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中国记忆 >红色记忆>正文

永不消失的番号——记血与火中诞生的“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

2021-06-22 17:17 来源:《祖国》杂志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铁蹄进逼北京、天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为唤起全民抗战,抵制日寇,保家卫国。1936年,中共中央北方局先后派沈东平等共产党人,来到了广袤的豫东平原西华县“三岗”(艾岗乡陵头岗、苗里岗、都城岗)。在此成立了中共“豫东特委”和西华县委,经过中共“豫东特委”的不懈努力,1937年,并把西华县打造成为第一个由共产党控制下的抗日民主政府。193810月,中共“豫东特委”又牢牢掌握了豫东15个县市的抗日领导权。19386月,以中共“豫东特委”为中心,组建起一支6000人枪的“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迅速点燃了豫东的抗日烽火。

 

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视频截图)

共产党人深耕豫东 星星之火愈燃愈烈

1926年至1933年,西华县“三岗”(艾岗乡陵头岗、苗里岗、都城岗)爱国青年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组织了一批有正义感的青年农民武装,防止兵匪、土匪,保家自卫,在“三岗”一带群众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共产党员沈东平(舞阳县林庄村人,原名张秉乾)、路岩岭来到西华县“三岗”,团结和培养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并发展为中共党员,建立了“三岗”革命根据地。

中共“豫东特委”书记、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参谋长沈东平

193610月,在中共北方局的指示下成立了中共“豫东特委”,沈东平为特委书记,路岩岭、王子英、胡晓初为委员,胡晓初分工负责军事和统战工作。豫东特委”活动范围包括:西华、扶沟、周口、淮阳、鹿邑、沈丘、项城、商水、太康、鄢陵、杞县、睢县等地,下辖西华、扶沟、淮阳、鹿邑、沈丘、太康县(工)委、周家口市委和鄢陵县中心县委。

抗训班点燃火种 救饥荒凝聚民心

“七七事变”后,豫东特委领导下的豫东抗日救亡运动顺利开展。1937年底,中共豫东特委在“三岗”革命根据地普理学校内办起了第二期300多人的抗日骨干训练班。特委书记沈东平任校长,路岩岭、王其梅、刘作孚(都是特委成员)等都亲自担任了训练班的教学和领导工作。为了给以后发展抗日武装打基础,训练班的管理完全和八路军一样。

中共特别党员、西华县县长、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司令员楚博

 随后,豫东各县先后举办训练班44期,培养抗日骨干4000多人。群众性的抗日团体农民协会、青年自卫队、民先队、姊妹队、老婆队、老人指导团、儿童团、妇救会、学生救国会纷纷涌现。他们既宣传抗日,又搞军事操练,时刻准备打击日本侵略者,抗日救国热情十分高涨。

 1937年初,西华一带闹灾荒。在王其梅指挥下,胡晓初、屈申亭带领武装,组织穷苦农民千余人,兵分数路奔赴马庄、胡楼、郭庄、陆城、杨庄等地,强行打开大地主马乐园、胡逊安等家的粮仓,当场将一百多石(一石约四百斤)粮食分给贫民。老百姓对共产党感激不尽,说“共产党真是为咱穷人办事的,是大救星啊!”不少村庄的穷苦青年纷纷参加胡晓初的农民武装。

 中共“豫东特委”委员、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副司令胡晓初

1938年春,豫东特委了解到河南官商在周口一带抢购了17船粮食,准备由贾鲁河北运高价贩卖发灾难财时,便组织了武装力量,兵分三路贾鲁河截粮,并将截获的粮食一部分留抗训班食用,一部分赊济贫苦群众。

团结一切爱国力量 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七七事变”不久,国民党新任命的县长楚博来到了西华。“豫东特委”了解到他有爱国热情,就团结争取了他,楚博很快由彭雪枫、沈东平介绍入党,成为我党一名特别党员。

共产党员、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副司令侯香山

在我党的影响和建议下,楚博以县长名义在城内举办抗日训练班,撤掉了全县四个区不积极抗日的区长,换上了共产党员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魏凤楼等四人接任区长。全县58个大联保的联保主任多数由共产党员或比较进步的人士担任。

   1938年春,特委书记沈东平积极做淮阳专员刘莪青的工作。与刘莪青合作在淮阳办起了第七区抗日工作人员训练班。19386月,经刘莪青同意,撤掉了扶沟县县长,派共产党员魏凤楼接任了扶沟县县长。魏凤楼去扶沟随带700余名西华的抗日武装骨干,很快组织了扶沟县的抗日救亡运动和发展了党的组织。


中共“豫东特委”委员、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副司令屈申亭

193810月,“豫东特委”与河南省第二专区专员宋克宾建立了统战关系,遂又派魏凤楼到鹿邑接任了县长,发展了鹿邑县的抗日斗争力量。

“豫东特委”还加强了同漯河、周口驻军的团结工作,使整个豫东的抗日领导权就很快掌握在我党手中,也为“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936年中共“豫东特委”为“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团”培训的第一期抗日干部训练班合影

1938年,中共河南省委先后派栗在山、王学武、张先舟、王青锋、王少庸、李跃、周时源、滕海清、孔石泉等80多名党军政干部来到西华,为“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的建立做好了干部上的准备。

有人出人有枪出枪 西华部队应运而生

19385月,“豫东特委”和西华县委根据党中央和省委指示,在原有武装力量的基础上,以县政府的名义号召人民参加抗日部队。“豫东特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大力动员共产党员和在抗训班毕业的学员,组织带领青年农民参军。第二,楚博以县政府名义布告全县,规定参军的年龄必须是18岁至30岁的青年。部队所需给养经费,必须按照有钱出钱的原则,用捐富户的办法解决,不得向群众摊派。

 不到两个月时间,西华县各区共发展了6000左右的人枪,成立了“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团”(19387月后改为“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县长楚博被推举为司令,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魏凤楼等人任副司令兼各区团司令。

为了加强党在部队中领导,在部队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连队中建立了党支部、党小组,特委书记沈东平亲任部队参谋长(实际为政委),西华县委书记王其梅任政治部主任,其他特委成员在部队中都有任职。部队编制完全按照我军正规化的要求,整个部队分三个支队(团的建制),每个支队编三个大队(相当营),每大队编三个中队(相当连),每中队分三个分队(相当排),每分队三个班,各级都有政治指导员或叫政治员、生活指导员。

自卫军首战日军 沈东平壮烈牺牲

19387月,根据省委指示,“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除留一部分保卫根据地之外,其余1500多人分两批东渡新黄河到达“睢、杞、太”抗日前线。第一批由特委书记沈东平,部队副司令胡晓初、侯香山率领,约1500人从东夏亭渡过新黄河,经过淮阳县东北直抵太康境内,在太康县城遭遇日军守敌,经过激烈战斗,收复了太康县城。短暂休整后,继续北进,消灭了一些地主的反动武装和伪顽队伍。

“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进军途中遇到了萧望东的先遣大队(70余人)。萧大队是奉河南省委的派遣,为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游击队东进而先到豫东一带活动的。两支武装在太康四柳树村胜利会合,“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给萧大队补充了一个加强连使其发展到250人。然后两支武装分头北进睢杞。沿途战士们耳闻目睹了侵略者所犯的罪行,更激发了他们的抗日热情。

728日,“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到达睢县南部平岗,通过侦察发现日军企图从县城往河堤岭据点运送给养,遂决定在日军必经的马路口村伏击敌人。这天特委书记沈东平和王华山带部队埋伏在马路口公路两侧(日寇去河堤岭的公路从马路口村穿过)。上午9时许,敌人进入我军伏击圈,我方埋伏部队乘敌人不备猛然射击,日军顿时大乱,慌忙丢下车辆、物资,狼狈逃窜。这一仗击毙敌30余人,取得了胜利。胜利后,我军本应迅速转移,但由于经验不足,部队又刚刚建立,绝大多数战士都是青年农民,加上武器不如敌人精良,“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特别是豫东特委书记沈东平同志,为了掩护战士撤退而英勇牺牲。沈东平同志的牺牲,是豫东党组织和“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的重大损失,县长楚博以县政府的名义为沈东平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195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认沈东平为革命烈士,对沈东平为党所做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后有诗人写诗寄怀:

共产党人沈东平。不远千里赴箕城。

三岗农村传蜂火,慷慨激昂涤浊清。

折服豪杰胡屈侯,结成同志情义重。

影响上层魏楚刘,统一战线乃形成。

普理学校宣马列,培养骨干闹革命。

豫东特委强领导,组织协调指明灯。

创建西华自卫军,东进抗日显神通。

身先士卒伏顽敌,三十三岁献生命。

烈土碑前泪水盈,回望历史心潮涌。

胜利成果来不易,我辈珍惜更前行。

马路口战斗后,“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化悲痛为力量,一定要为沈东平报仇雪恨。“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副司令胡晓初、侯香山和政治部主任王其梅命令,由副司令屈申亭、政治部副主任王学武率领的“西华县人民抗日自卫军”1000多人赴杞县傅集,配合吴芝圃的游击第三支队,狠狠打击“日、伪、顽”嚣张气焰。

全力支持杜岗会师 顾全大局保护后方

1938108日,省委派军事部长彭雪枫率游击支队,吴芝圃、王海山率豫东游击第三支队和萧望东的先遣大队来到西华县城北杜岗村,与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胜利会师。会师后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并于10日召开了庆祝新四军游击支队成立大会。合编后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人员达1020人,“西华县人民抗日自卫军”占三分之一。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谭友林任政治部副主任。

1011日,彭雪枫在西华县城主持召开了一次豫东特委扩大会议,决定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豫皖苏”边区开展工作,“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暂留下来坚持根据地的保卫和斗争。

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后,四周是虎视眈眈的日伪军和国民党反动派,孤立无援的“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处境也十分危险。

 

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视频截图)

自卫军生死关头  共产党力挽狂澜

国民党反动派对于“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总是不放心,企图吃掉这支部队,消除共产党在豫东的影响。1938年底,他们便加快了反共的步伐。首先,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下令撤换了在统一战线中与我党密切合作的淮阳专员刘莪青。接着把西华县县长楚博调去洛阳,以“通匪”之罪名扣押起来,于193911月杀害于西安。1939年初,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下令将“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改编为第一战区第七路军,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指令庞国钧(后为刘庄甫)任司令,胡晓初等人为副司令。将“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进驻周口,以便于控制。

19399月,“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中个别同志身份暴露,七区专员刘庄甫点名让王其梅、宋斌等到洛阳受训,王其梅、宋斌等不得不离开“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返回西华,到西华后立即组织抗日武装坚持斗争。

位于普理学校园内的中共“豫东特委”纪念塔

同年9月,河南省委派组织部副部长向明到西华兼任特委书记。带领“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和国民党反动派斗智斗勇,开展了反摩擦、保生存的斗争。

193911月初,第一战区电令刘庄甫带第七路军(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去舞阳“整训”。“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的军政领导开会研究了对策,一方面假意听从第一战区的调动,拖延应对,并要求刘庄甫给部队补充武器、弹药和过冬军服。另一方面中共“豫东特委”在周口召开会议,并派人到舞阳打听虚实。


新四军游击支队二总队(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政委向明

这次特委会议是决定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生死存亡的一次关键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向明、刘道安、胡晓初、屈申亭、郑平、王学武、特委秘书范行先,专署秘书林亮列席会议。会上特委书记向明传达了上级指示,分析了形势,指出了国民党第一战区调第七路军(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到舞阳整训的罪恶用心,即去舞阳整训是假,消灭“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是真。会上林亮根据在专署掌握的秘密情况,谈了国民党要整编部队的事实迹象。会议进行中,周口邮政局局长、共产党员白翌(又称白毅夫)从竹沟赶到会场,向特委汇报了“竹沟事变”的消息,路跃林汇报了去舞阳打探到的情况。综合上述情况,特委会议决定部队即刻东进。向明、胡晓初、侯香山、王学武率部队与新四军游击支队会合,刘道安、屈申亭、郑平留守西华。

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

193911月下旬,部队从周口向西出发,向明、胡晓初、侯香山等在漯河市召陵区冷饭村兵谏刘庄甫,然后又折返东进。12月初在安徽省涡阳县马桥村、梅庙子一带与新四军第六游击支队胜利会师。被改编为新四军第六游击支队二总队,胡晓初任总队长,向明任政委,下辖四、五两个团,胡晓初兼四团团长,侯香山任五团团长。

融入新四军大部队  奔赴前线奋勇杀敌

1938年底,由于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彭雪枫来电,要求“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一部分东进“豫、皖、苏”边区编入新四军游击支队。特委来电后,决定派第一支队、第二大队和第三大队,由特委组织部长周季方和军事部长李耀带领,渡新黄河东进。1939年初胜利到达永城县的书案店和彭雪枫的主力部队会合。

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挥师东进敌后抗日前线,豫东特委机关仍然留在西华。特委书记刘道安、县委书记胡锡光、县委委员李彬等留下来坚持斗争。部队领导人屈申亭在家养伤,武装亦留下300多人。

19397月,王其梅、宋斌、范迪波、闻宇、林逸等在西华组建了又一支抗日武装。这支新军来自附近各县,共约180人。经过较短训练后编成一个大队,王其梅任大队长,刘荫光任教导员。下设一个连,一个学生队,连长孙文魁、副连长刘明芳,学生队队长范迪波,指导员闻宇,教官林弋。全大队共有步枪160支,手枪12支,重机枪1挺。轻机枪2挺,这些武器多由二支队侯香山部供给。这支部队完全是由地方党组织发动组织起来的,所以一开始党组织在部队内就起很大的作用。当时部队内有两个党支部,直属特委领导,全大队共有党员60余人。

193911月,这支经过短期训练的部队巧妙地摆脱敌人的封锁,渡过新黄河与活跃在淮阳一带的薛朴若游击队会合,继续打击日伪顽。以后辗转北进与“睢、杞、太”独立大队合编为新四军第六支队“睢、杞、太”独立团独立团三营,王其梅任营长。

193810月到193911月,西华的党组织先后五次为新四军共输送主力4000余人,加上魏凤楼去扶沟、鹿邑带走的武装共近5000余人,而且武器装备在当时地方武装中是比较齐全的,这是西华人民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浴血奋战自卫军 东征杀敌建奇功

第一次东征抗日:

   间:1938615

率队领导:“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副司令魏凤楼。

   数:带领1900余人(从西华到扶沟任县长带去的700人,从扶沟到鹿邑人县长带去的1200人)。

行军路线是西华县城--扶沟县城--周口市区--淮阳县城--郸城县城--石槽镇--沈丘县槐店镇--新安集镇--纸店镇--郸城县白马镇--鹿邑县城。

基本战况:先后在扶沟、鹿邑两县打击地方反动势力、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在鹿邑建立抗日自卫团,发展武装5000多人,在县城保卫战中重创日伪军。

第二次东征抗日:

   间:193872

率队领导:新四军先遣大队大队长萧望东。

   数:从竹沟到西华带70人,“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为其补充180人,兵力250人。

行军路线:西华县城--聂堆镇--太康县城--杞县傅集镇。

基本战况:到杞县后与吴芝圃的部队整编,成立新四军挺进支队,在杞县、扶沟、太康一带多次抗击日伪军,拔除日伪据点10处。

第三次东征抗日:

   间:1938716

率队领导:豫东特委书记、西华县人民抗日自卫军参谋长沈东平、副司令胡晓初、侯香山等。

   数:1900

行军路线:西华县城--聂堆镇道陵岗--太康县大许寨乡四柳树村--太康县城--转楼乡--睢县平岗镇。

基本战况:攻打太康县城取得胜利,击毙、俘虏日伪军30名;在马路口伏击战中击毙日伪军40多名,沈东平等18名指战员壮烈牺牲。

第四次东征抗日:

   间:19387

率队领导:西华县人民抗日自卫军副司令屈申亭和特委委员王学武。

   数:1300

行军路线:西华县城--太康县--睢县平岗镇。

基本战况:经过贾洼集(属杞县五里河镇)和新庄寨、李建庄(以上两村在地图上未查到)围攻战,共消灭日伪军2000余人。

第五次东征抗日:

   间:19388月底

率队领导:西华县人民抗日自卫军副司令胡晓初、屈申亭和西华二区区长武景新。

   数:500

行军路线:西华县城--东夏镇--清河驿乡--淮阳县柳林镇。

基本战况:经过清河驿围攻战和柳河伏击战,击毙日军2名,俘虏日伪军30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第六次东征抗日:

   间:19381024

率队领导: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兼政委彭雪枫。

   数:1020(其中西华县人民抗日自卫军400

行军路线:西华县红花镇杜岗村--聂堆镇--东夏镇--淮阳县安陵镇--四通镇于庄窦楼村--鹿邑县试量镇--赵庄乡--王皮流镇胡庄--郸城县白马镇--永城市裴桥镇书案店村。

基本战况:窦楼之战击毙日军10余人,继而胡庄之战歼敌200多人,经过白马驿整编,部队发展到3000多人,后经彭沟崖、赵海子白庙等战斗,多次打击日伪军,建立闻名全国的豫苏皖抗日革命根据地。

第七次东征抗日:

   间:193812月底

率队领导:东进抗日支队参谋长李耀和政治部主任周季方。

   数:900

行军路线:扶沟县--西华县--太康县五里口乡--鹿邑县试量镇--郸城县虎岗乡--白马镇----亳州市十字口(地图上未查到)--观音堂镇--永城市裴桥镇书案店村。

基本战况:经过东夏镇和坞墻集(属商丘市睢阳区坞墻镇)战斗,歼灭一些敌人,缴获一批武器。

第八次东征抗日:

   间:19396

率队领导:教导大队大队长王其梅。

   数:180

行军路线:西华县红花镇寇寨村--淮阳县--太康县--杞县傅集镇。

基本战况:经刑口、板木、孔寨、王明杨(地图上未查到)反击战,击溃2000多名日伪军对根据地的“围剿”。荆楼(地图上未查到)反击战,毙伤日伪军140多人。

第九次东征抗日:

   间:193911

率队领导: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豫东特委书记向明和七路军(西华县人民抗日自卫军)副司令胡晓初、侯香山。

   数:3000

行军路线:周口市区-漯河市召陵区冷饭村-上蔡县东岸乡-蔡沟乡-平舆县庙湾乡-项城市贾陵镇-新桥镇-临泉县白庙镇-界首市-亳州市谯城区肥河镇-涡阳县新兴集镇-永城市马桥镇马庄村。

基本战况:白庙战斗消灭敌军120多人,在永城一带消灭土匪500多人,参加新兴集和板桥集战斗,毙伤日伪军2000多人。(新兴集属安徽省涡阳县,板桥集属安徽省蒙城县)。

第十次东征抗日:

   间:1942年初

率队领导:屈申亭(原西华县人民抗日自卫军副司令)、曲登瀛父子。

   数:300

行军路线:4支部队同时从许昌、西华、鄢陵、扶沟出发-商水县李埠口乡-沈丘县-安徽省临泉县。

基本战况:在鄢陵县望田镇偷袭战中消灭敌人50人,俘虏20人;在临泉县突围中,屈申亭父子为保存革命实力挺身而出,壮烈牺牲。

中共“豫东特委书记”、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政治部主任、开国少将王其梅

子弟兵裹尸他乡 自卫军浩气长存

193811月,“西华县人民抗日自卫军”在李耀、周季方的率领下,组织了千人“东进支队”。193912月中旬,这批西华指战员大多先后回到了第2总队,“西华县人民抗日自卫军”在6支队实现了“大团圆”。

19405月,因大量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西华县人民抗日自卫军”的两个团整编为一个团,仍称2总队。接着,在61日的新兴集反攻日伪三路进攻的“六一”战斗,“2总队”伤亡尤其惨重,24连牺牲大半,营长负重伤。6月底,再缩编为一个加强营,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华营”,归6支队第2团编制,序为4营,辖101112三个连。该营副教导员王绍渊兼10连政治指导员,副营长王振邦兼11连连长,高峰任特派员。全营420人,是一个人员充实,装备较强的步兵营。营长杨德隆,教导员是参加杜岗会师的刘瑞方。团长膝海清对4营特别满意,遇有重要任务,往往交给第四营(西华营)。


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副司令、开国少将魏凤楼

7月,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南下部队与6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西华营”成为45旅警卫营。11月,在安徽省蒙城县板桥同日军战斗中,全营提出“保阵地、保旅部”的战斗口号,不仅大量杀伤敌人,而且用机枪击落日军飞机一架,机上3名日军当即毙命。战斗结束后,彭雪枫等纵队领导在飞机残骸前留影纪念,还将该飞机送往洛阳供军民参观。同时,“西华营”为最后击溃日军取得板桥战斗胜利又遭重大伤亡。

1941年皖南事变后的2月,八路军45旅改称新四军411旅,“西华营”由5旅警卫营改称11旅警卫营。4月,新四军41131(前身是萧望东率领的抗日先遣大队)在战斗中损失惨重,为恢复该团战斗力,11旅警卫营编入31团,序为该团第2营。营长是外号“杨傻子”刘华飞(刘华飞本名杨森奎,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华县委书记)。“西华县人民抗日自卫军”的新四军411312营番号一直到抗战最后胜利。

194510月,为适应新形势,中央军委指示组编野战军。11月,组建华中野战军,新四军番号完成了历史使命。“西华营”被整编为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75团第1营,团长是参加杜岗会师的张永远。1947年初,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9纵队编为该纵队的第5师。“西华营”改称华东野战军2514团第1营。

724日,华野部署的山东临朐攻坚战打响。25日夜,西门南侧被我军成功突破,“西华营”作为14团的第2梯队,随主攻营第2营突入临胸城,加上预备队第3营的一个连,7个连四百多人的兵力在城内冒大雨与敌展开血战。而突破口因被敌人的强大炮火封闭而失去控制,后续部队虽强攻却未能再突破。14团副团长宋延年,在指挥战斗中牺牲,在城内的7个连终因弹尽无援全部损失。最后,我军被迫撤出战斗。

7个连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华东野战军司令陈毅给予了高度评价,指示将山东省诸城独立团7个连补入14团以恢复建制。至此,以“西华县人民抗日自卫军”子弟兵延续的“西华营”结束。但141营的番号仍然存续,按部队传统仍可继承以前的荣誉。

19492月,全国解放军番号统一整编,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膝海清出任首任军长。514团又成了2162师的185团,而该团的第1营,以前曾是“西华县人民抗日自卫军”的“江东子弟”。19533月,21军入朝轮战,回国后驻山西大同,属北京军区;1967年,21军调入兰州军区,驻陕西宝鸡。1985年,全军整编,2162师改为兰州军区守备师,1851营成为兰州军区守备师第11营。1992年部队再次精简整编,守备师撤销,所辖团、营建制也不复存在。


原中共“豫东特委”、西华县委领导栗在山、樊亚峰与“艾岗老区”失散老红军合影(后排左三为开国少将栗在山)

番号多经演变 西华精神永在

1938年到199254年的时间内,“西华县人民抗日自卫军”番号进行了10多次演变,具体情况如下:

西华人民抗敌自卫团→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第一战区抗日自卫军第7路→新四军6支队第2总队→新四军6支队第2团第4营(加强营)→八路军45旅警卫营→新四军411旅警卫营→新四军41132团第1营→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75团第1营→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514团第1营→第3野战军第7兵团2162185团第1营→兰州军区守备师第1团第1营。

“西华县人民抗日自卫军”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进行了多次整编和人员互调,不论在抗日战争中还是解放战斗中,西华的“江东子弟”营也不全是西华子弟,而“西华县人民抗日自卫军”子弟兵也不是都在“西华营”。在临朐战役后的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及解放江浙的战役中,都有“西华县人民抗日自卫军”的英雄指战员冲锋陷阵,立功受奖。“西华县人民抗日自卫军”已经完全融入到全国抗日、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的战争中。他们经过残酷的战争,有不少人看到了革命的成功。刘建功、刘尚文、何林兆、侯洪军、蔚锦茂等,新中国成立后都在军队担任领导职务。刘建功也是随21军入陕,任兰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并从兰州军区顾问职务上离休。陈子欣等人,先后从部队转到了地方工作。曾在“西华县人民抗日自卫军”担任过领导的滕海清、李耀、孔石泉、王其梅、王学武等人,他们在革命胜利后,成为新中国的一代开国将军。

这支完全由西华县“江东子弟”参加的抗日队伍,先后10次东征抗日,沉重打击了日、伪、顽的嚣张气焰,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的成立和豫苏皖边区的建立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全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写下了浓彩一笔,也为家乡“豫东特委”和西华县老区再添了辉煌一页。“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的6000壮士中,有4000多人血染疆场,永远客死他乡,80多年来也一直牵绕着西华县人民的心结。

“西华县人民抗日自卫军”领导人沈东平、胡晓初、侯香山、屈申亭烈士之女。左起:胡雪琳、侯兰芳、沈玉花、屈东平

 

后有诗人写诗寄怀:

立冬时节晴方好,天朗气清云尾净。

远望阡陌田园肥,近观路边麦芽青。

陋室读书总觉浅,乡村采风解迷津。

寻觅历史何处去,三岗如磁脚步轻。

普理学校今尚在,耳旁尤闻呐喊声。

豫东特委成过往,心扉洞开指明灯。

抗日烽火由此生,点燃保家卫国情。

沈胡屈侯四英雄,千古流芳万人颂。

悠悠长河东逝水,巍巍丰碑垂厚重。

纪念先烈莫忘本,珍惜当下砥砺行。

 (苏韵棠 张猛)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