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杂志/刘振伟 文/贾婉玉 夏日傍晚的太阳依旧像个烧红的火球,把整个村子裹在热浪里。金红的光缕穿过老树枝桠,在秦老汉家的院子里投下斑驳的光影,蝉鸣声里藏着几分压抑的沉默。河南省唐河县滨河街道秦冲村议政代表、村委会委员张明国的声音带着几分沙哑,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后背的衬衫早已被汗水浸透,却透着一股不容动摇的执拗:“土葬不仅占耕地,一年年下来好地都成了坟包,还容易引发攀比浪费,谁家办丧事不花钱?火化是国家提倡的新风尚,既省钱又省心啊……”
作为村里的“当家人”之一,他既明白村民对“入土为安”的传统执念,更清楚殡葬改革对村庄长远发展的意义。已经在院子里站了两个多小时,面前秦老汉的儿子眼眶通红;满院子的亲戚或蹲或站,脸上写满沉默的抵触,有人忍不住低声念叨:“老辈传下来的规矩,入土为安是本分……”一天前,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秦老汉因病去世,这位老庄稼人生前总在田埂上念叨“死后要入土为安,陪着自家的庄稼”,家人正紧锣密鼓地按老规矩准备棺材、联系唢呐班,打算风风光光办场丧事,却被上门宣传殡葬政策的张明国拦了下来。
“我爹勤勤恳恳一辈子,没享过几天福,就这点念想!你们凭啥不让?”秦老汉的儿子终于忍不住提高了声音,语气里满是委屈和不解,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张明国没有急着反驳,转身从随身的包里掏出一瓶矿泉水递过去,自己也拧开一瓶猛灌了几口,然后搬了个小凳子坐在他身边,放缓了语气:“我既是村里的干部,也是大家选出来的议政代表,说话做事都得对乡亲们负责。我知道你们难,老人走了,心里本来就堵得慌。但你想想算笔实在账:棺材、唢呐、流水席,前前后后得花小几万,这些钱留着给孩子交学费、给家里添点农具,不比铺张浪费强?秦大爷要是在天有灵,也不希望你们为了面子债紧巴巴过日子啊……”
夜色渐浓,院子里的灯泡亮起昏黄的光,映着大家沉默的脸。张明国没有催促,只是陪着他们默默坐着,偶尔有人提问,他就拿出手机翻出街道人大联络站发的政策解读手册,耐心解释遗体火化的补贴标准和后续流程。“你看,街道人大联络站专门把殡葬政策编成了小册子,还给咱村干部和议政代表开了好几次培训会,就是怕咱解释不到位、乡亲们有顾虑。这政策不是硬推,是真为咱老百姓着想。”他指着手册上的条款说。
秦老汉的儿子蹲在地上抽完了一支烟,想起父亲生前总说“过日子要实在,别搞虚头巴脑的”,终于长舒一口气,红着眼眶站起身:“张代表,张会计,我听你的!你既是干部又是代表,不会骗咱。咱按政策来吧。”
第二天一早,秦冲村没有出现披麻戴孝的长队,也没有喧天的唢呐声。秦家人怀着平静的心情,带着老人的遗体前往殡仪馆。出殡那天,没有摆流水席,只是近亲聚在一起吃了顿简单的便饭,桌上摆着秦老汉生前爱吃的蒸南瓜和炒青菜。
这场特殊的“思想工作”,是滨河街道人大联络站推动殡葬改革的一个缩影。为让移风易俗理念落地生根,街道人大联络站不仅常态化组织议政代表、村干部开展政策培训,还建立了“代表包片”的工作机制,要求大家主动上门倾听群众诉求、化解思想疙瘩。如今的滨河街道,土葬攀比的少了,简办丧事的多了;曾经被坟包占据的耕地重新翻耕播种,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阳光下,田埂上的玉米迎风舒展叶片,远处的村民正在地里忙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在街道人大联络站的有力推动和基层议政代表、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破陈规、除陋习的文明新风,让一个个小村庄在泥土的芬芳里,焕发着越来越幸福的生机。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