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宋年间的羊杂制作技艺遇上现代商业智慧,当省级非遗的醇厚滋味碰撞Z
有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传统美食类技艺占比不足5%,超半数面临传承人老龄化、技艺断层困境。以起源于北宋的“羊杂制作技艺”为例,虽于2019年入选山西省级非遗名录,但因缺乏市场化运营,长期局限于家庭作坊式生产,鲜有年轻人关注。
“非遗保护不能止步于文字记录和博物馆陈列。”创始人张跃军指出,通过商业转化让技艺“活起来”,才是破解传承困境的关键。项目团队历时两年,系统整理出包含多道工序的《老怀仁羊杂制作技艺规范》,从选材到熬制均严格遵循传统标准。透明厨房的设计更让消费者直观感受“一刀准”“火候稳”的匠心精神,使非遗技艺从“档案”走向“餐桌”。
项目采用“前店后坊”模式重构餐饮空间:前厅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简约设计,非遗文化墙展示技艺发展史;后坊为透明化生产区,实现全流程可视化。产品矩阵除招牌羊汤、老怀仁羊杂外,还开发出卤味系列及非遗传承人监制的杂粮主食,形成“一主多辅”的结构。
“6D管理体系”的引入是项目另一创新亮点。通过食材农残检测、工序标准化拆解、智能温湿度监控等措施,将非遗技艺从“经验主义”转化为可复制的科学流程。技术负责人李胜表示:“我们正在加快ISO22000认证,为连锁化发展奠定基础。”
针对Z世代消费群体,项目策划了系列互动营销:发起#我的非遗味觉记忆#话题,鼓励用户分享童年故事,优质内容可获“非遗体验官”证书及全年免费羊杂汤权益;在抖音发起#羊杂手势舞挑战#,设计融合切配、熬汤动作的魔性舞蹈,邀请本地生活博主首发,参与者有机会赢取全年免费餐品。
这种“文化+娱乐”的传播方式成效显著。通过发起相关话题和挑战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走进“百味姥姥非遗羊杂羊汤馆”。随着越来越多人参与和关注,抖音话题播放量持续提升,年轻客群也明显增多。
项目首创“按两售餐”模式,顾客可根据食量选择2两至8两不同规格的羊杂及卤味,搭配免费续加的汤品和主食。数据显示,该模式使厨余垃圾减少42%,人均消费降低15%,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双赢。
更值得关注的是,“百味姥姥非遗羊杂羊汤馆”是山西刘姥姥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从食品加工向“文化赋能型企业”转型的关键项目,将形成“非遗技艺研发-标准化生产-终端体验-文化输出”的完整产业链。未来,公司计划将3%净利润设立为“非遗传承基金”,用于资助濒危技艺传承人培养;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非遗技艺定向班”,三年内培养50名青年传承人。此外,项目运营数据还将为编制《餐饮行业节约运营指南》提供支撑,该指南涵盖食材利用率提升、剩余食材加工等8大模块,后续将通过地方餐饮协会向全行业推广。
据介绍,项目预计首年带动上游养殖、中草药种植等配套产业增收超2000万元,三年内拓展至10家门店,并启动“非遗美食进景区”“社区非遗厨房”等延伸项目。“一碗羊杂,三代匠心;点滴节约,千年传承。”张跃军的话道出了项目的深层价值。当非遗技艺遇上现代商业,当传统味道承载节约理念,山西怀仁正以创新实践书写着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在这里,每一口羊杂汤都蕴含着历史的温度,每一次用餐体验都成为文化传承的生动课堂。(王荣 王晓丽)
责编:杨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