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太行山深处红叶浸染,浊漳河水日夜不停的哗哗流淌,层层梯田里的花椒树挂满了小红灯笼似的花椒。花椒已经成熟了,祖祖辈辈生活在太行山深处的人们开始了一年中最重要的忙碌——采摘花椒。在一堆堆忙碌的人群中,总会有山西省文物局委派的扶贫干部的身影,他们与老百姓一同劳作,一同感受着丰收的喜悦。
从2008年至今,山西省文物局和局直系统五百余名文博干部的心就和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庄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大山深处的美丽小村
山西省文物局助力扶贫的五个村庄,均位于山西、河南、河北的交界处,是平顺县最偏远的乡村。散落在层层叠叠太行山沟沟岔岔的五个村历史上由于交通不畅,缺少对外交流,自给自足的生活是大山中老百姓的平淡日常。正是因为这样,五个村保持了原真的传统风貌,有四个村被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从另一层意思讲,传统、闭塞意味着贫穷。随着国家扶贫开发的不断深入,各项优惠政策接踵而至,精准扶贫让这五个村从此走出了大山,摆脱了贫困,让古老和现代同时闪耀在太行山的青山绿水间。
白杨坡村,太行山的乡愁走廊,坐落在人工天河——红旗渠的上方,全村70余口人,整个村落像从山坡上长出来的一样,绿树掩映中露出黄墙黛瓦。虫鸣、蝉叫、喜鹊和老鸹是村里的标配,沿路的柿子、酸枣、桑葚把路面染得像早晚的云霞一样氤氲。
岳家寨村,大山中的世外桃源,坐落在太行山一座山头之巅,是平顺县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片。村里的千年榔树见证了岳家寨的过往和现在,六十年代的供销社依然在发挥着作用,卖货的老岳已经能用二维码收款了。
豆口村,迷宫一般的千年古村,是整个乡镇最大的行政村,浊漳河在村下流过。古老的进村要道——西券虽被现代化水泥公路代替而显得落寞,但券内流传至今关老爷磨刀的地方依然闪闪发亮。村内的大庙用仅剩的山门述说着豆口昔日的辉煌。
上马村,养生福地天涯寨,从一条长长的石廊道进入村中是豁然开朗的村委会广场,祭祀金华老爷的金华庙就在广场的旁边,随山而建的民房层层递进,站在村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一览太行山的雄奇和浊漳河的温婉。
枣林村,号称一个可以圆梦的地方,民国时期的村公所保存完好,墙上的山花和随处可见的标语瞬间把你带入那个激情的年代,刘家大院的门楣木雕和础石繁复精美,枣林水侵而迁的传说还在老百姓间津津耿耿。
五个村自然风光有的大气磅礴,有的旖旎小巧,民风民俗淳朴古老,典型的当地特色建筑石板房是先民的一大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刮街、九曲黄河灯、传统年俗等讲述着老百姓丰富的文化生活。
生态环境虽好,但老百姓却依然在大山中苦苦守着那薄薄的一点梯田艰难度日。五个村共有720户203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70户743人,贫困发生率为36.56%。守着这太行山的一草一木,望着浊漳河水的翻腾跳跃,看着红旗渠将汩汩血脉流入他处,五个村的老百姓在党的带领下,迈出了脱贫攻坚的铿锵步伐,为了帮助老百姓早日脱贫,我们来了,省文物局的扶贫干部一任接着一任来了。
2008年,是山西省文物局扶贫开始的第一年。时任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副处长的张少鲲接过了党组织交给的接力棒,开始了在太行山深处的扶贫赛跑,许高哲、李强、胡晋彪、张慧国、彭树海、张晓强、马胜,脱贫攻坚最后的接力棒传到了文物管理处副处长闫丁手中,几十名队员一棒接着一棒不停的奋力赛跑,大家不畏艰苦,离别妻儿,告别父母,一个个扎进这深山中成为了白杨坡人、豆口人、上马人、岳家寨人、枣林人,在单位的小李、小王都成了村民口中的老李、老王。扶贫队员的脸黑了,头发少了,但老百姓的生活好了,腰包鼓了;扶贫队员的父母年纪大了,妻儿习惯了没有丈夫在身边的日子,但老百姓习惯了有驻村干部的生活,家家户户总有一只碗在常常为他们备着。
每一名参与接力的队员都在毫无保留的出智出力。省古建研究院的崔维宏和上马村的村民一起下地,帮助老百姓种蔬菜、摘花椒,覆地膜,凡是田间的事他都会,老百姓经常会跑到地头向他请教种植的方法。很多外地人见到他,完全没有想到他是扶贫工作队的一员,大家都以为是村里的村民。就这样,他真正走进了老百姓心中。2019年他到龄退休,不得不离开上马村,正赶上他的生日,村内老百姓纷纷自发请他喝酒,为他点燃生日蜡烛,老崔激动的说:“这是我这辈子过的最感动的一个生日”。他离开村的那一天,所有老百姓都来村口送别,老崔披着村里送的绶带,准备开上他那辆老夏利离开,但车怎么也打不着,老百姓开玩笑的说,我们舍不得你走,你的车也舍不得离开啊!
白杨坡村工作队长郝凯来驻村时孩子刚刚出生满月,没有迟疑、没有犹豫,义无反顾就开车来到了几百公里之外的陌生小村。从此,他的小黑车就成了村里老百姓的通勤车,“郝凯,明天去镇里捎上我”,“郝凯,帮我去镇里取个快递”。有一次,村里瘫痪的老人谷来鱼夜晚突然难受,家里老伴70多岁了,儿子是聋哑人,没办法只能找到工作队,郝凯二胡话不说背起老人放在自己车上,就赶去了70公里外的县医院,帮忙挂号,楼上楼下背着跑,忙乎了一晚上,老人终于转危为安了,在医院的走廊长凳上,他打了个盹,天亮后又赶回村里继续忙着第二天工作的事。
闫丁的妻子也是文博系统的一员,去年扶贫入户时,她带着儿子一起来,路程漫长而艰险,山村冷清而寂寥,吃住环境简陋。返程的大巴上,儿子对着车窗玻璃上的雾气画着凌乱的线条,后来发现他在偷偷抹眼泪,追问之下他说“舍不得爸爸”。回来几天后,他对妈妈说“妈妈,以后我穿小的旧衣服能不能让爸爸送给村里的小朋友”。
这样的故事在每一位队员身上都发生过,正是这样的坚守,这样的付出,这样的感动成为了文博人脱贫攻坚的力量,成为了五个帮扶村老百姓致富的源泉。
倾心尽力帮,让老百姓感受到关心和温暖
帮助老百姓迅速改善现在的生产生活条件,让老百姓感受到党的政策的关怀和帮扶单位的真情,是历任扶贫队员的头等大事。几年来,每年过时过节,五个帮扶村的每户老百姓都会收到省文物局发放的米面油等过节慰问品,2019年春节,除了统一发放的米面油外,省古建协会又专门筹资10万元慰问了每一户老百姓。
白杨坡村,一年一个大件,这些年陆续给每户发放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电动车、煤气灶等,老百姓的生活进入了全电气化时代,引的周边的村羡慕不已,闲聊中,其他村的百姓都开玩笑的说,省文物局也来我们村扶贫吧。
白杨坡贫困户张保枝老人一人独居,年纪较大,2017年11月17日,由于老人做饭用火不慎,晚上引燃了居住的房屋,导致三间房子屋顶全部坍塌,时任白杨坡第一书记马胜带领工作队和村民全力扑灭火灾,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第二天,马书记协调老人住在了邻居家里,他立即向省级政府和省文物局汇报救灾的情况。经省文物局领导研究,决定资助张保枝2万元重建房屋。在当地政府和村委的帮助下,2018年春节前,老人就住进了重新修葺完善的新房中。今年7月,工作队在入户过程中,发现老人腿脚不便,手指严重变形,洗涮非常不便,第一书记闫丁和其他两名队员一商量,自掏腰包为老人购买了一台洗衣机,当工作队背着新买的洗衣机送到老人家里时,老人激动的说“我该怎么感谢你们啊!你们真是比我的儿女还好啊!我家里也没有什么,去年摘的花椒你们拿些回家吃吧。”工作队员摆摆手,耐心的教会老人如何使用洗衣机,交代了一些安全用电用水知识后默默的离开了。
为解决几个村的吃水问题,省文物局专门协调省水利厅为白杨坡、豆口、枣林打了深水井,困扰三个村多年的用水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岳家寨、上马由于海拔较高,地理条件所限,为这两个村建设了大型储水池,铺设了饮水管网,百姓用水和旅游发展用水也基本得到了解决。
再穷不能穷教育,省文物局帮扶伊始,就紧紧扭住教育扶贫这个大事抓实抓细。根据几个帮扶村的实际,2008年省文物局研究决定在最大的帮扶村——豆口村资助建设文博希望小学。省局协调有关单位,自己筹资400多万元随即开始了学校的建设。
2010年9月1日,这天是开学日。大山中的豆口村里彩旗飘扬,鼓锣喧天。在孩子们如花的笑靥中,由省文物局投资兴建的文博小学恰在这天举行了竣工典礼。崭新的文博小学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总投资近400万元,可容纳400名学生入住。这是豆口村历史上第一座全框架结构、设计抗八级地震的寄宿制小学。时任山西省文物局局长施联秀与平顺县领导一起为学校揭牌。那天的讲话中,施联秀声音铿锵:“我们将继续努力,办好扶贫工作的每一件事情,为老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些年来,省文物局给帮扶村的孩子们送来了文具、衣服,甚至还有最先进的3D打印机,送来了大山外的精彩世界。博物馆的志愿者们将神秘的文物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和孩子们一起做手工,邀请孩子们参观省博物院。2019年8月17至2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在村儿里上课”公益活动在豆口村举行,几十名孩子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画起了油彩,学起了礼仪,大家还饶有兴致的参观了长治市振兴小镇,回程的路上,一个小姑娘兴奋的说“姐姐,你们下次再来我们村吧,我给你们做我们这里的疙瘩吃”。
这些年来,省文物局给帮扶村送来了花椒苗、核桃苗,并和老百姓一道栽了下来。如今,这些小苗已经长成挂果,每年秋天来入户,豆口村的贫困户张军花都会带着她的帮扶责任人路易来到当年栽种的花椒树下一起摘花椒,吃青核桃。
真心实意扶,让帮扶村增强可持续发展力
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省文物局在帮扶过程中不仅要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帮扶单位的真心帮扶,感受到党的政策的温暖,更重要的是还要立足乡村的长远发展,为帮扶村的可持续发展出力。
早在2016年,省文物局就认真分析五个帮扶村的特色,创造性提出了在帮扶村建立生态博物馆,发展乡村旅游,以此带动百姓增收致富,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说干就干,时任扶贫队长张晓强立即和局领导进行汇报沟通,得到了省局党组的肯定和支持。省文物局聘请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国家博物馆等大学院校的专家学者,多次到平顺石城镇进行调研后,决定整合豆口、白杨坡和岳家寨三个古老村庄,建设一座生态博物馆,开启了我国北方地区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序幕。
思路有了,需要编制相应的方案,在局领导的帮助下,一些负责展览设计的公司纷纷表示愿意无偿资助进行方案编制。2013年5月,《太行三村生态博物馆建设规划方案》正式批复。8月,开始筹备豆口村认知中心陈列布展项目。2014年11月,豆口村展馆配套设施工程项目全部完工,对外开放。
随即省文物局又专门拨付300余万元用于白杨坡博物馆的展陈。2017年国庆,全省最大的乡村民俗博物馆——白杨坡乡村记忆馆对外开放了,2018年,来白杨坡旅游的游客达到了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0万元。
今年,白杨坡整村建设生态博物馆的方案已经省文物局组织专家评审通过,下一步,白杨坡村将建设成为家家是博物馆,户户有活态展陈的全新乡村体验博物馆。乡村旅游将在游的基础上再增加娱、销、感等多种体验手段。白杨坡也将在顺利实现脱贫后,向乡村振兴无缝衔接,稳步迈进。
经过这几年的不断打造,白杨坡也先后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百佳避暑小镇、全国人文旅游生态基地、全国文明村;还获得了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特色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卫生村、生态村、文化村等省级荣誉多个。
岳家寨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村,据说是岳飞后人为躲避追杀被迫从河南汤阴逃难于此,村内现有岳飞庙一座,还有一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供销社,虽然保留了旧的影子,但供销社已经被改造的面目全非。省民俗博物馆作为岳家寨的帮扶单位,为了更加凸显岳家寨的传统,增加可看性,积极帮助岳家寨按照博物馆的陈展要求重新对供销社进行了装修改造,经过民俗博物馆专业人士的一番点拨,岳家寨供销社最大限度凸显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代特色,货柜后的裱糊的旧报纸肯定比您的年龄要大,作为展品的旧暖瓶、花镜子,甚至还有当了几十年售货员的老岳的奖状也无时无刻不把你带入那个激情的年代。
豆口村水电站是全村的主要收入来源,2016年,在扶贫调研中了解到豆口水电站原有机组陈旧老化,不能满足现在的使用需求。省文物局立即筹款55万元,为豆口村更换了两组发电机组,现在豆口村每年水电收入就有30万元,为豆口村脱贫增添了新的动力。针对豆口村劳动力较多的情况,为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特别是在家的妇女就业增收问题,省文物局积极协调服装加工企业,帮助豆口村建起了服装加工厂,安置50名妇女就业,月人均收入1500元。
枣林村由于坡陡路远,老百姓下地干活、运输农产品十分不便,省考古研究院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责成枣林工作队进行详细勘察,测算,准备为枣林村修建田间路。2019年经考古研究院务会研究,决定资助枣林村8万元用于田间路的整修。经过1个月的施工,一条宽3米的田间路在枣林的地头铺就,从此,老百姓可以开着自己的小三轮下地了。2020年,为进一步解决老百姓储水浇地的问题,省考古研究院又出资2万元为枣林村修建了10个田间储水池,一举解决了旱地靠天吃饭的问题。
上马村党群服务中心屋顶漏雨,村内宣传展示背景板和标识标牌老化严重,省古建研究院让古建设计人员专门为上马村量身定做了古色古香的展示牌,重新制作了党群服务中心的党员学习园地,维修了党群服务中心屋顶,为上马村党员学习创造了优良的环境。
为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2019年,省文物局专门下发文件,决定在五个帮扶的贫困村建立扶贫爱心超市,采取发放积分卡的方式,让老百姓通过自己的劳动,积极参与村内的公共事务,激发老百姓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首期筹集了25万元用于爱心超市的建设。截至目前,五个村已完成积分卡兑换20余万元。通过积分卡的鼓励,老百姓主动参与村内事务的积极性更高了,干事创业的热情也激发出来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省文物局是全省主管文物维修的行业部门,为充分发挥部门优势,针对五个村古建筑较多的实际,省局积极拨付专项资金,将文物保护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一是通过文物维修改善村内的村容村貌,二是在维修过程中最大限度利用当地贫困劳动力,为贫困人口增加收入,三是有效推进文物维修后的利用工作,让维修后的文物更多为当地老百姓服务,让老百姓的传统信仰在维修好的文物中进一步弘扬。
截至2020年,省文物局已先后投入825万元维修了豆口圣源王庙、枣林龙王庙、村公所、上马玉皇庙、金华庙等。
枣林龙王庙是周边村落祈雨祭祀的大庙,山门上方有砖雕巨匾,刻有“雨阳时若”,每当太阳出来后就会直射山门,从旁边黄花村和流吉村流出的两股泉水到了庙下就不见了踪影,这时就会形成“雨阳时若”的景象。由于年久失修,龙王庙正殿和厢房都有不同程度的坍塌。为尽快修复这一重要的文物,为枣林和周边老百姓造福,省文物局先后拨款210万元彻底维修了龙王庙,并又拨付30万元整修了庙前的广场。2019年11月10日,为庆祝龙王庙维修完工,枣林村专门邀请县剧团在龙王庙内唱了一出戏,当天的龙王庙熙熙攘攘,十分热闹,十里八村的老百姓都来了,看到大家虔诚的在龙王庙祭拜,工作队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当天,自发来龙王庙参加活动的老百姓纷纷慷慨捐赠。这样的盛况,在近几十年未曾出现过。
上马村的金华庙、玉皇庙见证了上马村的悠久历史,但经过风雨侵蚀,这两座庙也摇摇欲坠。省古建研究院无偿为两座寺庙编制了维修技术方案,省文物局拨付专项资金予以维修。今年,玉皇庙二期维修已经开工,51万专项资金已经到位。相信,明年开春,两座古色古香的寺庙将焕发出更加年轻的光彩,将为上马村人民提供信仰的福地,为上马的乡村旅游发展增添两颗璀璨的明珠。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