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中国记忆>正文

人民领袖的简朴春节和勤俭人生

2021-02-09 13:30 来源:《祖国》杂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家风党风国风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作风。新中国成立,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周总理就是始终坚持勤俭节约的作风,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他们在厉行节约上不仅发表过很多重要的论述,号召全国人民勤俭节约反对浪费,而且身体力行、带头践行、率先垂范,给全体党员干部和高度人民群众做出榜样。

又到一年春节时。我们特别精选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三位领袖人物“简朴过春节、勤俭度人生”的几个感人故事,以飨读者。

毛主席慷概捐出年夜饭、让身边工作人员“过过节”

毛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也是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光辉典范。他的一生都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他特别重视节约粮食,他的饮食可谓简单随意,粗茶淡饭,吃饭碗里从不剩下一个饭粒。

毛主席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讲话和著作中都对节俭工作有过重要的论述和指示。1934年1月23日,他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我们的经济政策》中说:“财政的支出,应该拫据节省的方针。应该使一切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他告诫大家,为人民服务就必须反对贪污和浪费,不仅贪污是极大的犯罪,浪费同样也是犯罪。1945年1月10日,他在《必须学会经济工作》中指出:“任何地方必须十分爱惜人力物力,决不可只顾一时,滥用浪费。”1948年4月1日,他《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采取办法坚决地反对任何人对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破坏和浪费,反对大吃大喝,注意节约。”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他的外事活动日渐增多,要经常接见一些友好国家的元首和重要外宾,建交国家的大使前来呈递国书,毛主席也要亲自接见。当时,典礼局接待外宾讲形式、重排场。外国大使呈递国书时,要调来军乐队先奏迎宾曲和两国国歌。每次接见一般都要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欢迎外宾的国宴,质量高、数量多,以致宾客酒足饭饱之后,满桌菜肴还没有吃掉几分。毛主席对此非常不满。几次接待后,他严厉指出:接待工作有两大浪费,一是礼仪繁多,搞一些不必要的形式主义,浪费了大家很多的时间,要知道,时间浪费了是不能挽回的,是用金钱也买不到的,这一定要改进!二是接待宴会大讲排场,吃掉的还没有扔掉的多,白白浪费了国家的金钱和物资。要知道,这些都是人民的血汗!你们可知道种一株稻子要经过多少时间才能结稻谷,几株稻子才能做一碗米饭?种一棵麦子要经过多少时间才能长出麦穗,几棵麦子才能做一个馒头?有谁算过这笔账?古人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人都有这样的感慨嘛!“勤俭节约和反对浪费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和优良传统,什么时候都不能改变!”

 

毛泽东主席不仅这样要求别人,而且率先垂范、带头过紧日子。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论是事业顺利发展的时候还是事业出现挫折的时候,无论平时还是节日,毛主席都很节俭。1935年2月3日是大年三十,中央红军前进至东南与贵州赤水、生机两地毗邻,西与云南水潦紧接,被称“鸡鸣三省”之地的石厢子村。红军在相对比较富庶的土城筹集了不少食物,到石厢子后又没收了当地民愤极大的彭姓、周姓两家土豪的粮食、财物和年货,这些东西先由穷苦乡亲分享,之后由没收委员会再根据需求分配。专门负责军委首长伙食的军委三科炊事班做出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油亮亮的腊肉、肥瘦相间的红烧肉、水卤的大肠……做好后分送到各位领导人住处。住在肖有思家的毛泽东分到一碗红烧肉、一碗米酒和几个辣椒。但他舍不得吃。大年初一,他与其他领导一起去看望伤病员,捐出了发给自己的年夜饭。

进了北京后,毛主席的工作精神和生活作风一如既往,不改初衷。他的衣服破旧了,总是经过缝补洗净之后继续穿。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诸多礼仪,他曾做了两套衣服,买了一双圆头的棕色皮鞋,他一直穿到与世长辞。当时的典礼局长曾经要他再买双一双尖头的黑皮鞋,让他在接见外宾时穿,他没有理睬。再问,毛泽东反问他:“外国人是要来见毛泽东还是要看黑皮鞋?”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家处于严重困难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他更是带头过紧日子。1976年的春节,是毛泽东一生中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除夕之夜,毛泽东吃过年饭以后,听到中南海外隐约传来人们燃放鞭炮的声音。毛泽东看着身边的工作人员,低声说:“放点鞭炮吧,你们也应该过过节。”于是,工作人员在屋外燃放了几挂鞭炮。毛泽东听着鞭炮声,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这个年过得没有任何铺张,可谓再简单不过了!

毛主席的一件睡衣穿了20年。那件睡衣是棉织品,他特别喜欢,破了补、补了又破,反复多次,最后工作人员觉得太旧了,要求换一件新的,但他不同意。他说:“习惯了,还是这件补丁叠补丁的好穿。”这件睡衣到1971年“退役”时,已经补了73个补丁。

他的一双拖鞋也穿了10多年。毛泽东主席经常穿着一双皮拖鞋在卧室里看书、批文件。那双皮拖鞋是建国初期开始穿的,也是他的心爱之物,有时外出还要带着。1965年在长沙,身边的工作人员见这双拖鞋破得实在不能再穿了,就劝他换一双新的。但是,他仍然坚持补一补。鞋匠师傅接过后看了看就给它扔到地上不肯修。经工作人员反复商量,鞋匠师傅才免强把它修好。就是在长沙这里,当毛泽东休息的时候,工作人员就把这双皮拖鞋拿到阳台上去晒,结果,穿的时候却找不到了。后来经过询问才知道,是值勤人员在巡逻时,觉得这样破的拖鞋放在毛主席住的阳台上不雅观,就把它拿走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工作人员一听赶紧把它找回来,递给毛主席继续穿。

贵为一国的领袖,毛泽东主席就是这样的节俭!

周恩来总理号召人民“艰苦奋斗,勤俭建国”

周恩来作为新中国的总理,特别注重节俭。1950年的元旦和春节,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元旦和第一个春节。1949年12月30日,周总理主持政务院第十三次政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元旦和春节期间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不得宴客、收送礼物和相互拜年的规定。1975年的春节,是周恩来总理人生中的最后一个春节。就在离这个春节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他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郑重提出“反对铺张浪费等错误思想和作风”,号召人民“必须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

周总理自身的俭朴,更是深受广大人民称赞。1960年,周恩来和北京人艺演职员们一起过除夕。那晚,周恩来携邓颖超和李先念、陈毅、王震等领导同志一道来到首都剧场。那天,周恩来特意从家里带来花生米摆在桌上。这些东西在当时很珍贵,大家谁也不敢动。周恩来就大声说:“来,来,大家都来吃嘛!”大家还是有些拘谨,一位姑娘伸手抓了一小把花生米,被一位老演员瞪了一眼,姑娘顿时红了脸,又送回桌上。周恩来见状笑着说道:“哎,年轻人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多吃一些嘛,这些就是拿来给大家吃的嘛!”一句话让气氛立即缓解下来,大家纷纷放下拘束,高高兴兴地吃起来。

1961年5月3日,总理在河北武安县调研,在伯延村同公社和大小队干部及群众谈话,了解生产生活情况,中午12点多了,他坚持要去视察群众食堂。在食堂看见锅里还有剩余的玉米面糊糊,就对炊事员王三贵说:“在你们这里吃饭行吗?”王三贵看着锅里的剩粥很为难。总理和蔼地说:“这就可以嘛,群众能吃我就能吃。”王三贵给总理盛了一碗面糊,总理高兴地喝了起来。在四天的视察中,总理坚持和群众同吃一锅饭。

有一次周总理请在京的亲属和工作人员吃年饭,没有菜、没有酒,只有包子和一大盆小米粥。总理夫人邓颖超风趣地说,过年了,请大家吃包子,是因为只有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吃上包子;请大家喝小米粥,是教育大家不能忘记小米加步枪。

在那个困难时期,周总理明确提出领导干部必须带头节俭,有几样东西不能吃:鱼、肉、蛋,肉制品也不行。他说,毛主席在党中央带头,我在国务院带头。一次,管理员偷偷买了点香肠,切成碎沬拌在咸菜里。他发现后,马上叫邓颖超到厨房里查看,并说服大家不要买了,把剩下的香肠分给工作人员。他还经常到中南海食堂排队买窝窝头和菜汤,和同志们一起吃饭。

周总理的一生,饮食清淡,从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叶。每次吃完饭,他还会挟起一片菜叶把碗底抹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再把菜叶吃掉。掉在桌子上饭粒,他也会捡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理解。他说:“这比人民群众吃的好多了!”他的午餐和晚餐仅有一荤一素一汤,荤菜就是普通百姓餐桌上的鱼和肉,素菜是大路青菜和豆腐。早上都是一杯奶或者是一碗玉米糊,再加两三片面包。即使离京去了外地,也不准做高档菜。按他和邓颖超的规定:从1958年开始,他们的主食至少要吃1/3的粗粮。三年困难时期,他们规定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标,粗粮比例提高到1/2以上。国家完全渡过难关,到了1964年夏收之后,细粮的比例才提高,但也是只吃糙米,不吃精米。吃饭时,偶尔掉到桌上一粒米,他必要捡起来放嘴里。吃完饭,他必把盘子里剩的菜汤用开水冲一冲喝掉。上顿吃剩的饭菜,下顿一定要热热继续吃,决不许倒掉。外出就餐,他总是多次交代随行人员:“一切按标准吃,按标准付钱。不准吃山珍海味,不许摆水果摆糖,发现摆了要撤回去。”

穿的方面,因为外事活动多,周总理要求自己的衣着“一定要能表现出中国人的脸孔”,但是衣料“不要进口的,必须用国产的”。几十年如一日,他从贴身所穿的背心、汗衫到外衣、外裤、鞋袜、睡衣等等,都是国货。他穿衣讲究规矩严整、清洁平展,所以他给人的印象总是衣冠楚楚、风度翩翩。但他的内衣内裤却都是补丁摞补丁。有一件睡衣,他1949年进城时就穿起,磨破了就补,补了再穿,最后补丁摞补丁,一直穿到他去世也舍不得买新的。

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在欧、亚、非14国访问,我国驻埃及大使馆工作人员看到他穿的内衣补丁摞补丁,就自己掏钱给他买衬衫。周恩来反对说:“你们的钱又是哪里来的?还不是国家的外汇吗?我要是做衣服,在北京就做了,何必花外汇在国外买?”“再说,我也有衬衣,破一点儿,还能穿嘛。”他一再强调说,帝国主义对我国搞封锁,外汇尤其珍贵,要花在刀刃上,一分不能浪费。

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穿国产布衣、补丁衣,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进口是必须的,国外许多东西比我们先进嘛。但我作为总理,代表着中国人的脸孔,中国人的骨气。只要我们国家能生产的,我就要用国货。都不用国货怎么能发展民族工业?我们时时都要想着为发展民族工业多做贡献。”  

周总理平时不准为他做新衣服,就连换新毛巾也要经过几个程序,多是中间用破了,再把从中间剪开,重新缝合再用。毛巾补了补改成浴巾,不能做浴巾了再改成擦脚巾。二十年只穿两双皮鞋,袜子没有一双不带补丁的。有人说,这样不体面,他却说会客时人家又不会让你脱下鞋来看袜子。就连补袜子用的袜板,还是从解放战争时开始用的,从西柏坡带到北京城,一直用到最后。

    周总理一生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吃穿住用行莫不如此。周恩来进城后不久,搬到中南海西花厅办公、生活,一住就是26年,直到去世。西花厅是乾隆年间建的三间旧式平房,潮湿阴冷。地上铺的青砖,夏天返潮返碱。周恩来为了适应毛主席的起居习惯,他也夜间办公,进城刚几年,就落下腿疼的毛病。有人建议他铺块地毯,因为其他首长都铺了。他先是不同意,后来说:“办公室可以铺,来客人共同得益。卧室不许铺,只我一个人住,铺了浪费。”因此,他的卧室始终没有铺地毯。他每天要在床上办公3~6小时,卫士就想为他买个新台灯。他反对说,“我这屋里也没人看你的台灯样式”,而是请人用铁管子做了两个落地台灯,一直用到他住院后卧床不起。

对于西花厅这个古建筑,有人多次提出修缮,周恩来不同意。1959年,工作人员趁他和邓颖超出差外地时间较长,就对西花厅进行了保护性维修。他回京后一看,大发雷霆,严厉批评了有关人员。他还语重心长地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会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按他的严格要求,撤掉了新添置的地毯、沙发、窗帘、吊灯等陈设,他才进去居住、办公。事后,他还三次主动在国务院会上自我检讨,反省自己没有把好关,并对副总理和部长们说:“你们千万不要重复我的这个错误。”

建国10周年时,国务院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办公地点。一些部委领导提议修建政府办公大楼,周恩来不同意,他说:“那不是当务之急,利用中南海旧有的房屋,不是一样可以开会办公吗?”因为国家还很穷、人民很苦,不能讲排场,“你们不要再鼓动我了。”在筹备建国10周年庆典的时候,有关部门又把修建方案报到他那里,他坚决不予批准。他严肃地说,“只要我当总理,你们就要把大兴土木的念头取消,国务院不能带这个头儿。”

小平同志过春节:用热水杯子煮饺子

小平同志对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艰苦奋斗作风始终记忆犹新。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充满深情地说:“我们的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成为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化身……我们的干部,特别是老干部,要以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为榜样,用实际行动搞好传帮带。”

1989年6月9日,邓小平语重心长地指出:“1980年元旦,我在政协讲话,讲了‘四个保证’,其中有一条叫‘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在讲艰苦创业,后来日子稍微好一点,就提倡高消费,于是,各方面的浪费现象蔓延,加上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法制不健全,什么违法乱纪和腐败现象等等,都出来了……”

在节俭方面,小平同志更是身体力行。在赣南革命老区,老百姓至今还清楚记得邓小平许多厉行节约、艰苦奋斗的动人故事。当年邓小平担任瑞金和会昌县委书记,战斗和生活条件极其艰难。邓小平带头倡导开展节约运动,提出“节省每个铜板支援革命战争”,在人民群众中形成“每人每天节省一把米支援红军”的浓厚风气。

邓小平有一条洗脸的毛巾,用了几年仍然完好,而别人同样的毛巾用了一段时间就破破烂烂。人们问他有什么诀窍,他说:“你们洗脸时都是两手用力拧毛巾,毛巾的纤维容易断;我洗脸时用两手挤干毛巾的水,毛巾的纤维不容易挤断,当然耐用!”他的一条成色好点的灰哔叽裤子,一穿就是好多年,裤脚边都磨破了。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他穿着这条裤子参加开幕典礼。身边人员觉得他出席这么庄重的庆典,穿这样的裤子太难看,要给他买几尺布新做一条。他坚定地拒绝说:“共产党人穿衣不是图漂亮好看,而是讲究个干净整洁,破一点没啥子关系!”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和1942年可以说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处境最艰难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蚕食和疯狂扫荡,国民党政府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之连年的自然灾害,使得晋冀豫根据地一些地区的农业收成只有常年的二三成,个别村庄甚至颗粒无收。毛泽东曾经这样描述当时解放区军民的生活情景:“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邓小平从来不要别人或下级给他任何特殊的照顾。

有一次,负责后勤的战士看到邓小平和刘伯承两位首长也像大家一样,穿着自己动手缝制的深一片浅一片的灰土布棉衣,实在不像样,就偷偷地给他们每人做了一套细灰布的棉衣,送到了首长的手中。但邓小平和刘伯承坚决地把棉衣退了回去,他们说,这不是对我们的爱护,而是要我们脱离群众。邓小平还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支起了一台手摇纺车,亲自带头学习纺线。

1942年2月的一天,邓小平来到沙河县独立营检查工作。独立营的司务长听说邓政委来了,心想,总不能让首长同他们一起吃小米粥和野菜嘛!可是他到食堂一看,连一点白面也没有,只有两袋小米和刚刚挖来的几筐野菜。他东奔西跑,东借西借,终于借到了一升白面,为首长做了一碗面条。当司务长高高兴兴地把煮好的面条送到营部时,邓小平立即皱起眉头,拍了拍司务长的肩膀说:“你让我搞特殊化哟,要不得!要不得!快把这碗面送给重伤员吧。我自己到食堂去吃饭。”说着,走向一连的伙房。谁知这时吃饭的时间已经过了,炊事员正在铲锅巴,陪同的王政委很不好意思地要领首长到二连去吃。但邓小平却说:“不必了,小米加步枪是我们的革命传统,我就吃点小米锅巴吧!”边说边拿起了一块锅巴嚼了起来。

重庆解放后,邓小平多次号召党员干部在进城以后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并要求从具体事情做起。1949年12月,邓小平在重庆主持召开的第一次西南局常委办公会议上对10个问题做出决定,其中之一就是要“节约经费开支”,并提出住房窗子可用纸糊,顶棚漏雨的可修,一般的不修,家具可以调整,不必要买的一律不买。随后又陆续规定:“公家会议一律不招待茶烟,只招待白开水”,“机关使用房屋,水电要交费”,等等。

厉行节约,是邓小平终身保持的优良作风。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是这样,在物质丰裕的建设时期也是如此。建国以后,生活条件好了,邓小平仍然以身作则,勤俭节约。他反复强调:“为了把国家财政放在稳固的基础上,保证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必须节减一切可以节减的开支,克服浪费。”邓小平还常常告诫党员干部说:“我们必须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我们大家都是从苦里来的,经历过不少困难的时期……为什么过去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度过?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儿苦。”他还强调:“现在需要全国的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把我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作风很好地恢复起来,坚持下去。”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27天之后,也就是1月28日,中国的大年初一,当时任中国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美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首次访美,堪称一次破冰之旅。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农历的大年初一一般是不出远门的,一家老少团聚,热热闹闹过年。邓小平把出访选择在中国的良辰吉日,表明他十分看重这次出访。有人说,他这是在为国家图个吉利。

大年初一,中国有吃饺子的习俗,也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还没有速冻饺子,飞机上也没有现代化的食品加热设备。小平同志大年初一肩负国家重要使命出访美国,能不能让他在飞机上吃上饺子呢?

乘务长任德珍想出了一个绝招——热水杯里煮饺子!登机前,她专门请北京航空食品公司的师傅们为中国代表团赶包了一些猪肉白菜馅的水饺,经过煮熟、凉凉,装在冰盒里带上飞机。

飞机平飞后,任德珍和王文英等乘务员一起用飞机上的烧水杯,一份一份地将水饺加热。任德珍她们还另外准备了冷切肠、油炸花生米和酸黄瓜等配餐小菜。当任德珍端着热腾腾的水饺和小菜来到客舱时,小平同志特别高兴:“飞机上还能吃饺子呀!我们今天就在天上过年了!”(胡遵远 程东建

 (责任编辑:李欣欣)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