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中国记忆>正文

许继慎:指挥红一军东征皖西连战连捷

2020-10-12 13:26 来源:《祖国》杂志

    《祖国》杂志  1930年春天,革命形势进一步发展,敌营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之间的混战即将爆发。这种形势为大别山区在此之前建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第三十二师、第三十三师3支红军队伍和鄂东、豫东南、皖西3块革命根据地的统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统领三师建一军

    在中共中央巡视员郭述申、曹壮父、何玉琳及三省党组织的建议下,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组织部部长、军委书记周恩来亲自听取了有关情况汇报,并很快做出决策。

    1930年2月25日,中共中央通知湖北、河南两省委和直属中央的六安中心县委,决定建立鄂豫皖边特别区,成立鄂豫皖边特委。3月18日,党中央又指示鄂豫皖边特委和红十一军第三十一师、第三十二师、第三十三师,决定将3个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以便统一指挥,集中力量,乘着有利形势,积极向外发展。

    3月中旬,中共中央常委、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在上海召集郭述申、许继慎、曹大骏、熊受暄等开会。周恩来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然后宣布了党中央的两项决定,任命郭述申任鄂豫皖特委书记;许继慎任红一军军长,徐向前任副军长,曹大骏任政治委员,熊受暄任政治部主任。

    3月20日和4月10日,曹大骏、郭述申、许继慎分别在湖北省黄安县箭厂河(今属河南省新县)主持召开了鄂豫皖边区党员代表大会和鄂豫皖边特委及红军领导干部会议,传达和讨论了中央的指示,成立了中共鄂豫皖边特委和红一军前敌委员会,通过了改编红军的决议。根据中央决定,特委由许继慎和郭述申、何玉琳、王平意、 徐朋人、徐向前、戴季伦、王秀松等人组成,郭述申任书记;红一军前敌委员会由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以及各师长和两名士兵党员组成,曹大骏任书记。会后,红一军部随即组成,下设政治部、参谋处、军需处、军城局和军医院。原红三十一师笫十一大队改编为军部教导队。

    随后,许继慎、曹大骏、熊受暄等迅速对部队进行整编。他们首先来到红三十一师,受到师长徐向前、党代表戴克敏的热烈欢迎。许继慎宣布中央决定,将红三十一师改编为红一军第一师,副军长徐向前兼任师长,李荣桂任政治委员,下辖五个大队,对外称团,共八百余人。

    此时,红三十二师、红三十三师尚在皖西活动。许继慎为了完成整编任务,决定将红一师留驻鄂东地区,向京汉线南段出击,自己则率军部东进商南,经余子店、挥旗山,到南溪(今属安徽省金寨县)找到红三十二师,将该师整编为第二师,师长漆德玮,政治委员王培吾,下辖第九十九、第九十八、第一O一、第一O二等四个团,计六百余人,五百余支枪。同时,以原红三十二师一部和当地游击队共三百余人组成红一军独立旅,廖业麒任旅长,留驻豫东南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

    此后,许继慎率红二师东进皖西,与红十一军第三十三师在金家寨会合。5月23日,许继慎和红一军前委主持召开了中共六安中心县委、红二师、红三十三师领导干部联席会议,传达党中央关于建立鄂豫皖边特委和红一军的决定及当前形势任务的指示。许继慎在会上宣布将红三十三师改编为红一军第三师,周维炯任师长,肖方任副师长,姜镜堂任政治委员,下辖第一O六、第一O七两个团,计三百余人。

    为了坚持皖西地区的游击战争,许继慎和前委又决定相继建立中央独立第一师和中央独立第二师。仅一个多月,统一、整编、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的工作就胜利完成了。全军共辖三个师另一个独立旅,计两千一百余人,加上中央独立第一师、独立第二师五百余支枪,六百余人,全根据地共有正规红军和地方红军两千六百余人。

    创建红一军的意义十分重大。红一军的组建,不仅解决了鄂豫皖红军统一指挥、相互配合的问题,而且为克服山头主义、宗派主义和狭隘的地域观念,提高战斗力,开辟、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条件。红一军的建成,是鄂豫皖边区革命斗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这个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东征皖西树雄风

    1930年5月,蒋、冯、阎军阀混战在冀鲁豫爆发了。原驻在鄂豫皖边区的敌第十三师、第四十八师及警备第二旅等部均被调往参战,留驻的敌人只有从四川调来的第二十军郭汝栋部,但其装备低劣,战斗力不强。盘踞在根据地内的少数敌军和地方反动武装,或龟缩城里,或凭寨固守。这一客观形势,给红一军提供了向外发展的大好时机。

    6月中旬,许继慎指挥部队大举出击,驰骋于淮河上游、皖西京汉铁路南段等地,获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他亲自率领红一军第二师、第三师向六安、霍山西部地区发动进攻。许继慎率领军部抵达南溪后三四天,就打下了流波䃥(今属安徽省金寨县)。这是许继慎率部东征皖西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流波䃥是六安南山区的一个繁荣的乡镇,当时归六安县七区治属。镇上盘踞着曾被国民党六安地方当局收编的老牌土匪“老杨头”部六七百人。镇北、镇东北是淠河,镇南、镇西北是高山,易守难攻。红二师、红三师和教导队总共才有七八百人,以这样的兵力去消灭这股土匪是不容易的。许继慎认为敌人原是土匪,很重钱财,收编后,由于军饷不足,人心涣散,与国民党正规军有矛盾,现在驻皖西国民党正规军大多已调走,为保存实力,这支土匪部队不会有很强的战斗力;而我军刚经整编,干部战士斗志正旺,求战心切,只要快速、勇猛、迫近作战,就一定能消灭敌人。

    战斗开始,红二师、红三师主力开到流波䃥的南面,许继慎亲自带领军直教导队的两个排及一个手枪队在一块菜地里指挥。部队发起冲锋后,被敌人街中炮楼的火力所压制,刚冲进去又被打下来,反复强攻不下,敌人却反冲锋至军指挥所附近。这时,三排长王宏坤建议调部队迂回上山,从山头上向炮楼打。许继慎立即采纳这一建议,命令红二师迂回上山,集中火力打击街中之敌。许继慎随王宏坤来到一个棺材棚旁。王排长说:“这里危险,你不要来。”他却说:“不要紧,到前面看得清楚,便于指挥。”敌人的火力被压制住了,外围据点很快被扫清。当剩下最后一个核心碉堡的时候,许继慎组织特等射手封锁碉堡枪眼,实行火攻,逼敌缴械。这一仗全歼了敌人。

    接着,许继慎又挥师攻打麻埠(今属安徽省金寨县)。麻埠当时是六安县七区的治所,是六安西南山区的重镇,素有“金麻埠”之称。镇子四面皆山,易守难攻。镇内驻守着敌鲍刚部两千余人。鲍刚是安徽寿县人,曾在方振武部下当过军长,后任国民党军独立旅旅长。鲍部战斗力颇强。流波䃥之役翌日黎明,许继慎指挥红二师四大队首先强占麻埠街南的制高点——四方山。 部队以快速勇猛的动作打了进去。但敌人又反扑过来,双方形成了胶着局面。许继慎与曹大骏一起,利用战斗间隙,动员战士们坚决站住脚跟,打出红军的威风。战士们见许继慎高大魁伟的身躯暴露在敌人的射界内,都很为他担心。他却不以为然,诙谐地说:“不要紧,敌人的子弹又不知道我是军长。”许继慎、曹大骏指挥四大队从四方山上打下来,对敌实施两面夹攻。激战多时,敌除三百余人溃逃外,全部就歼。红军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等战利品,取得了红一军东征皖西的第二个胜利。

    紧接着,许继慎又率部攻下霍山县城,歼灭地方反动武装千余人,并在霍山县东北下浮桥一带,迎头痛击了六安驻敌潘善斋的新编独立第五旅的反扑。

    霍山县城被红一军打开后,潘旅由六安开赴霍山县城东北下浮桥一带,寻我主力决战。红二师、红三师前去阻击敌人。这天大雨滂沱,战斗进行得很激烈。当许继慎、曹大骏带领军手枪队、教导大队冒着大雨前去增援时,敌人怀疑我欲抄其后路,开始后撤。许继慎抓住时机,下令冲锋。敌人猝不及防,阵势大乱。不多时,潘旅大部被歼。此役毙俘敌副旅长以下七百余人,缴机枪一挺、迫击炮一门,获得了整编后的第三次胜利。接着,红军又不战而占独山、郝家集、西两河口等地。随着红一军在军事上的胜利,皖西根据地的建设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六安一部、霍山全境都成了赤区,霍山县成了皖西的第一个赤化县。

    红一军攻克霍山县城后,许继慎率部到燕子河(今属安徽省金寨县)休整,在黑石渡补充兵源。在由燕子河出湖北途经英山县西北时,将姚家芳率领的红军游击队三百多人枪分别编入红二师、红三师。此时,部队恰与敌一个团遭遇,许继慎命令红三师迂回到英(山)罗(田)边界的一座山下埋伏,布置下一个“口袋”,同时命令红二师、军教导队、手枪队佯装败退,诱敌追进。到第二天早饭后,许继慎见敌已中计,遂下令发起反击猛攻敌阵。敌溃散而逃,又遭红三师回头堵击,敌无路可走,只好徒涉沙河。此时正值初夏,沙河水涨沙深,敌涉速其缓,涉河之敌完全暴露在我火力之下,在红军猛烈射击下,敌全部被歼。战后,许继慎又率师东袭罗田,守敌闻风丧胆,狼狈逃窜。

  

攻点打援取英山

    7月中旬,许继慎又指挥了英山战斗。这是红一军首次南下出击的重大战役。敌唐生智部韩杰旅三个团千余人分驻在英山县城和城北金家铺两地,兵力和红军大体相等。许继慎采取了攻点打援的战术,把敌人驱赶出阵地,在运动中加以分割围歼。

    13日,红二师先对英山城北金家铺驻敌一个团发起猛攻;红三师与英山游击队埋伏于城南十五里之狮子坳,控制住通往英山的道路,作好阻击援兵和截击逃敌的准备。战斗打响后,果然不出许继慎所料,金家铺守敌象决了堤的洪水,仓皇向英山逃窜,钻进了许继慎布置的口袋阵。许继慎指挥红二师跟踪猛追,红三师及英山游击队坚决拦截,将逃敌包围于狮子坳,一举全歼。接着,许继慎又指挥部队将从英山出援之敌两个团全歼于狮子坳,并乘胜进占英山县城。这次战斗,红二师、红三师兵力虽然与敌大体相等,但由于许继慎足智多谋,指挥得当,取得了全歼敌军一个整编旅的辉煌战绩,这是鄂豫皖红军前所未有的空前大捷、最新记录。在这次战斗中,当红军占领英山后,敌人又发动了反冲锋,并且冲进了英山城。当时形势很危急,战士们都劝许继慎赶快离去,但他坚决不走,始终和教导队三排在一起行动,最终获得全面胜利。

    红一军第二师、第三师在许继慎和曹大骏直接领导指挥下,取得东征皖西的全面胜利,特别是霍山、英山两次大捷,经受了较大规模进攻作战的锻炼,得到了很大发展。此时,红二师已发展到两千多人,红三师也已发展到七八百人,并装备了迫击炮和机关枪。

    许继慎率领红一军首次东征皖西的胜利,也有力地推动了当地苏维埃运动的发展,皖西各地农民协会纷纷建立,赤卫队迅速扩大,群众的斗争情绪不断高涨,英山游击队也扩编为中央独立第一师第五团。此时,六(安)霍(山)根据地更加扩大和巩固,英山红色区域也大大发展,东北与六(安)霍(山)根据地相连,西到罗田石桥铺一带,西南一度发展到蕲春县张家榜附近,与红八军第四纵队、第五纵队开辟的蕲(春)黄(梅)广(济)红色区域相呼应。

    在许继慎灵活机动、勇猛果敢的指挥下,红一军所向披靡,在鄂豫皖根据地内纵横驰骋,大显身手。从6月至8月、短短的三个月中,先后攻克了皖西的麻埠、独山、郝家集、西两河口、霍山、英山、罗田及京汉线南段的云梦、花园等许多城镇,整连、整营、整团地歼灭敌人,共计歼敌7000余人,威震江淮。许继慎和曹大骏、徐向前、熊受暄等在指挥部队作战的同时,还抓紧进行部队的整顿、训练和扩充,全军由初建时的两千一百多人发展到五千多人,武器装备大大改善,战斗力大大提高。在战术方面,开始由分散的游击战向游击性运动战转变。随着军事上的胜利,根据地迅速扩展,皖西、豫东南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鄂东根据地扩大到黄陂北部和孝感大部分地区,许多地方成立了工农民主政府和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共青团、妇女会、工会、农会、赤卫军、少先队、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和地方武装,有效地巩固和扩大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胡遵远 江敏 程东建)

 (责任编辑:李欣欣)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