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文化中国>正文

王蒙:文明交流当包容而求同,沉稳有定力

2020-12-18 12:11 来源:光明日报

  【名家讲述】
  讲述者: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作家 王 蒙
  我在与日本朋友的接触中,常为日本有识之士对于中日文化交往的诚恳热切而感动至深。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池田大作先生多年来致力于中日友好,被誉为“日本当代的孔夫子”。2003年,日本作家水上勉做了两次大手术以后,亲口对我说,他唯一的愿望是有生之年再到中国杭州西湖的白堤和苏堤上转一圈,哪怕是坐着轮椅。大作家井上靖70岁后6次到中国考察,写出了长篇小说《孔子》,他对儒学的人性化理解打动了大量中日读者。作家大江健三郎先生在一些历史问题上坚持和平反战立场,受到中国人民的普遍尊敬。
  中国和日本这两个近邻国家,文化交流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儒学好学、求仁、亲民、王道、积德的基本价值观,在中日儒学文化中都有体现。因此,见贤思齐、不同而和,这是数千年来中日文化交往的主调。
  历史上,影响日本的第一位儒学大师朱舜水赴日建立了舜水实学理论体系,它启发民众、培养道德、完善治理,使儒家学说在日本得到了助力社会改革的大好机会,为后来日本维新致强打下了基础。至近现代,当日本先于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之后,许多中国的先行者如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等又在日本接受先进观念,鼓舞了改良和革命的斗志。
  那些先驱者们,使命在身、信仰坚守、备尝艰辛、孜孜以求,为我们铺就了两国互联互学互鉴互补的文化之桥,使中日两国文化呈现出各有千秋、相异相通的文化面貌。
  中国和日本交往很多、很深、很相知,但文化性格与利益选择上仍有许多异质乃至隔膜,历史遗留下来的伤害也仍然有待勇敢公正面对。经过了许许多多牺牲和探索,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儒学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重要基础,仍然有利于我们在新时代审时度势,包容而求同,沉稳而有定力。
  今天,我们面对着新的多极世界格局,需要新的思考与审视。世界各国的关系应该是君子之道、求同之道,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道,应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之道。不同而和,互利双赢,相互学习,共同发展,才能共同构建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文化交流,正是抵制单边主义、去全球化,构建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件盛事。

  本版内容结合中央文史研究馆举办的双月文化座谈会采写整理


(责任编辑:王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