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革命老区、全国第二将军县——安徽省金寨县的59位开国将军中,有22名直接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他们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在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中纵横驰骋、前仆后继,谱写了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以牺牲与奉献诠释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金寨籍将军、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部司令员洪学智,临危受命、不负众望,建立了“炸不烂、打不断、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金寨籍将军、志愿军空四师师长方子翼,指挥空战500多次,击落击伤敌机88架,获得“空军第一师”的殊荣。据不完全统计,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金寨籍烈士28位,平均年龄大约27岁。其中金寨籍烈士、原39军副军长吴国璋,是抗美援朝战争牺牲烈士中级别最高的一位。
本文着重给大家介绍抗美援朝英雄、金寨籍开国将军洪学智。
情急之中上前线
1950年6月25日拂晓,朝鲜战争爆发。8月上旬,时任十五兵团副司令、广东军区副司令兼江防司令员的洪学智,本来是到北京向中央军委请示工作的,结果一到北京火车站,就被邓华接到中央军委领导的住处。由于当时已是中午时间,于是他们就一边吃饭、一边说事。就这样,洪学智连换洗衣服都没带,就登上了开往东北的火车。随后,被任命为十三兵团第一副司令员。
8月18日左右,洪学智与邓华到达安东,与政委赖传珠及兵团机关汇合,住在镇江山(今锦江山)下。在此期间,他们积极做好入朝准备,等候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10月8日,毛主席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发出电令:以第十三兵团为基础,成立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出兵抗美援朝。16日,彭德怀从北京到了安东,召开志愿军师以上干部会议,部署入朝工作。19日晚,部队按西线、中线、东线3个方向秘密渡过鸭绿江,洪学智、邓华、韩先楚分头随部队入朝。第一批入朝的部队有第38、39、40、42军和炮兵第1、第2、第8师。
20日凌晨,洪学智与兵团司令部会合。22日上午洪学智、邓华见到了彭德怀司令员和金日成首相。金日成首相同他们讲了几句话,说“你们同彭总司令谈吧”,然后就起身出去了。
金日成出去后,邓华忙问道:“彭总,我们两天多没接到你的电报,电台也没联系上,真让我们好着急、好担心呀!”彭总说:“为了抓紧时间赶路,我上了朝鲜副首相朴宪永的华沙轿车,等我们跑到地方,后面的电台车却掉得没影了。没了电台,我就无法与你们联系了。直到21日下午,电台车才找到了我这里,给你们的电报,是他们到这儿以后才发的。”
洪学智、邓华与彭总见面后,彭总介绍了他与金日成首相会谈情况,洪学智、邓华介绍了出国第一仗的打法,研究确定将志愿军司令部设在大榆洞。洪学智带着机关立即向大榆洞运动,彭总留下同金日成就朝鲜战局问题作进一步研究。
大榆洞原是朝鲜一座有名的金矿。位于平安北道的北3公里处,是一条四面环山的山沟。山沟两边的山坡西北上有一些金矿洞。矿洞下面有一些破旧的工棚,他们把司令部设在山坡西北角的一座木板搭的工棚里。24日,彭总来到大榆洞,与他们会合。彭总鉴于志愿军司令部没有正式成立,经请示中央,决定将十三兵团的领导机构改为志愿军的领导机构,邓华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分管干部工作和政治工作;洪学智任第二副司令员,分管司令部、特种兵和后勤工作;韩先楚任第三副司令员,不具体分工,主要到部队去督促检查作战问题;解方(解沛然)任参谋长,杜平任政治部主任。接下来,洪学智就大家一起共同指挥了抗美援朝第一阶段的五次战役。
兼任后勤司令员
1951年 4月中旬,正值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后期的一天,洪学智正在楠亭里第2分部检查督促物资前运工作,接到了彭总的电话,让他马上回志司。他放下电话,便匆忙赶到空寺洞。这时,天已经擦黑了,一走进彭老总的矿洞,彭总大声对洪学智说:党中央、政务院、中央军委对志愿军后勤供应非常关心,你回国向周恩来汇报一下前线后方供应情况。
洪学智简单收拾行装后,带着警卫员,当夜就出发了。到北京后,洪学智向周恩来汇报了朝鲜战场后勤供应存在主要问题,建议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的想法,得到周恩来的认可。他在“五一”节当天登上天安门,观看北京人民举行的盛大游行,受到毛主席接见。回朝鲜之前,洪学智又到总理那里,将前线需要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作了落实。回到志司后,洪学智将在北京见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情况向彭总和志愿军常委作了汇报。
5月初,志愿军党委在全面总结战略反攻阶段后勤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于3日作出了《关于供应问题的指示》,并上报军委。不久,经中央军委批准:洪学智兼任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周纯全为政治委员,张明远为副司令员,杜者蘅为副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漆远渥(金寨人)。
创新机制强保障
洪学智上任后,针对志愿军前期作战后勤工作,继承国内解放战争后勤工作经验,由各分部按照作战方向部署兵站,通过兵站线的延伸对部队实施跟进保障。由于战场狭窄,分部与兵团后勤、军后勤之间缺乏明确分工,形成后勤机构重叠,供应层次不清,战役后方与战术后方互相交叉,不利于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出现了互相依赖或重复供应等混乱现象。转入阵地作战以后,志愿军后勤负责供应的部队陆续增加到17个军、6个炮兵师、4个高炮师、1个坦克师,另有骡马6万多匹。部队的技术装备也不断改善,后勤供应的任务大大加重,矛盾更加突出了,洪学智寝食不安。为了解决问题,他深入军、师、团后勤机关,还深入前沿阵地,在总结运动战时期建设兵站运输线和开设供应站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战略方针和后方对敌斗争的要求,以转入阵地作战后战线相对稳定,各部分的力量得到加强,交通条件有所改善,存积物资日益增加的基本情况,提出了一种分区供应与建制供应相结合的供应体制方案。这种供应体制把整个战区后方地域划分为战役的和战术的两个层次。从鸭绿江至一线各军后勤之间为战役后方,构成志愿军后方地域,从军后勤至前沿阵地之间为战术后方,构成部队后方地域。
战役后方由志愿军后勤根据总的作战方针、作战方向、部队部署和地形、道路等条件以及后勤自身的力量,划分供给区,开设兵站线,负责本地区的部队实施供应。战术后方取消兵团后勤,以军后勤为主体,仍按部队、军、师、团系统实施建制供应。两种供应方法结合起来构成了分区供应和建制供应相结合的供应体制。
实行分区供应,各供应区相对稳定,部队在作战时,可以就近得到供应区的支援。在转移时,沿途均可以得到补给。到新区后,可以迅速得到供应。战线前伸或后缩,兵站线亦可随之伸缩。这样,部队在行军作战中不需携带过多的物资,便于作战部队机动。
实行分区供应,各分部受部队行动的影响小,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便于各分部掌握该区敌机、敌特的活动规律,便于熟悉当地的环境、地形、道路、资源等情况,集中力量进行仓库、医院、道路和防护设施等后方建设。同时,军以下部队实行建制供应,军后勤成为一级供应实体,有利于作战指挥与后勤工作的统一,有利于保持战术后方的机动性。
五次战役后,朝鲜战争进入边谈边打的相持阶段。为配合停战谈判,洪学智与彭德怀等志司首长指挥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协同作战,连续粉碎了敌人1951年的夏、秋季攻势,共歼敌15.7万人,迫使美国不得不回到谈判桌旁,并放弃攫取三八线以北1.2万平方公里的无理要求。
1951年7月,朝鲜北部发生特大洪水,不仅冲走了志愿军大量物资,而且所有公路几乎全部被冲毁。205座桥梁无一幸免,铁路多次修复,又多次被冲毁。面对洪水造成的巨大损失,为确保前线物资及时供应,他和志愿军副司令兼三兵团司令员陈赓紧急商讨,决定除一线部队外,二线11个军、9个工兵团和志后3个工程大队及所有机关勤务人员全部投入抢修。数十万志愿军部队,冒着敌机的轰炸扫射,奋战25个昼夜,全部恢复了交通。
千方百计反“绞杀”
正当志愿军部队与洪水搏斗时,美军乘机出动了侵朝空军70%以上的飞机,对志愿军后方发起一场大规模的“空中绞杀战”,对后方的铁路、公路、桥梁和车辆、仓库、物资不分昼夜地狂轰滥炸,企图凭借空中优势摧毁志愿军后方交通线,断绝前线的物资供应,并以此在停战谈判中对我方施加压力。为粉碎敌人的“绞杀战”,洪学智指示后勤部队对各种物资紧急隐蔽、疏散、伪装,并千方百计恢复交通,抢运物资,不让敌人的阴谋得逞。公路系统的后勤部队创造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在隐蔽物资中,除利用矿洞、隧道、树木囤集物资外,还采取设置假目标的方法,以假乱真,迷惑敌人。为预防空袭,在运输线上每隔1至2公里设置一个防空哨,昼夜监视敌机,及时报警,使运输车辆迅速隐蔽。到1951年底,在长达2500多公里的运输线上,担任防空哨的兵力达1.26万人。由于敌人的反复轰炸,很多桥梁炸了修,修了又被炸。后勤部队创造了修便桥、浮桥、水下桥、虚假桥和避开主线修建迂回线的方法,昼夜抢运物资。并利用雨、雪、雾天气,白天突击抢运。同时,在运输部队中实施“分段包运制”和“吨公里制”,开展竞赛活动,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益。在反“绞杀战”中,后勤部队共抢修公路2425公里,桥梁涵洞1200多座,构筑汽车隐蔽部8000多处,修建各类仓库9000多个, 可储备近6000车皮物资。
为发挥铁路最大的运输效力,洪学智率领铁路运输部队,针对敌机轰炸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后方运输线路的实际,创造了一种密集的列车片面续行法和多点装卸法。组织大批的人力、畜力和大车、推车等进行多点转动、倒运,及时把物资运到前线。
9月,敌人在实施全面轰炸目的仍未得逞后,改为集中力量重点轰炸新安州、西浦、价川地区的运输枢纽——“三角地区”。敌人平均每天出动飞机5批100架次对这一咽喉地区进行反复不间断的轰炸,迫使志愿军无法修复,妄图彻底中断志愿军后方运输线。至12月,敌人在这一地区共投弹3.8万枚,破坏2600处次。而志愿军后方仅9月至10月底,就需往前线运送粮食、冬装、弹药、汽油、杂品等共1万车皮。
粉碎敌人对“三角地区”的封锁,成了后勤司令部的中心课题。洪学智与志后领导经过深入分析,研究确定了“集中兵力,重点保卫”的原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中央军委和志司也迅速增派空军和高炮部队参加了反“绞杀战”。到12月底,空军先后有5个师入朝参战,负责掩护后方交通的高炮部队达3个师4个团23个营。在空军和高炮部队的支援下,铁路抢修部队分成昼夜两班,开展24小时不间断的抢修,多次打开敌人对“三角地区”的封锁,实现了12月9日以后比较巩固的通车胜利。
在整个“绞杀战”中,美军共出动飞机8.7万余架次,平均每天300多架次,对志愿军后方运输线实施了空前的破坏和封锁。但是,在洪学智的指挥下,志愿军后方诸多兵种协同配合,团结奋战,不仅后方运输线没有中断,反而于1952年5月提前一个半月超额完成上半年的运输任务。同年6月,敌人的空中“绞杀战”终以失败而宣告结束。
1952年10月下旬,是志愿军入朝作战一周年,彭德怀前往平壤接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一级国旗勋章。回来后,彭总在志愿军党委会议上深有感触地说:“如果论功行赏的话,这个勋章应该给洪学智。他们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没有他们大量艰苦的后方保障工作,我们就不可能得到这样大的胜利。”
保障有力战果丰
反“绞杀战”胜利后,志愿军的后方交通运输得到了明显改善,物资已能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志愿军兵员充足,士气高昂。此后,志愿军又先后取得了1952年秋季反击战、上甘岭战役、1953年夏季反击战和金城战役的重大胜利。洪学智在参与组织指挥这些重大战役的同时,以主要精力指挥后勤部队,圆满地完成了每次战役的物资供应任务,为保证这些战役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甘岭战役是一场大规模的坚守阵地防御战,是一场“打钢铁”、“打后勤”的现代化战役,弹药消耗极大。在43天战斗中,志愿军共投入各种火炮496门,发射炮弹近40万发。洪学智指挥后勤部队共完成1.6万吨的物资供应,其中仅炮弹即达5000多吨,平均每天120多吨。此役火力之猛烈、密集,战斗之激烈、残酷,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
在金城战役中,洪学智指挥后勤部队,以顽强的拼搏精神,昼夜奋战,再次完成1.5万吨作战物资的运送任务,保证了前线部队取得歼敌7.8万人的重大胜利。中朝人民军队的节节胜利,给美、南朝鲜军以沉重打击,迫使对方作出停战协议的保证。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字,金日成首相和彭德怀司令员发布了停战命令。31日,洪学智与彭德怀、邓华等志司首长应邀前往平壤,参加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举行的授勋典礼。1953年8月,洪学智在朝鲜接到时中央军委的命令:回国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胡遵远 程东建)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