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帝国主义将战火燃烧至鸭绿江畔。这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前线,与朝鲜人民军同仇敌忾并肩作战。那时,年仅16岁的我,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的一员。震惊世界的抗美援朝战争,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似乎是遥远的历史了,可对于我们这一代赴朝参战的人来说,那血与火的岁月,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1952年卢仲勤在朝鲜某地。卢仲勤提供
大家都看过电影《英雄儿女》吧?片中的主人公王芳受伤了,回国治疗所乘的火车就叫作“卫生列车”,专门负责由朝鲜往国内转送伤病员。我就是一名在卫生列车上服务的白衣战士。大家看过女作家白朗写的小说《在铁轨上前进》吗?书中对卫生列车的艰苦环境及被敌机轰炸引起着火的惊险情节的描写,便来源于她跟随卫生列车往返接送伤员,对卫生兵生活的真实经历。
电影《英雄儿女》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1950年12月,在战事最激烈的第二次战役中,我们奔赴前线。时值严冬,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可是人人都精神抖擞,斗志昂扬。我工作的卫生列车路标是白底红十字,由于战争环境恶劣只能日停夜行:不是前边的铁路被炸断,就是铁轨旁的定时炸弹突然爆炸,行进得十分艰难。为了迷惑敌人,我们在列车表面全部涂抹上黄稀泥,类似现代的迷彩装,以混淆敌机视线。“联合国军”飞机在上空来回盘旋侦察,成群结队的B29轰炸机轮番轰炸。我们只能白天隐蔽,夜晚行进,可是敌机投掷的强光照明弹,对我们夜间行军仍然造成不小的威胁。
1953年,卢仲勤(后排右二)与战友合影。卢仲勤提供
我们接收的伤员中,除战伤外,大多是冻伤造成的截肢、以及被凝固汽油弹烧得面目全非、四肢不全;病员中斑疹伤寒、哮喘、回归热、肺炎、胃溃疡、消化道出血等病频发多见。更多的是因严重缺水、伤病员不能洗澡而造成的细菌、病毒感染。最令人气愤的是敌人投掷细菌弹,感染成疾造成非战斗减员,而国内个别不法资本家竟然用未经过消毒的烂棉花和脏布制成急救包送往前线,导致一些战士们用后感染上破伤风等疾病,最后不得不截肢甚至牺牲。
在没有站台、没有照明的夜晚,我们是靠担架抬、人背、手扶,冒着敌机轰炸和特务破坏、打信号弹、开黑枪等危险,悄声低语、紧张有序、争分夺秒地从野战医院接收伤病员。我的个子不高,又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背着伤病员行走已十分艰难,往车上送伤员的时候,我的脚够不着车阶,只能双手紧紧握住车阶的扶手,借助车上的人拉,依靠下面的同志推着我,才能勉强登上车阶,将伤病员送上车。
那时的卫生列车条件十分简陋,由硬座车厢改造而成:椅背上搭上层木板分为两层,下层坐着直不起腰,躺下伸不直腿,上层只能让轻伤病员爬上爬下。车上只有一节餐车,却要供应几百名伤病员伙食。开饭时我们两人一组,将三个大铁桶的饭菜,穿在一根比胳膊粗、长八尺的大扁担上,扛进车厢。分发饭菜也是个“技术”活儿,碗大勺子有准儿,要保证车厢上所有伤病员全都分上饭菜,否则,下顿饭不知等多长时间才能开啦!
1954年,卢仲勤(前排左一)与战友合影。卢仲勤提供
在朝鲜战场上,多少个日日夜夜,前线的战士们都是在零下20多度、阴冷潮湿的坑道里度过的,有时食物供应不上,他们只能一口雪一口炒面充饥。作家魏巍的著名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对志愿军三九严寒吃一口炒面、嚼一口冰雪、喝一口寒风的艰苦情况下依然坚守阵地、英勇作战的诸多感人事迹做了详尽的报道。你们吃过炒面吗?可不是那种炒面条,而是炒熟的杂粮粉。制作方法就是将小麦面、黄豆面或者高粱面,单独或者混合在一起炒熟而成。这种炒面,炒得很干燥,能够保存很长的时间,所以,很快就成为志愿军的野战食品。炒小麦粉口感还好,但是哪有那么多炒面粉?更多的是干巴巴的炒高粱面,这种炒面口味极差,难以下咽,吃到肚子里甚至冒酸水。正常情况下,食用炒面,是需要混合入开水,或者配以热汤。可是,志愿军入朝之后,几乎就处于连续作战的状态,没有时间来烧煮开水和热汤。同时,为了避免吸引敌人飞机的注意力,更不允许随便生火做饭。而朝鲜天气寒冷,到了冬天到处都是白雪皑皑。所以,大部分志愿军将士就用“一把炒面一把雪”充饥。当时,我们还编了一首歌,名字我不记得了,歌词有一句就是:“一把炒面一把雪,哎呦哎……”
炒面。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证明,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值此抗美援朝纪念日来临之际,谨以此文作为对当年战友的怀念。作为一名志愿军老兵,除了更加怀念当年冒着炮火、将热血洒在朝鲜土地上的战友,更多的是对那段烽火岁月的深深感怀。战争已经过去60多年了,如今祖国繁荣昌盛,和谐社会充满阳光,这不正是我们这―代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吗?(口述:卢仲勤 整理:乔楠楠)
84岁的卢仲勤在家中。乔楠楠 摄
(责任编辑: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