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杂志/刘振伟 文/李晓宁 在河南省镇平县枣园镇的烟田里,油亮的烟叶迎来了收获的时节。一年中最繁忙也最牵动人心的烟叶烘烤季,在袅袅升腾的蒸汽和弥漫的醇香中拉开了序幕。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烤房内外,少了些焦灼,多了份踏实;少了些手忙脚乱,多了份有条不紊。
“老周,你这炉烟叶刚进房,排湿阶段要稳一点,温度别升太快。”一大早,陈岗村的烘烤工场里,镇烟办的技术员任晓伍正挨个烤房巡查。他手里拿着记录本,不时查看烤房控制器上的数据,或者弯腰看看观察窗里烟叶的变化。像任晓伍这样的技术员,枣园镇在这个烘烤季派出了近20名。他们被烟农们亲切地称为“烘烤管家”,每天穿梭在各个烘烤点。
“以前烤烟,心里是真没底啊!全靠老经验,稍不注意,一炉好叶子就毁了,白辛苦几个月。”正在给烤炉添生物质颗粒燃料的烟农周俊礼感慨道,“现在好了,技术员天天来,数据不对了、叶子颜色变化了,他们一看就知道该咋调。有啥问题,打个电话人就到,心里踏实多了!”
这份“踏实”,源于枣园镇提前做足了功课。烘烤前,镇政府就组织农技骨干和聘请的烘烤专家,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技术员们不仅要懂理论,更要会实操,他们吃住在烘烤点附近,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响应烟农的求助。手把手教操作、面对面解难题,成了烘烤季里最常见的场景。
烘烤季最怕啥?停电!设备坏了!这几乎是所有烟农的共识。一炉烟叶正在关键期,要是断了电或者设备趴窝,损失可就大了。
“今年镇里和供电公司可是下了大功夫!”蒋刘洼村烟农张学群指着烤房外崭新的电线和规整的电表箱说,“烘烤前一个多月,他们就派人来,把我们这一片烤房的线路、设备里里外外查了个遍,该修的修,该换的换,听说光线路就整了十几里地。”供电公司不仅提前完成了检修,还专门制定了烘烤季保供电预案,成立了应急抢修小分队,把服务电话直接贴到了烤房门上。
设备维护也没落下。镇上协调设备供应商,组织了专门的维修服务队。更让烟农们安心的是,镇村干部和懂技术的党员也组成了应急维修“后援团”。“半夜烤房风机不转了,一个电话打给包片的张干部,他立马联系维修师傅,不到一小时就修好了,一点没耽误!”烟农时荣臣对这事记忆犹新。这“不断档”的保障,像一股暖流,通到了烟农的心坎上。
走进沟王村的烘烤工场,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甜熟的烟香。烟农们正小心翼翼地将刚出炉的金黄油亮的烟叶下竿、整理。仔细观察,烤房旁边除了传统的烧火口,还多了一些智能控制箱,烟农们不时看看屏幕,或者掏出手机点几下。
“别小看这‘铁疙瘩’,它可是个好帮手!”老烟农梁殿中虽然干了几十年烤烟,但对新设备赞不绝口,“以前烧煤,得有人整宿整宿盯着火候,添煤加火,累不说,温度还忽高忽低。现在用这个生物质颗粒,配上这自动控温的机器,设定好了,它自己就能调,省心省力多了!半夜不用老爬起来,觉都能睡安稳了。”
技术员小任补充道:“这智能设备不是取代咱的老经验,而是帮咱把经验变得更准、更稳。什么时候该排湿,什么时候该升温定色,它帮咱盯得更牢,烟农再结合看叶子的实际变化来微调,老经验和新技术一结合,烤出的烟叶质量更稳当,上等烟比例也高了。”
看着竿竿色泽金黄、香气浓郁的烟叶,烟农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叶子厚实,烘烤又顺当,就盼着卖个好价钱,这半年的辛苦就值了!”时荣臣摩挲着手中的烟叶,眼里满是丰收的期盼。
炉火正旺,映照着烟农们忙碌而充满希望的身影;烟香四溢,承载着枣园镇3500亩烟田的丰收愿景。在这个烘烤季,“安心”与“盼头”交织,传统手艺与现代科技携手,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黄金叶”,也烘烤着枣园镇乡亲们更加红火的好日子。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