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杂志/刘振伟 文/李晓宁 七月酷暑,河南省镇平县持续高温,用电负荷节节攀升。为了让乡亲们踏实用上“清凉电”,枣园镇供电所的员工们成了烈日下最坚定的身影,默默守护着电网的“健康”。
巡线员杨建博和搭档老李,是所里有名的“线路活地图”。下午两点,地表温度逼近50℃,他们沿着一条为三个村子供电的10千伏线路仔细巡查。汗水顺着安全帽带往下淌,工装后背早已湿透又晒干,结出盐渍。在靠近上岗村的一片玉米地旁,杨建博手里的测量设备对准一个绝缘瓷瓶,“嘀”一声,读数有些偏高。“老李,你看这个瓷瓶,好像有点松脱的迹象。”他眯着眼,顶着刺目的阳光反复确认。两人立刻记录位置、拍照上报。这种细微的松动,在高温和大负荷下极易发展成故障点。“多看一眼,可能就少一次半夜抢修。”杨建博抹了把汗说。他们随身的水壶一会就见了底,但脚步没停,当天必须把负责的线路全部“过筛子”。
配电房里,闷热得像蒸笼。检修工小王,正在对一台负荷较重的变压器进行特巡。中午是用电高峰,也是检测设备“体温”的最佳时机。测温枪显示,一个出线接头的温度达到了85℃。“这个点温度偏高,得记下来,晚上来处理。”小王指着屏幕上的数据说。高温和大电流容易导致接头氧化、接触不良,进而发热,形成恶性循环。他们不能带电处理,只能标记好。
深夜11点,用电低谷来临。小王和同事带着工具材料又回来了。断电、验电、挂接地线……一系列安全措施后,两人借着应急灯的光亮,熟练地拆开发热的接头,打磨氧化层,重新紧固。“现在处理,明天早高峰它就‘舒服’了,咱也能睡个安稳觉。”黑暗中,他们的工作服再次被汗水浸透,手中的扳手甚至有些烫手,但动作麻利而沉稳。处理完这个点,已是凌晨1点多。
“喂,供电所吗?我们养鸡场突然没电了!好几千只鸡呢,再不来电要出大事!”晚上9点多,值班员刚接起电话,就听到养鸡场老板焦急的声音。值班员迅速调出系统图,初步判断是支线故障,一边安抚用户,一边立刻通知抢修队。
不到20分钟,抢修队员就赶到了位于绿化村的养鸡场。手电光下,他们发现是一段老旧线路因负荷过大烧断了。夏夜的热浪依然蒸人,蚊虫围着灯光打转。队员们顾不上擦汗,迅速隔离故障点、接线、更换受损导线……一个多小时后,养鸡场的灯重新亮起,通风设备“嗡嗡”运转起来。鸡场杨总连声道谢,抢修队员小陈摆摆手:“应该的,鸡没事就好!”回到所里,他们身上的汗碱又厚了一层。
“天热,保障用电是头等大事。厂子机器得转,家里老人孩子得有风扇空调吹,我们忙点没啥。”枣园镇供电所负责人周瑞侠的话很实在,“这根弦,天再热也不能松。”正是供电员工这一身身的汗水,一趟趟的奔波,一次次深夜的抢修,才换来了枣园镇乡亲们在酷暑中的一份“电力清凉”,守护着镇上大小企业的正常运转。
据统计,自7月高温天气持续以来,枣园镇供电所累计完成线路特巡超100公里,及时发现并消除设备过热、线夹松动等隐患点65处;高效处置各类用电故障报修121起,平均到达现场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以内,保障了辖区内6家重点企业和4.2万居民的可靠用电。这支以电网为阵地、以汗水为常态的“电力哨兵”队伍,用扎实的行动和可量化的成效,确保了枣园镇在酷暑高峰期的电力供应安全平稳,让“清凉电”真正成为服务民生、护航生产的可靠力量。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