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推动教学改革与核心素养落地,山西省朔州市第一中学于 5 月初启动了为期 40 天的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大赛”。此次大赛覆盖文理全学科,18 位近两年入职的青年教师参与其中,通过 “赛训结合、以评促改” 的方式,构建起 “双轮驱动、三维护航” 的培养体系,为青年教师搭建了专业成长平台。
学校高度重视此次大赛,党委书记王建锋、校长董友、副校长樊银怀等班子成员与 14 名骨干教师组成评委团,全程参与听课评课,形成 “领导示范 — 专家引领 — 团队共进” 的立体化培养机制,彰显了对青年教师成长的系统化支持。
大赛采用 “双轮赛制”,助力教师突破教学舒适区。初赛为 “文理学科随堂实战” 模式,要求青年教师在真实教学场景中完成教学设计、课堂实施与作业反馈,将日常教学转化为成长历练。这一模式直击青年教师 “理论与实践脱节” 的痛点,促使其跳出对教案模板的依赖,关注课堂生成性与学生真实需求。例如,文科教师需将《地球的历史》中地质年代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 “时间轴项目”;理科教师则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推导化学原理。
复赛采用 “跨学科混合展示” 形式,教师以 “同课异构”“主题式教学” 等方式重新设计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化学组孙博老师将 “物质结构” 与 “材料科学” 结合,设计 “用实验突破化学微观难点” 的探究课;语文组李慧老师以《阿房宫赋》为载体,融合历史背景与现代生态理念,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与社会责任感。评委张建英表示,初赛侧重考察教学规范度,复赛则关注教学深度,助力青年教师从 “知识传递者” 向 “思维引导者” 转变。
为保障大赛效果,学校构建了 “指导教师磨课 + 师徒教案优化 + 即时反馈点评” 的三维支持系统。每位参赛教师配备一名骨干教师作为导师,提供 “一对一” 指导;师徒共同打磨教案,实现新老教师教学智慧的融合。同时,评委团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参与等 9 个维度进行评分并给予即时反馈,为教师精准定位改进方向。
从教学实践来看,此次大赛呈现出多学科落实 “新课标、新高考” 要求的鲜明特点。文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文化理解能力,如范晓娟老师的 “地球的历史” 项目课,以情境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球环境与生命适应的关系,实现 “知识习得 — 思维发展 — 价值认同” 的统一。理科教学则聚焦实证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孙博老师的化学课以生活现象为切入点,构建 “现象观察 — 问题驱动 — 模型建构 — 实践应用” 的探究链条,呼应了新课标 “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的理念。数据显示,80% 的理科课堂嵌入完整探究流程,“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核心素养落地率较以往提升40%。
大赛的意义不仅限于参赛教师的个人成长,更激活了学校教师群体的成长生态。14位评委在赛事中记录教学亮点与改进建议,赛后整理形成共性问题与改进策略,将个体经验转化为群体财富。同时,师徒关系呈现 “双向成长” 态势,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骨干教师的教学经验相互赋能,形成 “学习共同体”。
目前,学校已将10节精品课例纳入教学资源库。校长董友表示,大赛是 “青蓝工程” 的新起点,学校将推动 “课堂亮点” 转化为 “课堂常态”,以青年教师的创新实践带动全校教学改革。此次大赛通过实践探索,为新时代教师成长与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展现了学校教育生态的蓬勃活力。
责编:杨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