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法艺术,主要以金石碑刻和墨迹两种形式流传下来。金石上的铭文,经过摹写、铸、刻以及千百年的锈蚀或风雨剥蚀,已难以追寻到古人的笔意;而墨迹则纤毫毕现地保留了古人的用笔,是学习欣赏古代书法艺术最好的范本。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书法选编》
在20 世纪之前,人们能见到的最早的墨迹,无非是晋唐时期的片纸数字。喜好书法的乾隆皇帝,得到王羲之、王献之和王珣的“真迹”,专门置“三希堂”收藏以示珍稀。其实“三稀”中的《快雪时晴帖》,为唐人摹本,《中秋帖》是宋人摹本,只有《伯远帖》是晋代真迹。而简牍帛书为我们展现的,是从战国中晚期、秦汉一直到晋代横跨八百多年的各个时期墨迹真品,也让我们看到了古文、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的演变过程。所以在近几十年,吸收借鉴简牍帛书的书法,成为众多希望在继承传统书法艺术上有所创新的书法家的选择。由李学勤先生主编、文物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书法选编》(第一~八辑),为喜爱简牍书法的朋友又提供了一个学习楚简书法的优秀范本。
清华简
快快喝了这嘉爵中的美酒吧,我们也斟满酒相从。
《耆夜》中的《乐乐旨酒》
除了周武王的诗,清华简中还有周公的诗。其中周公作的《蟋蟀》,与《诗经·唐风》的首篇《蟋蟀》多有相同之处。而《周公之琴舞》,则让我们见到了孔子删诗之前成套的《颂》诗。在本书收入的《子仪》中,也记载了秦穆公与子仪唱和的诗歌。这些诗歌不但是研究文学史的重要资料,直接摹写下来,就是一幅非常典雅的作品。
《良臣》一篇,除了文本来源、用字方面有三晋因素以外,用笔也与楚简明显不同。笔笔中锋的笔法,在《良臣》中得到了充分的诠释。用笔的差异,也让其与楚系文字的方中寓圆、飘逸流畅不同,显现出圆润厚重、柔中带刚的别样风格。对照晋系的《哀成叔鼎》铭文,也可以印证以往对晋系金文“丰中锐末”特点的概括是有简牍墨迹依据的。
哀成叔鼎铭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书法选编》的一个特点,就是编写者为了方便书法爱好者的学习,在每一篇之后都有对文字的特点的分析和书法风格的简要概述。这部书分别由李学勤先生和他团队中的李均明、沈建华、赵平安、李守奎、刘国忠、马楠编写,这些老中青三代的古文字学家们,分别以各自的视角对每一篇竹简的文字和书法特征,作出了各自的阐释。这对于临习者理解和认识不同篇章的书法风格,无疑是有一定的帮助。竹简图版的清晰和附加的文字图像,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在国内简牍摄影和图像处理的技术上,贾连翔博士属于后来居上的佼佼者,全书的竹简图版全部由他操刀,也保证了这部书高水平的图版质量。
八辑分别是:第一辑《尹至 尹诰 金滕 说命中》;第二辑《耆夜 周公之琴舞》;第三辑《楚居 厚父》;第四辑《皇门 子仪》;第五辑《郑文公问太伯(甲) 郑武夫人规孺子》;第六辑《良臣 汤处于汤丘》;第七辑《子产》;第八辑《管仲》。(作者:刘绍刚)
(实习编辑: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