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周仁杰:毕生精力献给海军事业,晚年为边远山区农民卖余粮
开国中将周仁杰(1912年5月17日-2001年1月22日)
2001年1月22日,开国中将、海军副司令员周仁杰同志因病去世,享年89岁。在长达三十年的海军生涯中,周仁杰将军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是周仁杰将军逝世20周年纪念日,祖国网特刊文以纪念。
贫苦娃走上革命道路
周仁杰,原名周球保,1912年5月17日生于湖南省茶陵县黄家村一个雇农家庭。因家境贫寒,儿时吃了不少苦。13岁那年,周仁杰给地主家干苦力,因为又累又饿,晕倒在路边。被路人救起后,地主非但没有半点怜悯,还将他毒打一顿,周仁杰一怒之下回了家。1926年夏,年仅14岁的放牛娃周仁杰受驻扎在茶陵的北伐军的革命启蒙教育,随即参加了乡农民运动,担任童子团团长。马日事变后,周仁杰转入党的地下秘密活动,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农工运动和农民夜校的学习。
1929年周仁杰参加茶陵县游击队,正式走上革命道路。茶陵县游击队是红六军团的基础部队,后来先后改编为湘东独立师、湘东南独立师,后与兄弟部队一起组成了红六军团。周仁杰参加红军后,作战勇敢,在多次战斗中立下过战功,因此受到首长的看重。后来,组织上决定挑选一批优秀的战士进入红军学校第四分校学习,而周仁杰有幸得到了这个机会,此后,他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学习生活。第四分校的课程都是按照德国、日本军校的标准来设置的,在一年的的学习生活中,周仁杰不仅提升了军事理论素养,也强化了身体素质,为以后指挥战斗打下了基础。
艰难长征路负伤指挥
1934年1月中旬,为了打破蒋介石调动百万大军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中革军委命令红17师由分宜、新余地段渡过袁水,北上破坏南浔路,切断敌军战略交通运输线,牵制赣江以东的敌军重兵,配合中央红军反“围剿”作战。此时,周仁杰担任红17师50团侦察队长,参加了北上行动。在北上途中,他身先士卒,率领侦察队侦察袁水沿岸情况,确定渡河地点,为师长萧克在黄沙战斗中成功实施智借敌“刀”杀敌战略提供重要信息。
1935年,周仁杰率队参加了胡家沟战斗,战斗中他指挥部队义无反顾地向敌军发起冲锋,一颗子弹击中他的左臂,顿时鲜血直流,周仁杰却坚持带伤指挥。
1936年,周仁杰出任红六军团十六师师长,当时他左臂上的伤口复发,经检查发现是由当年被子弹击碎的骨头碴子引起的感染。当时红军长征,药品稀缺,如果不能很好地抑制感染,不仅左臂保不住,还可能有生命危险。卫生部提出给他截肢,但周仁杰坚决不同意,他说一个师长,要是左臂没了,怎么带兵打仗?后来时任卫生部部长的戴正华决定亲自给他做手术,但当时没有麻醉药,戴正华挑开了伤口处,顿时脓血溢出,他用镊子在脓血处不断摸索,终于将所有的骨头碴子挑了出来,手术完成后,他痛得昏死过去。最后保住了左臂。
红六军团将领合影。前排左起:周仁杰、李铨、王震、夏曦、萧克。
1936年,红军到达陕北,周仁杰进入抗大学习,在这里,他认识了老班长许世友,两人常常促膝谈心,发展起来了极为深厚的友谊。
抗战爆发戍守三边
1937年,抗战爆发后,周仁杰被任命为警备二团团长,负责保卫党中央、毛主席的安全,此后,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守边”生活。为了迎接全民族抗战的到来,毛泽东提出:在主力部队开赴前线后,为巩固八路军、新四军的总后方陕甘宁根据地,使其成为全国抗日的大本营,组建边区留守部队。1937年10月,中央军委将留守部队改编为留守兵团警备团,周仁杰担任留守兵团警2团团长。他牢记毛泽东在留守兵团成立大会上说“我在延安就是靠留守兵团吃饭”的话语,深感保卫边区“任务重于生命”。同年12月,周仁杰奉命率领警2团奔赴三边戍边。
三边自古以来为边塞要地,是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门户,也是留守兵团的一个重要战略防御方向,日军、国民党顽军对此地区虎视眈眈。周仁杰一到三边,就深入各地察看地形地貌,了解风土人情和物产,并制定防守三边战斗方案。在环境恶劣的塞外边区,他坚持抗日统一战线,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宗旨;加强部队政治、思想、军事等方面教育,整军备战,促使部队正规化,提高部队战斗力;反对分裂,反对倒退,开展针锋相对反摩擦、武装清剿土匪斗争,保卫三边人民生活、生产安全,促进边区的发展。
在抗日战争时期,周仁杰虽没能如愿赴抗日前线杀敌,但还是服从大局,满腔热忱地留守陕甘宁边区10年。在那10年里,他虽有过一段艰难的时期,却总怀揣着“责任重于生命”的革命信念,恪尽职守,戍守中共中央抗日根据地总后方,为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陕甘宁边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战功赫赫纵南北
抗战结束后,周仁杰被派往东北,历任冀察热辽军区独立三师师长、东北野战军十一纵队副司令、第四野战军四十八军副军长等。
1948年2月,独立3师编为东野第11纵队33师,周仁杰任11纵队副司令员兼33师师长。6月中旬,为配合华野作战以掩护东野主力休整,冀察热辽军区发动夏季攻势,周仁杰率11纵队攻克隆化等城镇,解放了热河广大地区;两次挺进冀东,攻克昌黎、北戴河等重要城镇、车站、据点,切断敌“输血管”北宁线,隔绝关内外敌人战略联系,揭开了辽沈战役的序幕。在辽沈战役中,周仁杰率11纵队33师在锦西地域与4纵队一起阻击敌“东进兵团”的疯狂进攻,坚守阵地21天,为保障塔山正面防御的翼侧安全,他指挥部队主动出击,扫除锦西外围敌警戒阵地,夺取寺儿堡、魏家岭、刘家沟诸要点。
1948年10月,周仁杰率部参加了塔山阻击战,以劣势兵力,顽强地坚守阵地二十多天。在辽西会战中,周仁杰以一个师抵挡住了敌军四个师的进攻,坚守阵地三天三夜,在上级要求他撤出战斗前线的情况下,他坚持不下火线,多次打退敌军攻势,为四野主力部队歼灭廖耀湘兵团,创造了条件。
1948年11月1日,激战后仅休整两天的11纵队奉命加入东野“先遣兵团”作战序列,秘密挥师入关,于11月中旬抵达蓟县集结,奉命进行短期休整,准备参加即将展开的平津战役。12月15日,周仁杰奉命率部向北平以西地区开进,在海淀、门头沟、黄村、南北辛庄、古城、田村一线,形成对北平西北部的弧形包围。在肃清北平西郊敌外围据点后,他率部又担任保护北平文物名胜古迹的任务,并受到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
1948年12月底,48军(11纵整编)奉命移驻北平东郊通州地区,在准备向北平城东发出总攻作战时,天津已被我军攻克,北平成了一座孤城,于1949年1月13日宣告和平解放,周仁杰率部参加解放军北平入城式。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图为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
1949年2月上旬,全军进行南征整训教育。4月26日,周仁杰响应毛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率部从通州地区挥师南下,加入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战役。5月17日,他率部于九江突破敌长江防线,解放九江,进到江西丰城、樟树一线,于22日占领南昌,随之,进抵赣州,参加赣西南战役。9月,又率48军全面收复了井冈山。
心系国防民生
1950年12月,周仁杰调任中南军区海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此时,正值抗美援朝初期,为保卫珠江口、控制琼州海峡,保障中南沿海航道安全,他克服不懂海军技术的困难,虚心向苏联专家和原海军人员学习,经常率领有关人员深入边防海岛,实地勘察选点,在湛江港、硇州岛和榆林港构筑海岸炮兵阵地、舰艇驻泊基地,经过几年努力,初步建成了中南沿海海岸防御体系。1955年,周仁杰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8年11月,周仁杰担任东海舰队副司令员。他走遍舰队辖区,经常随舰船出海蹲点、训练,带着问题去调查研究,倾尽全力紧抓以军事训练为中心的海军队伍建设,不断总结、探讨新的训练方法,写出一系列如何提高部队训练水平的调查报告。1970年,周仁杰被提拔为海军副司令。
1983年,周仁杰退居二线(中间曾离职三年)。此后,他一直进行文史研究工作,搜集了近一百万字的史料。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当了十年的海军副司令,但周仁杰却仍旧一贫如洗,中央要为他安排一套房子,他却拒绝了,坚持要住在老房子里。退休后,周仁杰曾到边远山区考察,他非常关心农民的生活,当时湘赣地区粮食丰收,但农民们却卖不出去余粮,他马上写了一篇调查报告给国务院,引起了国务院的重视,派专人实地考察,后来经过广泛宣传,农民的余粮终于卖了出去。
1985年3月,周仁杰(中)重返长征路时,与乡亲们合影。
周仁杰将军一生戎马倥偬、战绩显赫,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全部力量都献给了党和人民,是一位实至名归的沧海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