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收到著名诗人朱子奇的女儿朱维平转来的一份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是原延安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一九八六年一月三十日出版的当年第二期《文联通讯》。该通讯的头条标题是——著名诗人朱子奇给延安文联的一封信。信的内容抄录如下:
延安地区文联的同志们:
我从一九四五年离开延安,至今已经四十年了,是在六一年陪国际友人回去过两天,多么想延安呵!我的心不知回去过多少次了,梦里回延安也不知多少次了。
今天,一九八四年严冬,你们捎来了喜讯,像吹来春风一样温暖:延安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你们还决定要修建“延安创作之家”和“延安时代文学创作活动展览厅”。
我作为一名延安成长的文艺老兵,听了这喜讯,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表示热烈祝贺和衷心支持。我还要特别感谢你们邀请我回延安参观访问。这是我时时盼望的。我一定要回延安,回我生命的故乡去看看,去学习,去探望亲人,去瞻仰光荣的革命圣地,诗的圣地!
我能为你们作点什么事呢?除了用我的嘴,用我的笔更多地向国内外介绍延安的情况、宣传延安精神外,并表示我的一点心意,决定:
将我正在编的一本儿诗集《延河情思》(1937—1949写的诗歌)的全部稿费捐出。
二、将我与延安老战友张沛同志合编的《延安晨歌》(最近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从再版起,全部稿费、版税捐出,已征得张沛的同意。
为了办好“创作之家”和“展览厅”,我建议成立延安文艺基金会,广为自愿募捐经费;向国内外收集有关延安文艺资料及有意义物品;希望修建要注意延安特色。此外,可建立延安文艺奖,奖给写延安的优秀作品,以扩大影响,发展延安文艺事业!
可能有不妥当处,仅供参考。
敬礼!
朱子奇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八日
在这封短信中,朱子奇近二十次写到“延安”二字,还不包括用“故乡”“圣地”比喻延安。
一九八一年,朱子奇和张沛两位“老延安”,看到他们仅存的延安“青春证明”和《新诗歌》刊物,依然心潮澎湃,不约而同萌发了一个强烈愿望:如果能够把它收集起来重新出版那该多么有意义啊!于是朱子奇和张沛立即着手,重新集结编辑定书名为《延安晨歌》。这也是朱子奇在这封信中提到的《延安晨歌》诗集的编印缘起。
朱子奇还在信中说:“多么想延安呵!我的心不知回去过多少次了,梦里回延安也不知多少次了。”
朱子奇喜爱延安、喜爱延河。他说:“西北高原上慈爱的母亲河,她给了我真正的生命。我的歌唱是她教会的,我的翅膀是她给炼硬的。”
朱子奇一九三七年奔赴延安,一九三八年进入抗大,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著名诗人贺敬之曾说,朱子奇是一位早于他的“老延安”,是一位永葆青春的革命诗人、人民的诗人。
朱子奇还在信中写道,他一定要回延安,回他生命的故乡去看看,去探望亲人。
延安,也是朱子奇的新婚之地;延安,留下朱子奇和白皓的爱情绝唱。“去探望亲人。”我想,也应该包括白皓。
白皓(原名叶明珠)和朱子奇都是湖南汝城老乡。他们于一九三六年相识。白皓参加了“长沙学生歌咏团”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们俩都积极投身于抗日的滚滚洪流。一九三八年初,白皓与朱子奇约定后,于一九三八年七月启程离开湖南奔赴延安。白皓到达延安后,她把原名叶明珠改为白皓。经组织安排她在陕北公学分校学习。一九三八年十二上旬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九年五月毕业后安排在中国女子大学继续学习。
在中国女子大学学习期间,由于共同理想,又来自一个家乡,白皓和朱子奇开始相爱了。一九四一年一月,白皓从中国女子大学毕业,分配在中央妇女委员会工作。一九四一年四月,朱子奇与白皓结婚。时任中央妇女委员会主任蔡畅和她的同事们参加了他们的婚礼。
一九四二年因白皓工作成绩突出,升任绥德特区四区区委书记。这时她已经怀有身孕,因积劳成疾,患上严重肺病,加上缺医少药,但她仍夜以继日工作。一九四二年秋,她从四区所在地冒雨过无定河,向特委汇报工作途中,突发疾病,经三五九旅医院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年仅二十三岁。白皓去世后,绥德特委追认她为革命烈士,授予她“中共模范党员”称号。她的遗体安葬在绥德无定河畔。此后不久,朱子奇即赶赴绥德,来到白皓墓前,表达了对她的深深思念和沉痛哀悼。朱子奇想起他们并非朝夕相处的日子,想起那腹中还未出生的孩子,朱子奇悲痛不已。
在白皓的遗物中,朱子奇带走了她两张照片,后来又在解放战争转战陕北时遗失了。朱子奇在晚年想起他都没有能留下一张爱妻的照片,这成为他一生中的遗憾。
白皓是朱子奇的初恋,曾经是刻骨铭心的生死爱情。朱子奇晚年时,他饱含深情地写下了一首名为《忆明珠》的挽歌,以追忆和纪念白皓。
我的爱人叶明珠,
你真是一颗夜明珠,
唤醒了我的少年梦,
伴随我吟唱延安歌;
我的亲人叶明珠,
你真是一颗夜明珠,
暖我少年的诗心,
慰我惆怅的诗情;
我的亲人叶明珠,
你真是一颗夜明珠,
虽然你离我而远去,
却永远在心中红袖伴我读书。
朱子奇是一位热情讴歌祖国和人民的诗人,又是一位投身于新中国文艺事业发展、致力于世界人民友谊与交流的文化使者,同时还是一位翻译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作家协会原主席铁凝曾撰文说:朱子奇的诗集《春鸟集》《友谊集》,散文集《十二月的莫斯科》《飞向世界》等,铭刻着中外文学交流的一段光荣历程,是新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作者班永吉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一级巡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