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零山火、零事故、村民无人涉毒、党员干部无人违纪……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镇碗窑村多年来的平安格局,不单是山里人的淳朴使然,而是长治的结果。党建引领,善治善成,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村“两委”将“平安工程”建设从过去单纯的化解矛盾纠纷、维护治安稳定,拓展到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成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平安和谐的根本保障。
碗窑村党群服务中心
碗窑村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镇东北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区域面积23.4平方公里,山地面积2.54万亩,耕地面积1768亩,其中:水田528亩,旱地132亩,其它临时性耕地1108亩。该村下辖大水口、王京埔、大坑里、角仔里和碗窑等5个自然村,户籍人口1018人,农户大都以种植水稻、番薯、葛薯、沙姜、花生等农作物为生,畜牧业主要以养猪、养牛为主。碗窑,是一个典型的以农耕为主的偏远山区小村,更是一片山清水秀、平安和谐、不法者无处藏身的乐土。
2020年3月17日,两名中央督办重要案件的嫌疑人逃窜至赤石镇山区。碗窑村村民李胜、李国忠、江辉龙等28人不顾个人安危,上山义务参与搜捕,于3月19日协助公安部门成功将两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搜捕过程中,有的村民主动参与抓捕和追踪拦截;有的村民积极协助公安部门开展路口设卡、收集嫌疑人踪迹信息;有的村民则不顾危险为搜捕队伍带路......关键时刻村民身上展示出的凛然正气,正是碗窑村乡村治理成果的充分展现,深圳市公安局深汕分局依据《广东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等相关规定,向深圳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申请对参与抓捕工作的村民进行了见义勇为奖励。
党员干部担当先锋 群防自治护佑平安
解读平安碗窑的“治理密码”,便不难发现数十位村民自发协助公安部门参与搜山围捕重要案件嫌疑人的义举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碗窑村从小治安到大平安的嬗变,从调解“独角戏”到综合治理“大合唱”的必然结果。
碗窑村是一个纯农村庄,20多年前,村民大都靠栽种柑桔、香蕉、沙姜等经济作物增加家庭收入。收获季节,当货车拉走农产品留下购货款时,往往已是夜里七八点钟,“距离村里最近的银行也是在6公里之外,村民收到钱时银行早就下班关门了,只能临时将收到的钱存放在家里保管”,村党支部书记李成东介绍说,那时的民居大都是木制结构,房门被撬被锯甚至被拆的情况时有发生,“小偷破门潜入盗走村民血汗钱,有时将耕牛和家禽也一并偷走”。 瞄准源头,筑牢防线,碗窑村党支部以村民的诉求为中心和出发点,组织村民成立治安联防队,全村党员干部人人参与,全面开展自治。每天晚上6点到次日凌晨6点之间,除了安排5人一组的巡逻队在村里进行全方位巡查,还在村口设立固定执勤点,但凡有陌生面孔进出碗窑,逢人必问清缘由,不给小偷有任何可乘之机。如果有外地牌照车辆驶入,村民只要发现其在村里转悠两趟,便会主动向村委会报告了解其来龙去脉,防微杜渐。高度自治,已是碗窑村民的一种习惯。这种乡村治理格局,让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在碗窑村的进山路口,这种宣传标语时刻提醒村民严防森林火灾
那时的碗窑,村集体经济少的可怜,联防队员们想要配个手电筒买双防雨靴大都是村干部自掏腰包,“村集体到现在还欠我个人8000多元钱呢”,今年65岁的村委副主任林建城说,那时,全村23名共产党员人人都是联防队员,要添置巡防装备,村委没钱,大都是个人垫付,“党员率先垂范,带领村民维护社会治安,形成了一堵群防群治的防护墙,确保了全村平安。”
这种群防群治联防联治高度自治的机制,在碗窑村一直延续至今,并逐步完善到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
碗窑村有2.54万亩山地,山间长满针叶林,这种林木易燃,稍微疏忽防范便会发生山火。多年前,村里曾发生过一次山林大火,最后调动驻地部队参与救援方才扑灭。这一把山火,彻底烧醒了碗窑人,村党支部将社会治安和山林防火有机结合,除了对全体村民广泛宣传防火知识,还特别安排5名村民专职护林,每年向赤石镇政府申请给予五六千元的劳务补贴。火患无情,村民感受至深,森林防火,已是碗窑村民的自觉行动。常常,村民在自家田地燃烧小堆杂草,都会挑几桶溪水存放在一旁备用,草烧完火浇灭,防患于未然。自2005年以来,尽管碗窑村的山林面积没有减少,山间树木逐渐增多,但没有发生过一起山林火灾,“零山火”的纪录延续依旧。
每逢节假日或森林火灾预警期间,碗窑村都会组织专项检查
社会治理体系中,乡村是社会的单元细胞,也是感知社会需求最敏感的触角。但是,作为治理体系中的重中之重,乡村治安由于防控面宽、工作量大、治安基础设施差、警力不足等原因,成为整体社会治安的薄弱环节。碗窑村党支部无论是在创文创卫、治安防范,还是在扫黑除恶、扫毒禁毒等各方面,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党支部的服务管理触角延伸到乡村治理的全方面,抓防范,护平安,守住了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保障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党建引领、乡村自治、平安共享”的良好氛围在碗窑村逐步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成果,精准诠释了党建在乡村治理中的“红色引擎”作用。
普法宣传落在实处 坚持法治化解矛盾
碗窑村制定有一部《村规民约》,是经全体村民讨论后通过的,其中第一条便是学法、懂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坚持法治,成为碗窑村“平安工程”建设的力器。
因为历史遗留的土地权属问题,大水口和王京埔两个自然村就160多亩的林地产生纠纷,并几乎导致群体性治安事件发生。在赤石镇党委支持下,村党支部探访村里的年长者,找历届村干部询问,本着尊重历史,照顾现实,依法处置的原则,多次组织村民集体沟通磋商,终于达到双方满意的效果,防止了矛盾扩大。有一林姓村民因为竹林权属和他人产生纠纷,调解人员及时走访调查,入户宣传法律法规,开展调解工作,最终双方握手言和。
这样的纠纷在碗窑村虽然并不多见,但都能被成功化解,避免了矛盾升级而造成上访甚至闹访。这是普法宣传已经入脑入心,村民能够按照村规民约的要求学法、守法,同时,调解方法恰当有效的结果。赤石镇党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黎海滨介绍说,镇里聘请3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又在民众中有一定威望的退休干部,成立了一个民间纠纷调解小组,“他们掌握基层矛盾调解技巧,有关乡村出现民间矛盾时,他们在宣讲法律法规的同时积极进行调解,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对平安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碗窑村民协助公安部门抓获中央督办重要案件的嫌疑人
这种依托法治促调解从源头消除矛盾,防止纠纷扩大化,实现源头治理的路径,构建起碗窑乡村治理的新格局,确保了全村的和谐稳定。
东临陆丰,西边距惠东不远,周边个别地区曾经疯狂的涉毒犯罪一度令碗窑村风声鹤唳,“地广人稀,山多水好,农场果园分散,如果有不法分子隐藏其间制毒很难发现”,村党支部书记李成东说,支村“两委”及驻村干部在全村各村小组分片驻点,在各村小组定点不定时检查,积极发动各村长、村代表、护林员及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禁毒工作,对果园和溪水旁的棚寮重点监控,特别是对外出务工返乡的青年人进行不间断的走访摸排,同时,通过印制禁毒宣传资料、在本村微信及QQ群等新媒体开展网络宣传等方式加大禁毒宣传力度,并且,村里至少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村民大会,宣讲各类法律法规,营造人人参与禁毒的良好氛围,引导村民防贼防毒,自觉维护碗窑的平安。
在推进法治建设的过程中,碗窑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有关地段安装了20多个视频监控摄像头,并进行同步录音,“天网工程”实现村内全覆盖。
普法宣传落到实处,村民自觉学法、守法,碗窑的乡村治理坚持以法治化解矛盾的功夫没有白费,多年来,全村除了零星几许夫妻间的口舌之争,没有任何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发生,全村无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全体村民零涉毒,守护出一方真正的净土。
村规民约规范言行 推行德治树立新风
自治先行,以法治为核心,通过德治激发村民动力,实现全民共治,形成治理合力。多年的探索积累,碗窑村的乡村治理模式初成。
近年来,碗窑村党支部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模式,精心构筑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新效能。村党支部认真推行“三务”公开制度,本着注重实效的原则,紧紧围绕党组织概况,将发展党员情况,年度工作计划及进展情况,村务、财务等党员群众关心的问题及时进行公开,确保党员群众对党务、村务、财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支村“两委”的权力在阳光下运作,打造村民信服的基层组织,为创建更高水平的新时代“平安碗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村规民约是“德治”的“宝典”,碗窑村在村规民约修订过程中,充分汇集民意、聚集民智、化解民忧、维护民利,增强内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之成为“治村宝典”。该村的村规民约从社会治安、消防安全、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等全方面规范约束村民言行,在全体村民中营造出“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的良好社会氛围,培育出新时代文明村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达到德治效果。目前的碗窑,但凡有人去世,其遗体全部实现了火化一刀切,火化率达100%。
十多年的乡村治理结果表明,碗窑村坚持“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健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机制,创新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方式方法,村民的主体地位凸显,发挥出关键性作用,让乡村逐步走向善治的境界。呈现出社会秩序良好,村民安居乐业,安全指数和幸福指数全面飙升的和谐向美格局。目前的碗窑,正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全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充分发挥乡村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易建成 何冰)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