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但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的高材生,还是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更是战争年代毛主席的军事高参,深受毛主席信赖与欣赏。他领导编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新四军抗日战争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大辞典》等著作为中国的军事研究开创了先河。他就是开国中将郭化若。
开国中将郭化若(1904年8月10日—1995年11月26日)
郭化若原名郭可彬,1904年出生于福州,祖上殷实,但到郭化若这一代时已经家道中落。1925年9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冬天,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冲锋陷阵敢打硬仗的将军不同,郭化若善用谋略,在军事理论方面的造诣很高,是我军难得的智将和儒将。
给毛主席写信受到赏识
1928年春,郭化若受组织派遣前往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1929年春回国后,被分配到红四军。这时的毛主席受党内排挤,正在蛟洋养病。郭化若认为,红四军不能没有毛主席的领导,请求朱德联名写信请毛主席回来。信是郭化若写的,毛主席看了很受感动。虽然郭化若此次执笔请求毛主席回红四军代表了当时党内心声,但是当时他顶住了很大的压力,冒了很大的风险,可以看出其为人非常有原则。
黄埔军校时期的郭化若
之后朱德向毛主席汇报了郭化若写信的事。毛主席觉得人才难得,说:“我要见见他!”此次见面,两人谈得很投机。郭化若的文章《关于当前部队的错误思想及解决办法》同毛主席正在整理的《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的观点一样。毛主席很高兴,他对朱德说:“红四军很需要这样高参。我提议化若当参谋处长。”于是郭化若出任红四军军部参谋处处长。
毛主席回红四军主持前委工作后,郭化若任参谋长,协助毛主席指挥军事行动。
组建红军第一支工兵队
1930年9月,毛主席率红一方面军到达安源后,指示已任参谋长的郭化若在工人中选择优秀者加入红军。郭化若从工人中了解到他们有爆破技术,想到部队即将奉命攻打长沙,有了爆破技术必然如虎添翼。郭化若连夜将情况上报毛主席、朱德。毛主席、朱德一听大为称赞,立即交代郭化若迅速从这批工人当中挑出有技术的组建一支工兵队。郭化若马上与安源煤矿工会联系,在参军工人中把会爆破技术的工人挑出来,组成了有140余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工兵队。
1930年12月,红军在龙冈战役胜利后,缴获敌军电台一部,俘虏无线电人员10名,郭化若向毛主席建议成立红军无线电队。毛主席赞扬他:“小参谋拿出了大主意,建立无线电大队非常重要,你这个参谋长当得好哇。”
开除党籍后被陈赓再次重用
土地革命时期,郭化若在五次反围剿战斗中崭露头角,一路坐到了方面军总前委秘书长和参谋长等职,但也遭到了小人的嫉恨和排挤打压,从1932年起被开除党籍,并撤销一切职务,下放到红军学校出任教员。1934年,我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全军被迫北上长征转移,为了储备干部,在陈赓大将的牵头下,几所红军学校联合成立了一个干部团,陈赓出任干部团长。
当时有人提议郭化若是有问题的,不能长征,应该将他留下,但却遭到了陈赓的严厉斥责:“郭化若同志始终忠于革命、忠于党,还是黄埔高材生,军事理论和实战经验很强,是个人才。”随后,陈赓不仅带着他长征,还加以重用,并提拔他当了作战参谋,而这样毫无保留的信任,也让处在人生低谷时期的郭化若感激涕零,永远铭记在心。以至于在以后陈赓大将逝世后,郭化若亲自到北京参加吊唁和追悼。一进灵堂看到陈赓将军的遗照,郭化若忍不住高声哭喊道:“陈赓同志,我来晚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陈赓啊!”
抗战时期任毛主席“军事顾问”
郭化若一生中最辉煌的阶段为抗战时期,这段时间郭化若基本上就是担任毛主席的秘书,是他的军事顾问。
1938年7月12日,这是郭化若终生难忘的日子,中共中央组织部决定恢复其党籍,陈云还专门写信给他。不久,陈云在抗日红军大学干部会上宣布恢复郭化若的党籍。
事实上,郭化若在出任抗日红军大学二校教育长时,就已经把自己在军事教育实践中思考的一些问题,写成一封近万字的信送给毛主席。当时中央组织部已通知郭化若进中央党校学习,毛主席看了郭化若的信后很高兴,当即提笔复信给他,信的部分内容如下。
化若同志:
你暂一星期内勿去党校,帮忙把红大教育工作改进一番。而后你虽去党校学习,仍请你对军事教育作我的顾问(先生),因为你懂得这项,而我是不懂的,你暂时去党校学习,不是“解除军事”,那天我已对你说了,军事需要你的地方是很多的……毛主席谦虚地聘请郭化若为“顾问”,这让郭化若很高兴。再次回到毛主席身边工作后的第二天,毛主席就让郭化若就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拟一个写作提纲,多搜集一些材料,准备组织出版《抗日战争丛书》。
毛主席写给郭化若的信
郭化若深知毛主席重视战略问题的研究,因此他跑遍了延安城内的大学、图书馆,找了很多参考资料,动手写作,没几天就把成文的几个章节送给毛主席审阅。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郭化若在毛主席身边承担抗战丛书的编书任务,同时还要负责《八路军军政》杂志的编辑工作。10年时间里,毛主席曾先后亲笔给郭化若写了10封信,与之一起讨论军事策略。郭化若也对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和策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毛主席在抗战时期发表的很多重要文章,郭化若其实都有参与,为其润色。
深析兵书,撰写研究论著
郭化若是我军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系统研究《孙子兵法》的学者,是现代中国威望最高的《孙子兵法》研究专家。1939年底,郭化若写出了约4万多字的《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一文,得到毛主席的充分肯定,并让他在“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专门讲演,后又全文刊登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后来,郭化若出版了著作《新编今译孙子兵法》,毛主席知道后欣喜地说:“古有《孙子》,今有郭子。”
1939年11月,郭化若(左一)与滕代远、曹祥仁、王诤合影。
1940年8月,在延安新哲学会第一届年会上,郭化若以自己对毛主席《论持久战》等军事著述的深入思考为主线,作了题为《军事辩证法》的报告。1941年春,《八路军军政杂志》以《军事辩证法之一斑》为题发表在该刊第三卷第一、三、四期上。毛主席阅后大喜,指出:“用唯物辩证法来说明军事问题,大有文章可做。”1949年12月,上海新闻出版社以《军事辩证法》为书名编辑出版。郭化若的这部论著,是毛主席提出“军事辩证法”的概念之后最早诞生的一部军事辩证法理论专著。次年秋,郭化若奉命离开了军委一局,又回到了军事教育工作岗位上,从事军队院校的教学工作直到抗战结束,历任抗大第三分校校长、延安军事教育委员会委员和军事学院教育长,为我军培养了大批军事干部。
1948年,郭化若(右二)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政委时与陶勇(左一)、韩念龙(右一)等在一起。
功成名就不忘恩师
1953年春,时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的郭化若,首次回福州休养。在这期间,他请求当地交际处的干部吴修美寻访一个人,是他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叫郑秉诚,他的家就在学校旁边的一个叫“保定巷”的地方。
第二天上午。吴修美到了保定巷,看见教堂的左边是一所小学,右边有一座红砖双层楼民居。吴修美迳往叩门,出来开门的是一个略显清瘦的老人,一问,便是郑秉诚先生。吴修美询问了他的经历,当确认面前这位即是郭司令所要寻访的老师后,笑着说:“30年前你教的一个学生,现在是解放军的一位首长,他路过福州,托我打听你的情况。”郑先生顿释疑虑,心情激动,他似乎在尽力思索、回忆、自问。吴修美笑着说:“你可猜到,这位穷苦学生你还对他有过很多接济呢。” 郑先生连忙下楼取来一叠旧时相片,翻检了一会儿,从中抽出一张颜色已经泛黄的大照片,指着照片上的一位少年说:“可能就是他,姓郭,叫郭可彬。” 吴修美定睛细看,这位学生穿着一套不很合身的学生装,眉清目秀,依稀有着郭化若将军现今的轮廓。他告诉郑先生:“你的这位学生现在的名字叫郭化若,是华东军区一个部队的司令员,他很快会来看望您。”告别时,郑老师握着他的手,久久说不出话。
吴修美回到交际处,作了详细汇报。听后,郭化若非常高兴,决定明天晚上拜访郑老师。
那天晚上,郭化若身着全套军装,来到郑家门口,门虚掩着,吴修美先进去通报。郑老师闻讯偕老伴快步下楼,在小天井的台阶上凝视着门口的客人怔住了。见郑老师伫立在那里,郭化若就一步跨进大门,以立正的姿态,尊敬地举手行了军礼,然后走向老师紧紧地拥抱着。郑老师激动得满眼泪花,在旁的人也被这悲喜交集的气氛所感染。师生见面,满屋欢声笑语。郑老师拿出多张久藏的照片,指指点点,谈锋甚健;郭化若专心聆听,时有插问,怀念幼年时的师友,还不时笑说儿时遭际。
翌日,郭化若邀请郑老师伉俪到交际处叙旧,并共进午餐,大半天陪着老师。当郭化若要离开福州返回上海时,拿出50万元(现币50元,)交给吴修美托他代买些礼物送给郑老师,并留一半现金给老师使用。郭化若回福州访师的事,很快在党政军中传为美谈。
1960年夏天,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的郭化若将军再次来福州。公务结束,他又去探望并宴请了郑秉诚老师。随着时间推移,郭化若与郑秉诚先生之间的师生情谊,久而弥笃。上次见面之后,他们间联系从未中断,直到1974年3月郑老师以80高龄逝世时,郭化若还发出唁信,并寄来奠仪款200元。
晚年仍坚持学习,痴心科研
1969年,郭化若被扣上“反毛主席思想的三反分子”帽子,被撤销南京军区副司令职务,下放到合肥。这对参加革命后几次遭遇冤案的郭化若来说已不是第一次了,所以他显得很是豁达,每天读书、练字、吟诗、种菜,倒也逍遥自在。直到1979年8月,南京军区党委作出《关于给郭化若同志的平反决定》,郭化若终于平反。
郭化若书法
1982年,郭化若还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同年,郭化若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仍对军事科研痴心不改,写下了一大批军史文章。
晚年的郭化若
进入新时期后,郭化若老骥伏枥,在担任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名誉会长之余,领导编写了多部军事著作,为中国的军史研究开创了先河。
1995年11月26日,郭化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