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这首《歌唱二小放牛郎》可谓是家喻户晓、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歌中的主人公就是中国少年抗日英雄王二小。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九月十六),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让正在放牛的王二小带路, 王二小为了保护转移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残忍的敌人气急败坏地将王二小残忍杀害。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牺牲时年仅13岁。
王二小,本名阎富华,又名王朴。1929年1月22日生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中。王二小排行老二,哥哥叫石头,父亲阎贵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给本村大地主扛活谋生,母亲阎张氏给人做针线活,王二小一家四口住在一个破旧的草房里。
1939年夏天,暴雨成灾,庄稼颗粒未收。第二年春天,正值抗日战争的第三个年头,天灾人祸,形成了“无村不戴孝,处处有哭声”的惨象。结果,王二小的父母和哥哥先后因贫病去世。1940年,无依无靠的王二小开始了逃荒的生涯。1940年5月的一天,经过长途流浪的王二小因饥饿昏倒在了路边,被狼牙口村委会主任搭救并将其收养并改名王朴,安排给刘姓大户放牛谋生。
当年晋察冀军区一分区独立师老一团的骑兵连就驻扎在这一带。王二小喜欢马,常到骑兵连去玩,和八路军战士混得很熟。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很内向,不爱说话,一年四季总是穿一件很破的小褂,骑兵连的连长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常常给他讲打仗的故事,到了开饭的时间就留份饭给他吃。第二年,王二小就加入了儿童团,一边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10月25日早晨,13岁的王二小正在狼牙沟门的外崖山坡上放牛,忽然看见一队鬼子进山来扫荡,鬼子兵有好几十人,正从狼牙口向范庄旺村走来。那边的山沟里隐蔽着八路军的后方机关,还有不少乡亲们,万一鬼子摸进那条山沟,不仅八路军的后方机关受损失,乡亲们也将在劫难逃。可是这时候跑回去报告已经来不及了,
这时,王二小忽然想起来,为了粉碎鬼子这次进攻,涞源抗日政府已将20多名伤员和粮食转移了,为了保护后方机关和群众,骑兵连就埋伏在石湖旮旯的石岭子上。二小冷静地想了想,他要把鬼子引进埋伏圈,让八路军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打定主意之后,二小眼神里流露出了悲壮而坚毅的神色,他故意暴露自己,让鬼子发现他。鬼子果然看到了站在山上的王二小,连哄骗带威胁地让他带路。二小假装顺从地走在前面,带着鬼子在山沟里转悠。
滚龙山沟里,王二小领着一队鬼子兵转来转去。山路崎岖,鬼子在山间转来转去,有点不耐烦了。
“小子,你可别耍什么花招!太君的子弹可是不长眼的!”嚣张跋扈的汉奸叫嚣着。
但王二小却镇定自若,他随之加快了脚步。
营地的八路远远看见了二小带着一队鬼子,一个惨白瘦小的身躯后跟着一群土黄色的猥琐身影,日光下格外引人注目。
二小坚定地走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他不知道,他即将要用他13岁的弱小身躯,谱写自己历史的最后一笔。
鸟雀归巢,残阳如血。顿时,周围枪声四起,沉重凝滞的空气中呼啸过一阵密集的子弹,噼里啪啦地打破了山谷的宁静。二小想趁敌人惊魂未定的时候向灌木林跑去,这时,已发觉上当的鬼子军官朝他举起了刺刀,直插二小的后背,刺刀穿透了二小孱弱的胸膛,血流汩汩,一个瘦小的身躯,被狠狠地摔在青白大石上……
紧接着,八路军密集的子弹急雨般射穿了鬼子肮脏的身体,歼灭了被王二小引来的全部鬼子。
战斗刚结束,战士跑到巨石前抢救二小,迅速将他们护送到刘家庄,但终因伤势过重,小英雄王二小,永远长眠在了刘家庄的深山老峪里。
王二小用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为了纪念小英雄王二小,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在二小的家乡涞源县上庄村建设了“王二小希望小学”,延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作家陈模创作了革命传统的纪实小说《少年英雄王二小》。词作家方冰、曲作家李劫夫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传唱至今、家喻户晓。
1989年1月,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在牺牲46年后被追认为烈士。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一首经久不衰的歌曲,一个家喻户晓的放牛娃。轻轻唱起这首歌,唱给长眠的王二小,也唱给那个时代许许多多的少年英雄们……他们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里,滋养着精神,永不褪色。
本文据网络资料编辑整理
(责任编辑: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