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中国记忆 >红色记忆>正文

砺刃——八路军武器装备自主制造的历史

2025-09-01 16:04 来源: 《祖国》杂志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辱,尽管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持续抗争,但大多以失败告终。

武昌起义的枪声吹响了辛亥革命的号角,腐朽的清王朝被推翻,然而步入民国后的中华大地依然积贫积弱。当时的许多国人,轻家国,重乡土,虽然身躯已经进入新时代,但思想还停留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之中。

直至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了东北地区后,中国人的民族、家国意识才被猛然唤醒。

1933年,日军入侵热河,长城抗战爆发,“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成为华夏大地上最强的呐喊。

1937年,卢沟桥的枪炮声响起,日本帝国主义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一时间,举国上下同仇敌忾,共同投入救亡图存的神圣抗战事业中。

在这场战争中,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岗位不分前后方,一切为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而奋斗。

而作为抗战主力之一的八路军就是千万抗战儿女中的杰出代表。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八路军是由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抵达陕北的工农红军改编而成,通过国共协商合作,在国民革命军序列中投入抗战。

19378月完成改编时,八路军下辖3个师(115120129),每个师定员1.5万人。师以下辖2旅,每旅2团。

另外,每个师还直辖一个独立团或教导团。所以,刚组建的八路军3个师有15个团,外加总部直属特务团,总共16个团。

然而八路军的团并统一编制,相互之间员额差别很大。同一个师辖下也是有多有少。如129385769团作为最初的标准团之一,全团2900余人;而19381月时新组建的385旅独立团全团仅有1200余人,而且武器也严重缺乏;同期,129386旅下辖的771团则达到3853人。

相比国民党军队,八路军的优势在于能够在党的统一思想领导下贯彻战略决策,同时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战术。官兵上下思想统一,具有强大的组织纪律性。通过深入的政治工作,能够最大程度激发指战员的作战意志,以及牺牲精神。

此外,八路军还拥有在极端困难的物质条件下极强的生存、适应和发展能力。能够通过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维持部队长期作战。

八路军广大指战员不仅是战斗队,也是工作队、生产队,拥有在自给自足中提高自身生存,得以持续作战的能力。

但是,八路军的劣势也比较突出。

由于控制区域有限,且大多以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农村、山区,因而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足够资源,物质条件匮乏。尤其在敌后根据地,缺乏稳定的后勤供应线,医疗、粮食、弹药供给常面临严重短缺。

供应短缺的问题在武器装备方面尤其突出。

众所周知,人员与武器装备是构成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基础。

抗战初期,八路军兵力有限,装备更是落后短缺,因此更多依靠的是顽强的作风与自我牺牲精神,弥补武器装备的缺陷。

八路军的兵力到1937年底就增加了57395人,但同期枪支仅增加万余支。

1938年初,八路军总兵力达92000余人,步枪却只有20000余支、短枪2070支、手枪400支、手提花机枪(冲锋枪)514支、轻机枪520挺、重机枪74挺。此时平均4个人才拥有一支枪。

八路军的武器主要来源于战场缴获、自制,另外少量由国民政府配发,整体装备水平远远落后于国民党军队,尤其在重武器(如中口径火炮等)方面基本是空白。

这里还要说明一下,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初期按照45000人的编制,每月拨发军费约63万元(法币);另外对八路军的弹药装备补充就少得多(抗战初期,阎锡山、卫立煌曾经为八路军额外补充过武器弹药)。随着八路军在华北不断壮大,实际兵力迅速增加,国民政府的这笔军费就明显不足了。194012月,中止了对八路军的所有军费和物资配发。

缴获的数量毕竟有限,更绝非长久之计。能够带来可持续性供给的只有自制一条途径。

说到八路军的军工生产,就不能不提及其前身——工农红军的随军修械所。

1935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随队的兵工队伍仅有21名同志和两把虎钳、四把锉子和一个风箱。

这些经过长征历练的兵工维修骨干与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兵工人员一起,组成了新的红军兵工厂,隶属总供给部领导。兵工厂生产组织部门设有翻砂、烘炉、机械、木工制图、子弹等股,生产项目有修理机械、复装子弹、制造手榴弹等,具有了初步规模。工厂最初设在瓦窑堡城外,1935年底转移至延川,并且与其他修械所合并。合并后的工厂开始制造黑火药和起爆药,发展弹药生产。19366月,迁至吴起镇的柳河湾,增加了地雷生产项目。1937年春,工厂迁至延安附近的柳树店。

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挺进华北、深入敌后。

八路军在山西及附近省份先后建立起晋冀豫、晋察冀、晋绥等抗日根据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游击战争。

刚刚投入抗战中的八路军武器装备数量严重不足,一线部队无法做到人手一支步枪,许多战士不得不用大刀、红缨枪等冷兵器与武装到牙齿的日军作战。

19371021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朱德:“我们必须在一年内增加步枪一万支,主要方法是自己制造。”

为保证前线的武器供给,八路军在转战华北的第一年即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军工生产体系。

同年11月,八路军总部在山西和顺县石拐镇召开干部会议,传达党中央对于根据地的指示。

中共中央要求八路军各个师、旅、团,乃至地方游击队、自卫队要招募技术工人,开办修械所和子弹厂,同时能够制造地雷和手榴弹。

1938年初,中央军委决定设立军事工业局,加强对各根据地军工生产的全面领导。工业局局长为滕代远,局址设在延安马家沟。

从这时开始,各抗日根据地逐步设立各种规模的修械处、修造厂、炸弹厂,遍及山西、太行山。

同年,八路军总部在山西省榆社县韩庄村成立了总部修械所,最初只能修理简单的枪支,每月生产三四百发子弹。随着抗日根据地的扩大,这种简陋的修械所已无法满足需求。

这一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作的报告中指出:“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

1939年初,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亲自勘察地形后,将目光投向了黎城西北的黄崖洞。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距离八路军总部驻地武乡县王家峪仅45公里,且周边蕴藏丰富的铁矿资源,具备建设兵工厂的天然优势。

19397月,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部长刘鼎奉命率队进驻黄崖洞。这位曾留学德国、苏联的军工专家,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兵工技术人员和当地农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兵工厂的建设。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在坚硬的石英砂岩山体上开凿厂房,用木料制作机器设备,甚至用牛拉风箱代替鼓风机。经过几个月的奋战,到1940年初,一个拥有近千名工人、能月产400余支步枪和大量子弹、手榴弹的兵工厂初具规模。黄崖洞兵工厂的创建,标志着八路军的军工生产开始进入规模化、系统化阶段。

建厂初期,面对日军的经济封锁和原材料短缺,兵工人员创造性地开展技术革新。没有钢材,他们就用铁路道轨锻造;没有铜材,就从民间收集铜币、铜器熔炼;没有机床,就自己设计制造简易车床;没有动力,就利用水力和畜力驱动机器。

1940年,黄崖洞兵工厂已发展到拥有700多名工人,安装了20多部机床,包括自己设计制造的10余部专用设备。工厂下设车工部、钳工一部、钳工二部、锻工部、木工部等生产部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

此时,八路军在太行根据地先后组建了黄崖洞兵工厂拥有一所(即黄崖洞)、平顺西安里军工部二所、辽县(今左权县)高峪军工部三所、武安梁沟军工部四所、武乡柳沟军工部铁厂、黎城下赤峪军工部复装子弹试验厂、和顺青城军工部炸弹厂、辽县尖庙军工部机器厂。

黄崖洞是这些工厂中规模最大的,产能最大时每月可生产步枪430余支、掷弹筒200余门、炮弹3000余发、此外还有手榴弹及大量子弹、地雷等。1941年,兵工厂生产能力达到顶峰,成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

以黄崖洞兵工厂为标准,军工部还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检验制度,确保每一件出厂武器都符合战斗要求。这些武器装备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抗日前线,为八路军、决死队等抗日武装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在技术创新方面,黄崖洞兵工厂的成就同样令人瞩目。兵工人员先后研制成功了太行造迫击炮、枪榴弹、无烟发射药等新型武器。其中,由技术能手甄荣典等人改进的炮弹生产工艺,使生产效率提高数倍。

在各种八路军自力更生研制的武器当中,“八一”式步枪的诞生最具代表性。

由于八路军的步枪此前多来自包括缴获在内的各种渠道,因而型号五花八门,缺乏统一。

这不但影响训练作战,更对后勤造成很大麻烦。因此,八路军的领导对于步枪制式化问题就非常关注。

据刘鼎回忆,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的一段论述曾带给军工部很大启发:

“我军以游击战为主,给养不足,战士体力较弱,又经常长途行军,快速奔袭,步枪应轻而短。步枪是近战武器,200米内命中准确就行了,有些国家单纯追求射程,竟有达到3000米的,枪筒搞的很长,很笨重,没有必要。3000米你找得着谁,打谁去?枪筒短,刺刀却要长,免得肉搏时吃亏。”

这里就不能不提一下八路军通过缴获大量装备的日军三八式步枪了。

三八式步枪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使用的最主要步枪。这种步枪表尺刻度的射程可以达到2400米(理论上),有效射程也能够达到450米左右。

当时日军士兵的平均身高约1.6米,而三八式的全长达到了1.27米,加装刺刀后全长接近1.7米。这样长的步枪在当时各国制式步枪中名列前茅,无怪乎有西方军事评论称其是“一支可以发射子弹的矛”。

前面刘伯承对于步枪的那番论述虽然或许不完全针对三八式步枪,但确实从该枪身上可以获得一些相关的对比。

根据刘伯承的构想,以军工部一所副所长刘贵福为首的研发团队开始着手对八路军自己的制式步枪投入设计。

刘贵福曾在太原兵工厂担任技工,之后曾经在陕北参加过步枪的研发改进,拥有比较丰富的经验。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19407月底,一支新型步枪在黄崖洞兵工厂被制造出来。

这支步枪吸取了汉阳造、三八式和欧洲步枪的优点,比普通步枪短10厘米,重量轻(全重3.36千克),口径7.9毫米,射击精准度较高。

为与日军作战时拼刺刀不落下风,该枪刺刀比较长,平时折叠在套筒下方,上刺刀时半自动,收刺刀时手动。

194081日,这支新型步枪被带到八路军总部进行汇报。副总司令彭德怀拿起新枪反复掂看后高兴地说:“好枪!好枪!”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兴奋地拿起枪边看边做刺杀动作。

刘伯承说:“我想要的枪老要不到,今天见到了!只有枪机是旧式的,刺刀好,比三八式的长,在刺杀中大大有利。刀形不是日本式,也不是式的三棱形,而是变三棱形,关闭时平复,刺杀时弹出有棱,坚固耐用!

129师副师长徐向前背起枪感叹:“红军时代如果人人有这样一支枪就好了。我当兵时让我背这种枪,不吃饭也是高兴的。”

彭德怀决定,将该型枪命名为八一步马枪。

随即,军工部将“八一”式的图纸、样枪发给根据地各个厂。经过培训,一批熟悉新式步枪生产工艺要求的工人使得“八一”式的产量迅速提高,仅1940年第四季度就生产出3300余支。

整个抗战期间,“八一”式共生产约8700支,是抗日根据地产量最大的一款步枪。

黄崖洞兵工厂的重要战略价值,使其成为日军重点打击目标。19401025日,日军首次出动700余人对兵工厂进行试探性进攻,遭到八路军顽强阻击。194111月,日军纠集5000余人,配以11门重炮、10架飞机,妄图一举摧毁这座"八路军掌上明珠"。在著名的黄崖洞保卫战中,八路军特务团1300余名指战员依托有利地形,与装备精良的日军激战八昼夜,以伤亡166人的代价,毙伤敌近1000人,创造了抗日战争史上敌我伤亡6:1的新纪录,成为模范战例。

据统计,抗战期间,黄崖洞兵工厂累计生产武器弹药可装备16个正规团,为坚持敌后抗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八路军通过努力,建立了自己的军工生产体系,但仍然因条件限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自身武器弹药短缺的现状,这些困难尤其在八路军建立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兵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更加凸显。

随着部队的发展扩编,1940年时八路军已经拥有170余个团,但相互间员额差别很大。当年根据总部要求,要求各团整训后主力团25003000人,普通团(地方部队)1500人。

1941年后,日军开始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加强封锁和扫荡。各根据地面积不断缩小,部队也减员严重。八路军在本年度总兵力由约40万下降至30万左右。

这一年中共中央军委总供给部的《八路军后方勤务工作》报告中指出“军实工作——包括军械、被服、器材三部分。这是八路军最困难最缺乏的……”

为适应这种困难局面,八路军实行了精兵简政,缩减主力部队的方案。

19421月,129为例,确立了全师各团实行甲、乙、丙3种编制:

甲种团:39连;

乙种团:26连;

丙种团:4连。

以整编后的385769团为例,该团作为甲种团,全团1921人(比抗战初少1000人)。而乙种团全团约为1274人,丙种团约900人。

此后八路军各师和地方军区也大致以此进行整编,相互之间员额略有差别。

由此,八路军内部也出现了将甲种团称之为“大团”,丙种团为“小团的称呼。”

1943年,甲种团的员额确定在20002500人之间。

特别指出的是丙种团(小团),为适应游击战取消了营一级建制,团直辖连,多则5个连,少则甚至仅3个连。不过,小团的连要比一般普通步兵连编制至少多1个排,所以小团的连又被称为“大连”。

1942年秋至第二年春,晋察冀军区为例,其主力团全部缩编成小团,其主力部队共编成25个小团和25支区队。不过晋察冀军区的这次整编也并非严格依照此前标准进行,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除部队编制上的适应性调整外,在技战术训练方面八路军也力求节约。

19437月,胶东军区就曾发布命令:“宁肯把子弹消耗在靶场上,不要把子弹浪费在战场上”,用提高训练标准来加强部队射击技术。即便如此,特等射手也只能每周打靶一次,普通射手则一个月一次。

1944年夏开始,为适应战略需要,八路军开始将部分地方部队升级为主力,随之小团也扩编为大团,并且在扩编时也恢复其营一级建制。

同年11月,八路军山东军区军工会议上明确强调:主力部队整训1个月后实弹射击,每人3粒(翻造子弹2粒、外造子弹1粒)。在这种状况下,八路军普通士兵的军事技术很难得到快速提升。

实际上也正是因为长期面临武器弹药的短缺,才迫使八路军只能采取全面游击战。

19458月时,晋察冀军区共有99个团,全部为标准团(大团)。

此时的一二九师所属各根据地部队已经发展至近30万人。

也是在这一年初,八路军的军工生产又迎来里程碑式的突破。在河北涉县赵色镇白滩寺的利华肥皂厂,用大麻油和石灰水制成钙皂,接着提取从钙皂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甘油,再将甘油滴入混酸中硝化,生产出硝化甘油——一种液态烈性炸药。此后又创造了生产硝化甘油的盆式硝化法。硝化甘油的成功制造为根据地生产烈性炸药奠定了基础,结束了我军只能生产低级炸药的历史。

虽然有这样的技术进步,但是在4月朱德的《论解放区战场》报告中指出:“几年来在解放区战场上,我们最困难的,是部队装备和军用器材问题。”

实际上到了19475月时,晋察冀军区生产的炮弹依然存在“在同一标尺射击时,射程之差别过巨,以致无法应用及膛炸、尾管炸等现象。”

抗战期间,八路军的军工生产获得了很大发展,初步建立了我军的正规军事工业体系,在困难条件下取得了很高成就。虽然受制于各种原因,无法为八路军提供足够的保障,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适应了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生产环境,一定程度上为华北敌后抗战的持续进行创造了条件。

八路军在严酷环境下的军工生产是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伟大一页,已经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发展历程对于当代我军的军械工业生产和后勤工作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夏小博)



责任编辑:李欣欣


上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