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积千秋雪,花飞六月霜。沉睡千年的莽莽大兴安岭,曾是难以涉足的高寒禁区。
60年前,嘹亮的“伐木号子”叫醒了林海雪原,大兴安岭成为国家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
10年前,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让森林静了、绿了,大兴安岭现已成为我国北疆重要生态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要树立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理念,在保护的前提下让老百姓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收入。
从1964年开发建设,到2014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再到如今林下经济和旅游业并举,大兴安岭正加速把生态优势变为发展优势,在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路上阔步前行。
生态优先 从“一木独大”到多业并举
“住帐篷房,睡小杆床,吃红高粱,喝‘三省汤’(省油、盐、菜)”,一句顺口溜还原了1964年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初期的真实情景。为了支援国家建设,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者突破万难,累计生产优质木材1.26亿立方米。
铁道兵第九师四十五团一营退伍军人周汝山感慨,在他们的埋头苦干下,加格达奇至塔河段的铁路很快就通了车,良材流转各地,化作万千广厦,有力支援国家建设。
但由于长期高强度采伐,这片林区森林资源大幅减少,一度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境地。2014年,大兴安岭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林区生态由此出现转机。
停伐后怎么办?林区人给出了答案。
“特产蓝莓干、沙棘汁、偃松仁,进来瞧一瞧啦……”走在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的街头,一个个浆坚果商户的高声吆喝让人应接不暇。在县城边上,一家名为大兴安岭益康野生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的企业格外醒目,多个大型厂房在此规整分布。
“小时候就吃着蓝莓和松子等野生浆坚果长大的。”益康公司董事长喻在林告诉记者,大兴安岭森林里的“好东西”不少,早些年由于地处偏远,有些资源没能利用好,“现在政府大力支持我们建厂、搞深加工,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家乡的特产卖向了全国。”
大兴安岭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力勇说,大兴安岭共分布野生经济植物资源达49种,他们最大程度整合用好生态产品资源,林产品加工厂、北药种植园在大兴安岭遍地开花,发展模式也从“一木独大”向以森林食品、药材加工等为主导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转变。近两年来,生态旅游更是在全国爆火出圈。
“这里气候格外凉爽,最北的地理位置也很有意义。”初次来到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的上海游客陈丽感慨,她和家人一路过来,途中的森林和界江风景无不令人赞叹,当地一些关联“最北”的景点和文创产品也别具匠心,“既避了暑,还‘找了北’,明年还想来。”
夏有凉风冬有雪,捧出绿色就醉人。近年来,北极珍品汇、龙江第一湾等各类旅游景点如雨后春笋般在大兴安岭涌现。“今年入夏以来景区天天爆满。”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生态旅游发展公司总经理安石春说,除了打造新景点,他们还不断完善餐饮、住宿等旅游配套产业,景区年收入从开始的几万元提升至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