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财经报道 >企业观察>正文

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北京星创云海科技有限公司创新发展纪实

2022-05-13 18:03 来源:《祖国》杂志

  芯片工业,一直被誉为世界制造业塔尖上的明珠。无论是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还是配套的设备生产以及原材料供应,无一不是人类工业现代化几百年的经验和技术的高度结晶。一个国家芯片工业强大与否,一方面拼的是在尖端技术上的突破程度,而另一方面更为重要,拼的是整个国家工业体系的深度与广度。
  中国的电子工业,在1950年就开始起步。1956年国家提出“向科学进军”,国务院制定科技发展十二年规划,将电子工业列为重点发展目标。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计算技术研究所(中科院计算所)。为了培养电子工业人才,教育部集中全国五所大学的科研资源,在北京大学设立半导体专业。1958年,上海组建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及上海元件五厂、上海电子管厂、上海无线电十四厂等企业。使上海和北京,成为中国电子工业的南北两大基地。1968年,北京组建国营东光电工厂(878厂),上海组建无线电十九厂,至1970年建成投产,形成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中的“南北两霸”。其中北京878厂主要生产TTU电路、CMOS钟表电路及A/D转换电路。上海无线电19厂,主要生产TTL、HTL数字集成电路,是中国最早生产双极型数字集成电路的专业工厂。这一系列电子和半导体厂的兴建,初步搭建了中国半导体工业的“研发+生产”体系。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芯片工业步履蹒跚,几经波折,始终未能在世界舞台上占有重要分量。这里面有历史的原因,更有时代的因素,抛开这些,我们更应该看到,在科技和经济全面落后的情况下,新中国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更要坚信,传承数千年先辈智慧的中国人,勤劳、坚韧、刻苦、聪慧,这些特质,注定了我们这个民族将不断从逆境中走出。依靠我们伟大的党的坚强领导,依靠我们一代一代不断涌现出的民族精英,我们必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芯片发展创新之路。本期报道,让我们走进北京星创云海科技有限公司,走进以公司总经理张海谅为代表的中国新一代高科技人才群体,感受他们的理想与希望、拼搏与奋斗、欢笑与泪水、信仰与未来。


  张海谅董事长获聘中国管理科学院智库专家
 破局:超算为基,集成为梁
  在世界芯片领域,国外产业巨头对我国的封锁,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构建专利壁垒;二是封锁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张海谅认为,国外对中国芯片产业发展“卡脖子”的做法,导致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持续性滞后,从互联网时代开始,到即将到来的物联网时代,从通用芯片到专业芯片,我国将长期处在一个追赶的过程之中。而从产业常规的发展角度,结合芯片产业的摩尔定律来看,我国企业发展的前景并不明朗。这里面有产业发展的规律所在,更有国外领先者为我们设下的重重阻碍。
  张海谅认为,从芯片产业的发展实际来看,有三个要点,且缺一不可,分别是“芯片设计能力”、“芯片制造能力”和芯片的市场能力(也叫芯片的应用生态)。我国自研芯片当前的困难是如何在芯片制造能力较弱的背景下,赢得市场,产生巨大商业利润,从而反哺产业的研发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就曾试行过以举国体制来推动芯片产业发展,结果因未能通过“市场规律”的检验,阻挡了我们前进的脚步。芯片产业的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更需要遵循市场化路径。我国的芯片企业面临的困境是,产业落后多年,核心技术握于他人之手。代工的利润太少,不足以支撑大面积、长期性的技术研发。

  如何破局?张海谅认为,我国是工业大国,同时也是人才大国,这是我们发展的优势和底气。他坚信任何一个问题都不可能只有一种解决方法,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正视问题,然后分析问题,进而形成解决方案。我们当前应该正视短时间内难以获取高端光刻机的事实,我们应该正视芯片的制程工艺与国外竞争对手存在较大差距的事实。然后,我们需要思考在当前劣势的背景下,如何扬长避短,如何巧妙地找到生存的土壤,打一场以弱胜强的翻身仗,打出生存的土壤,打出发展的机遇。


  张海谅董事长(左二)出席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并上台领奖
 创新:五步战略,扭转乾坤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不被人“卡脖子”,中国芯片人要走的路还很长。对此,星创云海已经先行一步,做出了有益探索。
  “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作任务,找到了具备特殊要素的大型市场;第二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以超算的方式汇聚市场需求;第三阶段将收集到的市场需求作为土壤供应给芯片企业和工业软件企业,强化芯片能力,强化自主芯片生态环境;第四阶段,研发配套基于全新芯片能力的新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从而改变现有的计算架构和云计算架构;第五阶段将新一代的超算云横向扩展到其他行业。如果第五阶段成功,则标志着自主生产环境建设成功,社会发展进入创新循环。我们将实现中心带动边缘的效果。最初工业应用将都在云端,都是以集中式的计算处理任务,然后必然会出现用户单位开始独立采购自主体系的全套设备硬软件。至此,至少工业领域里面,我们将摆脱卡脖子的问题。”张海谅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基于星创云海的技术人才优势,在成立两年多的时间里,从项目立项到市场调研,从成本核算到技术攻关,从实现软件正版化、开展市场营销到反馈问题,星创云海并非一路坦途。在人工智能、动画渲染、生物制药、建筑设计、基因检测、量化基金等领域,他们都做了一系列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总结时,他们认为,尽管失败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但都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市场规模太小,二是成果应用方向太少。数十人人两年的心血,频频试错,付出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的代价,让他们找到了方向——实景三维建模。
  这是一个巨大的适合超算技术应用发展的市场,全国拥有13万家企业,280万从业人员,年交易额高达6000亿元,涵盖采矿、建筑、交通、水利、电力、林业、房地产、社会保障等各大行业。经过科学测算,当达到2万台服务器规模时,每天可以完成800平方公里的三维建模任务,每年可以完成29.2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04%,发展前景广阔,市场空间巨大。据此,星创云海可以实现用超算收集市场需求,并将其免费提供给芯片企业,促进芯片企业的发展,然后调动软件团队去研发配合芯片企业更新之后的新软件生态,最终达到可以横向为其他行业提供算力服务的状态,实现创新循环发展。

  张海谅介绍:当前,我们的市场类型是异构计算,所以当我们的芯片企业在这个市场里面通过锻炼实现成长之后,我国将具备属于自己的通用计算能力和图形计算能力。然后充分调动我国巨大的软件人才动能,研发出适配于我们自己硬件体系的软件生态体系,从而逐渐替代国外的工业软件,努力发展出一套自主的生产力生态体系。张海谅着重指出,这个方向是星创云海全体同仁付出了千万级的代价,燃烧了数十人两年的青春,经历了至少两次重大挫败之后凝结出的理论成果,我们对这个成果有信心,对这个方向有信心。我们想要传递的声音是,我们的能力集中体现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如果我们第二阶段的工作成功了,汇聚了庞大的市场需求,那么希望有芯片生产制造能力,有软件开发能力的团队和我们一起并肩前行。


  张海谅董事长与公司技术骨干合影
  探索:心怀梦想,路在脚下
  中国半个多世纪所苦苦追寻的芯片梦,此刻正清晰地展示在张海谅的面前。“在摸索的过程中,我对硬件和软件的关系有清晰的认知:先有硬件后有软件;硬件能力是软件能力的上限;软件能力是硬件能力通往市场的桥梁。我们可以换一个视角不去争单一芯片能力的高低,而是将芯片的集群化应用看成是‘新硬件’,基于这个新硬件,我们设计新的配套软件以及应用的方法,只要这个应用的方法和新硬软件的能力通过了市场的检验,我国芯片业将获得来自市场的资本动能就可以实现市场销售反哺硬、软件更新和迭代,只要进入了这种正向的迭代循环,时间将站在我们这边,我们早晚可以赶超竞争对手。我们的前辈已经将芯片设计和芯片生产的工作都做好了,我们也要发挥自身价值,在那个适合我们的战场取得胜利,从而实现“破局”。我们付出了上千万资金的代价,又付出了这么多人两年的心血,栽了无数跟头。我有这个信心能完成破局。”

  了解中国芯片产业史的人都知道,中国的芯片产业,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辉煌。2010年之前的中国,还在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当中。虽然在彼时,通过张汝京的个人能力曾经将中国芯片制造工艺能力提升到和世界头部仅仅几年的差距。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他的背后,却缺乏整个芯片产业链的支持。无论是芯片设计,机台制造还是原材料供应,国内都是一片空白。没有雄厚的工业产业链支持,想凭一己之力在世界巨头的重重围堵中杀出一条血路,难如登天,所以张汝京个人的起伏,承载的是时代和产业的整体影响。而今天,我们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期待和探索,终于迎来了芯片产业发展新的曙光,那么今日的张海谅,是否还会成为第二个芯片产业的悲情英雄?


  “倘若我们此次一去不回,那只能证明我们使用的方法错了,不要否认这个方向是正确的,这个方向是一定要走下去的。希望有能力的同志能从我们的失败中汲取经验,在这个方向上继续探索。愿我们能打通任督二脉,充分发挥出人才大国、工业大国的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物质条件。”张海谅这样评价自己的事业,以及目前所走的道路。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芯片巨头们走的都是“依靠专利技术,收全世界人民几十年的税”这一条路。在这些既得利益者眼里,落后便是原罪,不但要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更要受人白眼。而未来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想要实现弯道超车,其实机会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多。在这漫长而又具有决定性成败因素的国际赛道上,探索和创新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唯一路径。张海谅和星海云创技术团队,已经为此付出了一切。风萧萧兮易水寒,2500年过去了,中华民族依然不乏这样的热血之士,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默默肩负历史赋予的使命,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共同筑起波澜壮阔的大国崛起之路。(杨静)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