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夜宴》火了,河南博物院热了,陈列在展柜中的文物“活”了,而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也更忙了。
3月1日,即将去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马萧林依然忙得如脚踩“风火轮”,“《唐宫夜宴》出圈,是弘扬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展示河南厚重历史文化的好机会。今年正好也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叠加期,让文物‘活’起来,让传统文化‘潮’起来,把文物背后的文化魅力、人文情怀和艺术神韵传播到社会公众心中,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再忙再累都是值得的。”
在河南文博界工作近30年的马萧林,一直深耕考古研究、文物保护事业,守护着文博人的初心。在他看来,博物馆典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等社会职能的发挥,本身就是一个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因此对于传统文化转化和发展,博物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把互联网的新技术与博物院的老‘古董’充分结合起来,让文物借助网络传播的力量跨越时空限制,更深入广泛地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这样才能真正让传统文化‘潮’起来。”马萧林说,河南博物院也一直在努力尝试:积极打造融媒体平台,推出文物纪录片《中原藏珍》;与央视《国家宝藏》栏目联合推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开发文创产品,与40余家文创企业签订授权协议,研发700多款文创产品……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文物是马萧林连续3年在全国两会上关注的内容。今年,马萧林准备的一个提案是关于充分发挥文物保护员作用的建议。“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有70多万处,大多分布在荒郊野外、人迹罕至的地方,文物保护任务很重。”马萧林建议,各地要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对文物保护员的管理和培训,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提高文物保护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