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中国记忆>正文

红色根据地的“话剧之父”竟是红军军服的设计者?

2018-01-18 14:16 来源:祖国网

  赵品三(1904—1973)。山西榆次人。1925年在五卅运动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12月,与程子华等发动了“大冶兵暴”后加入红军,任红五军五纵队十六大队政委、红三军团总指挥部直属党委书记等职。1931年8月,任中央苏区红军学校俱乐部主任兼特科大队政治委员。1931年底,主持成立了红军的第一个专业剧团——“八一剧团”,成为苏区话剧运动的开拓者、领导者和实践者之一。1932年初,奉刘伯承校长之命,为红校学员设计了“小八角帽军服”,后来推广成为中央红军的统一军服。抗战时期,于1941年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兼八路军总部副秘书长。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北铁路管理局经理部长兼秘书长、东北军区工兵学校政委、东北军区兵工专门学校校长。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局长,华北航空工业学校校长,1959年后,担任革命博物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委员。
  红色根据地的“话剧之父”
  来到红军中工作之后,赵品三曾担任过红五军五纵队16大队政委,特务大队政委,红三军团红八军政治部的宣传副科长,红三军团总指挥部直属党委书记,中央特别训练大队政治委员等职。参加过攻打通山、崇义、平江、岳州等战斗,还参加了两次攻打长沙,三次反“围剿”的战役。每次战役战斗过后,他都组织部队编演话剧,鼓舞士气,宣传红军主张,许多高级干部也都积极支持,热心参与,例如八军军长何长工,就主动要求参加演出,部队的宣传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1931年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胜利之后,赵品三征尘未洗,就从中央特别训练大队政委的岗位上,奉命随同何长工、邓萍两位军长到瑞金创办中央红军学校,赵品三被委任为校俱乐部主任兼特科大队政治委员、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环境相对稳定。赵品三在红校俱乐部开展了以话剧为主的宣传工作,配合教学活动,在他的带领下,俱乐部的工作搞得风风火火,在校俱乐部下设立了文化、体育、戏剧等3个管理委员会,各学员队设有列宁室,赵品三负责全校的文化宣传工作,红校俱乐部成为当时中央苏区的文化中心。
  红校的话剧工作尤为出色,很快就推广到苏区各部队以至乡苏维埃,成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鼓舞士气的主要形式。1931年底,以红校俱乐部为骨干,赵品三主持成立了中央红军的第一个专业剧团——“八一剧团”。次年5月,以“八一剧团”部分人员为骨干组成了工农剧社总社。
  红校俱乐部和“八一剧团”,每周都举行文艺晚会,“每次演出时,露天剧场都挤满了观众,除学校学员外,还有周围的苏区百姓,远在十几里外叶坪的中央负责人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项英等也常来观看演出。每逢节日纪念和重要会议召开时,演出更为盛大。因为话剧题材新颖,意义积极正面,在战场两军对峙时出演的话剧,还曾吸引过不少白军士兵观看,有的士兵被话剧里公平、正义的红军思想所感动,就拖枪来投红军,甚至有成队的白军士兵过来投诚。
  除话剧外,红校俱乐部还编演各种歌舞,赵品三既是演出的组织者,也是编剧和出色的演员。经常在话剧中担任主角。他和李伯钊、伍修权、李克农、胡底、钱壮飞、王普青等合演过《父与子》《破牢》《阶级》等很多话剧。1934年1月,庆祝全苏二大的演出活动成为苏区文艺活动的高潮,赵品三负责这次大会的会场设计、布置和安排文艺演出。当时的《红色中华》报道了演出盛况:“楼上楼下照耀着灯光,同志哥、同志嫂、同志妹、同志……挤满了雄伟的会场。……准备了,大家都准备叫哑了喉咙,鼓肿了手掌。这是对工农剧社热情的祝颂,祝颂它放射着工农大众艺术的光芒,祝颂它到群众中去,深入广大的工场村庄,成为我们艺术战线上精锐的武装,成为我们战争动员中雄伟的力量。由赵品三饰演赤色游击队长、李伯钊饰演小妹、胡底饰演靖卫团总、钱壮飞饰反动师长、李克农饰土豪的大型话剧《我——红军》受到全场观众的热烈喝彩。当时报道说:“这几个要角是全苏有名的明星,表演极努力。”人们称颂他们的这次演出是“尽善尽美”的。这次演出受到中央负责同志的表彰,毛泽东主席还专门请赵品三等剧团骨干们吃了一餐饭。
  在中央苏区时期,赵品三任职时间最长的工作就是红校俱乐部主任,后来,瞿秋白同志来到中央苏区工作,任中华苏维埃政府教育部长,他来之后,在他的指导下,苏区的文化教育和话剧工作又有了一个大的提高。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夕,瞿秋白任命赵品三担任中华苏维埃政府教育部艺术局长兼工农剧社总社长。继续领导苏区的文化,宣传工作,他成为中央苏区文化工作话剧运动的开拓者、领导者和实践者,被誉为中央苏区的“话剧之父”。
  统一军服扬红军军威
  中央红军学校成立伊始,学员来自苏区各部队,由于当时红军尚在初创时期,条件所限,各部队并没有统一的军服,因此学员们的着装也是五花八门。有穿白军军装的,有穿工人装的,还有穿普通百姓服装的,甚至有的还穿着打土豪时没收的女人服装,花花绿绿。只有来自红四军的部分学员,穿着的是大八角的红军军服,那是1929年3月,红四军打下闽西长汀之后,缴获了一批布匹,供给部长杨立三给红四军的将士们每人做了一套新军服,帽子采用“列宁帽”,即大八角帽,是欧洲19世纪和20世纪初普通工人的装束,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就经常戴着这种帽子,因此共产国际内部都把这种大八角帽称作“列宁帽”,这种帽子就赋予了无产者的含义。当时的红四军,就直接把“列宁帽”当做了军帽。但是,学员中的红四军只是一小部分。因此全校教职员工的着装杂乱无章。1932年初,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成归来的刘伯承担任了红校的校长,他看到队列中学员的着装如此杂乱,不利于学员的正规训练和学习,也不利于部队发展建设;且当时中华苏维埃政府已经成立,后勤保障也初具规模,改善部队着装的条件已具备,红军学员是红军的精华,代表红军的形象,应当率先统一服装。
  刘伯承校长知道赵品三多才多艺,善书法,能绘画,精工艺,就把给红校学员设计军服的任务交给了他。赵品三开始准备仿照苏联红军的服装,帽子用尖顶的布琼尼骑兵军帽,上衣用套头紧口,当时有从苏联归来的同志带回了这种军装,但是经过调查了解,这种服装不适合我国的南方气候,而红四军的那种大八角帽也与我们民族的身材脸型不配,于是他决心重新设计,画了许多草图,继续沿用八角形式,以表示代表无产者,但把帽形缩小到双侧的垂直线内,八个角就变得很小,成为与大八角帽有明显区别的小八角帽,与后来的解放帽十分相似。他将衣服帽子样式画好之后,交由校务部长杨至成先做了几套样服,让学员试穿后请刘伯承校长审定,刘校长看后十分满意,当即决定就按照这种小八角帽的样式给全校师生每人制作一套。
  当红校学员穿着统一的新式军装,精神抖搂地行进在古老的瑞金街头时,不仅引来人民群众的一片赞许目光,也在苏区部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久,中央苏区各部队纷纷效仿红军学校,穿上了这种以小八角帽为特点的新式军装。从此,中央红军有了自己统一的军装。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访问延安时,曾特意给毛泽东拍摄了一张身着此种军服的照片,灰色的小八角帽上缀着一枚红布五角星,领章则是两面布制小红旗。从此,朱毛红军以及小八角帽的红军军装被世界所知。但是远在鄂豫皖的第四方面军,虽然也统一了军服,由于关山阻隔,帽子还是沿用老式的大八角帽,军服的颜色是黑的。所以后来当一、四两个方面军会师后,一方面军称呼对方为“大脑壳”,而四方面军则称对方为“小脑壳”。其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服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服文化,赵品三当年为中央红军所设计的军服,成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象征,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特有的军服文化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基础。(本文根据祖国杂志记者对赵品三之子赵于平的采访记录及有关党史资料整理)

  赵品三设计的红军军服


(责任编辑:周金玉)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