7月的四川壤塘县被雨后的云雾笼罩着,一座座静谧的山庄在云中若影若现。蒲西乡斯跃武村支部书记江木滚正在扎西家院子里查看着花椒的涨势,一排排花椒树已经结出了青色果实,江木滚看着一颗颗悬挂着雨后露珠的饱满果实,露出满意的笑容。
江木滚没当村支部书记之前,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因为为人厚道,又勤快,出租车的生意特别好。被选为村支部书记时,因为自己家里条件差,2个孩子都在读书,他产生了顾虑,想要继续跑出租车。可是面对这个生活了数十年的贫穷的小山村,他深知村民对摆脱贫困的渴望。“我不能抛下乡亲们,独自去奔小康。”为了这一个念头,自此十余年的时间里这个身材魁梧的藏族大汉就当起了全村的人“家长”。
春耕时他匆忙的耕完自家的地,就出现在了村里五保户家中;秋收时自家的地还没有收完,他就开始着手安排带着妻子去人口少的村民家里帮忙。小到村里的小两口绊口舌,大到村里的发展,点点滴滴的事情都离不开他。自然忙自家事儿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几乎全都扔给了妻子,但他也成为村民口中的“江爸爸”。
2015年脱贫攻坚的春风吹遍壤巴拉大地,他认准这是带领全村脱贫奔康的唯一机会,从此他“变本加厉”,成为了一个“不着家”的人。先后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挑选确定了26户家里条件差、无经济收入、收入不达标精准扶贫户。“要想带领村民脱贫就必须从教育、产业、医疗入手。”深知村民“贫根”的江木滚带领着村民走出了一条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医疗扶贫的路子。
他认为全村想要摆脱眼前的贫困就必须发展产业。为了让村里发展产业,他多方打听,联系到茂县商家,帮村民以最低价买下了茂县六月椒苗子并谈妥了产家收购计划,2019年通过平均分发每家每户都种起了六月花椒。“商家那边拿过来的苗子都是培植了2年多的苗子,听产家说3—4年就能结果,今年已经开始结果了,长势很好,商家、对口帮扶单位也都解决了销路问题。”村民阿旺说到。除了花椒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该村在317国道边上经营起了驿站,打破了村里“零”集体经济的局面。
江木滚深知想要这个小山村世世代代摆脱贫困就必须从教育扶贫入手。从此驻村工作组和村干部们每到开学时节就漫山遍野动员学生入学,义务教育接受完了不行,还要读高中、读大学。“那时我们都开玩笑说他们像电视里的‘包租婆’到处催我们让孩子上学。”村民陈勒旦真笑说到。因为他们多年来的宣传动员,村里已经盛行了一股“教育优先”的风气。“以前村里比的是哪家买了新家具,现在比的是哪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村民巴斯多说到。
2017年村民准响务农时不慎跌倒患上了脑震荡,身为一家支柱的他一出事儿,全家跌入贫困的边缘,这让江木滚意识到想要确保村民不返贫,还要解决村民的“医疗保障问题”,江木滚倡议全村集资供村内学生读书和村内大病患者就医,一个3万余元的小小基金在村里生根发芽,成为不少重病就医、学生读书成问题村民的“救命稻草”。这股“一家有难全村帮忙”的风气让村民的归属感越来越足,让全村拧成了一股绳。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如今的蒲西乡斯跃武村驿站里游客络绎不绝;地里花椒已经长出饱满的果实;村里每家每户都有2—3个就业大学生;村民和睦、邻里友爱;26户贫困户成功脱贫。一切都朝着江木滚心心念念的小康社会阔步前进。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5届16年的村干部生涯那声“江爸爸”就是对江木滚最好的赞美。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壤塘人勠力同心,齐心协力攻克脱贫路上的一座座堡垒。他们当中,有普通群众,有帮扶干部,有第一书记,还有无数个村干部们,一起在藏寨擎起笔画,勾勒壤塘脱贫的新路,描绘着一张张令人神往的名片……(文/图 刘仁喜 向巴措 仁青措 兰成强 尼玛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