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总量增长4%,增速全国第三……极不平凡的2020年,云南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优异答卷。
多年保持增速领先的云南,经济总量全国排名也稳步前移,从2014年第24位提升到2020年第18位,划出一条清晰的“上扬曲线”。88个贫困县、880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全国靠后跃居全国第二,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等现代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云南奋力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成就引人瞩目,未来令人期待!
摆脱贫困,一跃千年
饥饿、寒冷与贫穷,伴随着王世荣的前半生。“小时候都是刀耕火种,种的玉米要被猴子、黑熊吃掉一些,一年粮食只够吃四五个月。”他说,粮食不够的时候,他们只能到山上挖野百合、葛根和竹笋,或者到江里抓鱼。
王世荣是独龙族,生活在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这里位于横断山区的高山峡谷深处,是独龙族主要聚居地。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初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独龙族曾经长期与世隔绝,贫困现象突出。2014年,王世荣所在的巴坡村贫困发生率还高达46%。
“精准扶贫,让我们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王世荣表示。2014年,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贯通,独龙族彻底告别每年有半年因大雪封山而与世隔绝的历史,迈上了跨越发展的轨道。
如今的独龙江乡,村村通了公路,家家住上了安居房,户户都有致富产业。作为独龙江乡巴坡村党总支书记,王世荣带领村民种草果、种重楼、开民宿、养独龙蜂,日子越过越红火。仅草果一项,每年就给村民带来人均收入4500元以上。最近,王世荣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独龙族的历史性跨越,是云南脱贫攻坚的缩影。2020年11月14日,云南最后9个贫困县宣告摘帽。至此,云南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0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云南省扶贫办主任黄云波说:“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基础设施发生根本性变化
古人谓“蜀道难”,其实滇道更难。秦代修筑多条从咸阳通达全国各地的“驰道”,宽数十米,而在云南山岩中开凿的“五尺道”,宽不过一两米。近代,红军长征经过云南,留下“横断山,路难行”的感叹。如今,我国铁路网络已密如蛛网,但在横断山区边缘戛然而止,使得横断山区成为人口较为稠密却没有铁路覆盖的地区。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云南发展的最大“瓶颈”。2015年,云南下决心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启动了路网、航空网、能源网、水网、互联网“五网”建设五年大会战,力图从根本上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状况。云南省发改委副主任周民欣介绍,“十三五”期间,云南完成基础设施投资约1.8万亿元。2018年至2020年,云南公路、水利投资规模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位。
前所未有的投入,换来了云南基础设施条件的历史性跨越。去年12月30日,保山至泸水高速公路、大理至临沧铁路通车;今年1月1日,丽江至香格里拉高速公路通车;1月13日,墨江至临沧高速公路通车……岁末年初,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怒江州、迪庆州、临沧市,这三个偏远的州市结束了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临沧还接入了全国铁路网。
大临铁路通车当天,81岁的佤族老人田学明专程赶到临沧站,观看列车发车。“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天火车能开进阿佤山。今天,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难掩激动。他还清晰地记得,1958年他和另外6位佤族同学去北京上大学,一路颠簸辗转,花了整整24天。
目前,云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9000公里,跃居全国第二;高铁运营里程达1105公里;民用机场投入运营15个,数量居全国第三。基础设施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绿色成为云南的鲜明底色
滇川交界,金沙江下游,白鹤滩水电站正在紧锣密鼓施工。
来自昭通市巧家县的务工者黄金银和妻子李得春,今年春节在工地上度过。他们参与建设的这个项目,装机容量达1600万千瓦,是在建规模世界最大的水电站。看着水电站一天天“长大”,夫妻俩成就感油然而生。
白鹤滩水电站是云南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的一个注脚。云南省能源局副局长乔国新介绍,目前云南电力总装机容量已突破1亿千瓦,居全国第7位。其中,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超过85%。
近年来,云南重点培育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信息等八大产业,部署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全力建设“数字云南”,让绿色成为云南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能源已成为云南第一大支柱产业。依托绿色能源优势,云南推动建设绿色制造强省,加快打造“中国铝谷”和“世界光伏之都”。随着自用电量大幅提升,云南彻底告别了水电大规模“弃水”和发电量“外送为主”的历史。
绿色食品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近年来,云南以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8个产业为重点,推动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云南农产品畅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境外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健康生活目的地令人心驰神往。深入推进“整治乱象、智慧旅游、无理由退货”旅游革命三部曲,云南旅游业形象得以重塑。践行全域旅游理念,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半山酒店”,云南文旅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乘势而上,云南开启新征程。(记者 李银 伍晓阳 庞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