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杂志/刘振伟 文/章东丽 在伏牛山最深处的河南省西峡县桑坪镇横岭村,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被改造的民房焕然一新,家家有产业,户户有笑声。说起横岭村的变化,群众都说,多亏了他们的支书赵书华。
赵书华,男,出生于1966年11月,201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5年5月任桑坪镇横岭村党支部书记。横岭村位于西峡县最北部,是一个距离县城100多公里的偏远山村。在这里,曾流传两个顺口溜:“横岭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买双新球鞋,只穿半个月。”“鲁家墁一大片,一个石坎俩牛圈,住的房子破烂烂,一天三顿喝稀饭。”鲁家墁是横岭村一个村民小组。这两个顺口溜反映了当年的横岭村交通不便、贫穷落后的情景。赵书华就任党支部书记后,借乡村振兴的东风,多方筹措资金,带领群众修路架桥,治理河道,修村部、建游园,依据山区实际,发展中药材种植。基础设施建设没钱,他自己出钱垫上,工程建设没机械,他把自己的挖掘机开到工地。舍弃了自己在外的生意,全身心投入到村里工作中去。在他的努力下,横岭村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自己连续多年被授予西峡县“优秀支部书记”“优秀党务工作者”“红旗党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该村先后被评为“南阳市脱贫攻坚先进村”“南阳市文明村”、西峡县“脱贫攻坚红旗村”、西峡县“乡村振兴标兵村”。
修通山村致富路
要想富,先修路。被一道横着的山岭隔断了与外界的联系的横岭村,村民居住分散。仅五个村民小组,居住在距离十几里的大山里。过去通村组的路大多是泥土路,冬天垫了土,夏天雨水一冲,净是石头蛋子,不说通车了,就是用脚走,也得蹦石尖。出门难,农副产品卖出难,山里人被没有路的山困住了。
2015年,脱贫攻坚战斗全面打响,西峡县向在外乡贤发出号召,群策群力,合力攻坚。原本在外做工程的赵书华看到消息后,返回家乡担任村支书,毅然扛起了攻坚主力。“我的老家在横岭村最深处,小时候穷得活不下去,没办法才下山闯荡。现在事业有点成就,有机会改变老家,我一定全力以赴。”赵书华说。
2017年,修路这件全村大事提上日程。面对各帮扶单位捐赠的水泥石头,村里却犯了难。因为道路不便,大型机械的出工费用高得离谱,对当时贫困的横岭村来说难以承担。赵书华把手一挥,干!他把自己工程队的铲车、挖掘机开了过来,机械自己开,坏了自己修,村里只需承担油钱,整天泡在车上的他弄得一身机油。这一干,就是大半年。大半年,他人瘦了,脸也被太阳晒得更黑了。村民们调侃他说,书华干支书,落了两手“油”、一身“灰”。
在赵书华的带领下,5年时间里,横岭村实现了脱胎换骨,新修了3公里村道、10余公里入组入户道路,完成了3.5公里的通道提升铺油,并修通了3.2公里的森林防火通道。
路通了,村民出行方便了,药材收购商来到山沟,收购山货,偏僻的山沟沟不再偏僻。
赵书华修路聚齐了民心。
架好山村产业“桥”
路修通了,但还解决不了一个穷字,要想让群众真正富裕起来,必须发展产业。
赵书华多次召开会议,和大家一起寻找突破山区经济发展的瓶颈。经过调研和商讨,制定出了横岭村产业发展方向:依据山区实际,在‘绿’字上做文章,在中药材产业上下功夫,号召群众大力发展山茱萸、连翘、猪苓种植。邀请科技人员到村为药农进行技术培训,党员干部包组包户,热情为群众传技术、传信息、传经验、送服务。在赵书华的带领下,横岭村掀起了种植中药材的高潮。居住在鲁家墁上的卫成现,把猪苓种在山茱萸树下和玉米地里,获得了地上地下双双好效益,年收入达20多万元。赵书华多次登门,向他取经,并把他的种植技术推广到全村。
为了把村里的产业搞上去,让父老乡亲早富裕,早已搬到县城居住的赵书华把铺盖一卷,放下自己在外的生意,搬回山里,和驻村工作队一起住进了村部。饭自己做,衣服自己洗,白天走村入户,夜晚和工作队的同志规划第二天工作。
结合村情村况,他组织群众成立两个村级专业合作社,以“村民+合作社”的方式扩大产业规模。2024年,全村横岭村新建、改造山茱萸树已达8000余亩,猪苓种植达5万亩,改造野生连翘基地达3000余亩。2023年,全村山茱萸、连翘、猪苓收入达950余万元,户均增收8万元,2023年荣获西峡县“中药材成效显著村”。
在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不忘壮大村集体经济,利用发展中华蜂养殖、光伏发电、入股企业、出租香菇冷库、流转连翘基地和猪苓基地等形式,2023年村集体总收入达50多万元。横岭村成了当地有名的富裕村。
绘出山村幸福景
路通了,群众富了,赵书华并不满足,村美民富才是他的最终目标。
横岭村5个村民小组之间相距较远,散户多,要想让家家户户美起来、亮起来,绝不是一个小工程。赵书华和大家经过商讨,决定先从村庄和住户的环境入手。他和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积极参与,清理陈年垃圾,拆除残垣断壁,使村庄、住户变得干净起来。在10公里长通村通组道路两旁栽种花草树木,建花池,修游园,把村间道路变成景观花道。修建了岭前、后庄两个组的护庄堰,治理了河道,保护、美化了村庄。对全村旱厕进行了高标准改造。近年来,他积极和有关部门对接,争取项目资金,改造电力线路4公里,新架自来水管1.1万余米,增设6座通讯塔,开通了有线电视,架设路灯75盏,对全村农户的墙体、屋顶、门窗进行了升级改造……大山深处的横岭村环境面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环境整治中,赵书华没有少操心、少费劲,白天在整治现场,和大家一起劳动,晚上到群众家里做思想工作。村里工程多,开支多,一些钱拿不出来,他自己先垫上。3千、5千,这些年为集体垫了多少钱,他自己也说不清了。只记得,2020年,村里搞通道绿化没有钱,他一次拿出8万元为集体购买桫椤树、大叶女贞、月季等花卉苗木。
后庄组的农家小院别有风味,白色的墙壁上镌刻着红五星,绿色的屋顶与绿树相映,院外摆着一个个蜂箱,院内农用物件摆放整齐,十足的农文化,十足的农家味,吸引了很多游客。就连横岭村海拔最高的自然村鲁家墁,如今平整宽敞的水泥路也修到了山顶,卫生厕所走进了家家户户,院子里红色的灯笼与鲜艳的红旗在云雾间若隐若现,一片片药田顺着山势绵延不绝,小广场、小游园、太阳能路灯、篮球场等一应俱全,这个“空中”小山村已经成为“世外桃源”。
看山山有色,听水水有声,横岭村的群众说起村子的变化,都为他们的好支书伸出大拇指。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