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军事观察 >武器装备>正文

坦克的“粉墨登场”:从索姆河战役到康布雷战役

2021-08-19 11:39 来源:中国国防报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劫难,先后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了这场长达5年的战争。一战在带给人类巨大灾难的同时,也完全改变了火器时代的战争形态,客观上催生了诸多新军事理论的产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甚至当代世界军事实践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时人们对战争形态发展和作战理念的认知有限,在一战前期,交战往往是“堑壕对堑壕”的阵地战形式,双方“顶牛”拉锯,互拼消耗。诸如凡尔登、索姆河等著名战役,伤亡人数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为改变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绞肉机”式作战方式,“陆战之王”坦克和以坦克为中心的合同战术应运而生。

    在索姆河战役后期,英军研发的坦克就已初登战争舞台。1915年9月15日,在法国弗累尔村地域,英军第一次使用了因设计外形酷似运水车而被称为“水柜”的坦克。受其性能和战法等制约,这场“首秀”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战前,英军的坦克仍处于试验阶段,性能还不完善,驾驶人员也大都未经系统训练,但时任英国远征军司令黑格中将求胜心切,不顾众人反对,执意要求第一批生产的50辆坦克立即投入使用。结果,从英国本土运到法国索姆河前线的这50辆坦克中,只有18辆勉强能遂行作战任务。即便如此,这18辆坦克凭借“刀枪不入”的防护装甲,在战斗中崭露头角。它们快速碾平了德军阵地前沿的掩体和铁丝网,许多德军在初见这一“钢铁怪兽”后,被吓得四处逃窜。由于此时英军坦克在战场上除单纯横冲直撞外,并无战术可言,也没有其他兵种予以掩护,因此,很多坦克在突入德军阵地纵深后,或掉进弹坑、栽入壕沟,或被德军炮弹击毁,失去了先前的锐势。

    索姆河战役后,欧洲西线战场又相继发生了尼韦勒战役、伊普雷战役等大规模战事。作战中英军的坦克战术虽然较先前有所改进,但仍未妥善解决坦克效能发挥,以及与步兵、炮兵、航空兵等兵种之间的协同配合问题。而1917年的康布雷战役,则注定因改写这一切而载入史册。

    1917年11月20日,康布雷战役发起的第一天,在周详的军事保密和大雾天气掩护下,英军第一梯队编成内的378辆坦克对德军突然发起集群式进攻。战斗中,英军坦克以3辆为一组,成正三角分布,各组配合密切,交替掩护实施冲击,仅用5个多小时便在德军阵地前沿撕开数公里长的突破口。后续跟上的第二梯队98辆坦克跟随第一梯队,快速突入德军防线纵深展开作战。此外,其他兵种围绕坦克集群冲击所做的配合行动也可圈可点。例如,战斗发起前,英军航空兵克服不良气候条件影响,在交战区附近频繁低空巡飞,以其产生的巨大噪音为坦克行进时的轰鸣声做掩护,同时对德军阵地纵深的炮兵部队予以重点打击;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成列跟进,辅以歼灭德军阵地支撑点内的零星火力;炮兵在步坦梯队前方的安全射界范围外实施火力压制,以徐进弹幕的形式掩护梯队主力突击。面对如此不利态势,阵地内的德军一时间惊慌失措,许多支撑点相继失守,形势一度向英军倾斜。但在战役后期,德军及时调整战术战法,先是派遣后备军增援,并利用高射炮和安装在卡车上的野炮同英军坦克展开对峙,同时运用航空兵以高制低打击和破坏坦克的战斗队形,收复了大部分阵地。最终,这场战役以双方伤亡人数大抵相等的结果宣告结束。

    纵观康布雷战役,可谓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战役。它开创了大规模运用坦克战术的先河,推动了步兵与坦克协同动作、对坦克防御等原则的诞生。因此,这场战役也标志着现代意义上诸兵种合同作战的基本形成。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