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红军后代来到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第一次政治局会议的黎平县。大家在两头高中间低的翘街(又叫“扁担街”)寻访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题词的“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
1934年12月14日,中央红军攻占黎平县城。12月18日,党中央在黎平城召开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会议集中讨论了红军新的战略行动方针。经过激烈争论,会议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把原计划的落脚点改为以遵义为中心建立根据地。为贯彻黎平会议决议,12月19日,朱德、周恩来签发了关于《军委执行中央政治局12月18日决议之决议电》。
现场参观的红军后代们一直在思考:当年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一路连遭重创,仅余三万多人,为什么进入贵州后能够开始并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折?
通过参观和学习,大家结合为此次重走长征路准备的“功课”,感悟到了黎平会议的几个第一次:
第一次在长征路上召开政治局会议;
第一次在政治局会议上由周恩来建议毛泽东参加并发言;
第一次与外国“专家”李德关于红军长征的方针路线产生激烈争论;
第一次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要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政治智慧和胆识。
红军后代向黎平会议纪念馆捐赠红色书籍及纪念品
“绝不能由一个不懂中国国情的外国人掌握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命运。”大家深深感悟到,黎平会议承上启下,既把毛泽东通道转兵的意见通过政治局文件固化下来,又为解决红军领导权的遵义会议奠定了思想基础。
守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武装夺取政权;创新----反对“左”倾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要结合中国国情走自己的正确道路。
红军后代到黎平烈士陵园祭拜先烈 席明 摄
红军后代参观黎平烈士陵园 薛航 摄
在这里,大家欣慰地看到,中国工农红军即将从生死存亡的巨大危机中重获新生。(文:王洪山 王晓勇)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