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杂志韩东起 冷万新 近日,媒体报道称有网友航拍88米世界最大苗族女神仰阿莎雕塑,该雕塑为贵州剑河县于2016年11月开工建设,于2017年7月建成,整座雕像高88米,共耗资8600多万元。
另据当地政府官网信息,当地政府此前为发展旅游产业,曾斥巨资打造仰阿莎温泉小镇和县城景区建设,县城景区建设中就包括打造有仰阿莎女神雕塑的仰阿莎主题公园。
公开资料显示,剑河县曾为国家级贫困县,于2020年3月3日退出贫困县序列,有网友质疑该雕塑系当地政府斥巨资打造的“形象工程”,不如将资金用于扶贫。
10月21日,《新京报》援引该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的回应称,仰阿莎是本地区的文化品牌。2017年,为发展旅游产业,剑河县仰阿莎旅投公司通过自筹资金和银行融资8600万元,在清水江北岸建设仰阿莎雕像。经核实,该项目没有使用国家扶贫资金。
一句没有使用国家扶贫资金,显然难以回应众多媒体和广大网民们的质疑。而且从这种避重就轻,主次矛盾不分的回答来看,当地旅游部门显然没有充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首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多样,地势地貌更是各有不同,正因为如此,很多地方政府推进旅游开发时,对于大规模的项目建设都是慎之又慎。
反观剑河县,根据其公布的信息,2017年公示建雕像,5月份就已经建好,12月颁发世界纪录证书。同样的,温泉小镇占地面积43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投资12亿元。
如此“大手笔”的建雕像,搞景区工程建设,原生态的旅游风貌岂能“拍脑袋”一改了之。这是当地政府对当地生态风貌最不负责任的表现。
其次,这样的“大手笔”来自贫困县。
剑河县今年3月才退出了贫困县序列,却在三年前搞如此宏大的工程项目,无论从资金规模还是施工面积,都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个常年贫困的县。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贫困的帽子没摘掉,就急急忙忙换新装,这样的新装只能是皇帝的新装。不管项目资金的来源是否为国家扶贫资金,这样巨额的经费,如果用于脱贫攻坚,可能剑河县早就完成了脱贫摘帽的任务,当地群众也就能早点提高生活水平,增加收入。
况且贫困并非一朝一夕导致的,脱贫更需要步步为营,久久为功。除了国家层面提供的资金,剑河县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把每一分筹到的钱用在扶贫的刀刃上,而不是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刀背上”。
最后,花在“刀背上”的钱有必要说清楚,查明白。
剑河县问题广电局关于8600万工程款来源的回复中明确说不是国家扶贫资金。但是钱从何来还是要查清楚,说明白。
笔者查询企查查数据,负责筹集资金和融资,得到8600万的剑河县仰阿莎旅投公司,其法定代表为杨敏,该公司的100%股权持有人,也就是实际控制人是黔东南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看到这个名字,资金来源不言而喻。虽然建雕像用的不是国家扶贫资金,但是还是由国家和政府来买单。换言之,这次剑河县官方的回应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总而言之,脱贫攻坚任重而道远,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推动旅游发展是好的致富方式,但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盲目追求“形象工程”,搞大而无当的雕像,只会念歪了这本“致富经”。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