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中国记忆 >历史人物>正文

朱德力撑危局保留南昌起义革命火种

2020-08-26 10:55 来源:《祖国》杂志

朱德力撑危局保留南昌起义革命火种

南昌起义油画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发动了骇人听闻的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事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挽救中国革命,8月1日,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刘伯承、叶挺等人的领导下,举行了“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南昌起义的成功,使国民党反共势力大为惊恐,急忙调兵遣将想“围剿”起义军于摇篮。面对如此不利形势,起义军主动撤离南昌,南下广东,目标是“先得潮、汕、海陆丰,建立工农政权,后取广州,再举北伐”。朱德率部担任南下先遣司令。部队开进长汀后,前委根据形势发展做出了在大埔三河坝分兵的部署: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领主力向潮州、汕头进发;第九军军长朱德率领第十一军二十五师和第九军教育团共约4000多人,据守三河坝,掩护主力南下。

朱德力撑危局保留南昌起义革命火种

1927年,朱德在南昌起义时用的驳壳枪。

三河坝血战

    三河坝位于广东大埔县南面,是一个地处三江口上的大镇。从北面飞流直下的汀江,同从西南面奔腾而来的梅江及海潭河在这里汇合成韩江的起点,故称为三河坝。朱德率领的“八一”南昌起义军三河坝战役就在这里打响。在三河坝对岸有一座八十多米高的笔枝尾山。它形如鱼尾,山势险要,松林茂密,群峰叠嶂,可攻可守,大有一山镇三江之势,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10月1日,朱德带领第二十五师师长周士第和党代表李硕勋等,仔细地观察了三河坝的地形。朱德认为三河坝位于三江会合处,发生战斗时,第二十五师如果留在三河坝必将背水作战,这是兵家历来的大忌,于是,决定把部队转移到三河坝对岸的东文部、笔枝尾山、龙虎坑、下村一带布防,连夜构筑工事。师指挥部设在龙虎坑东边高地。朱德、周士第、李硕勋等都在这个指挥所,准备随时迎击敌人。

朱德力撑危局保留南昌起义革命火种

三河坝战役油画

    第二天午后,朱德和其他士兵一样,背着小斗笠,穿着短裤和草鞋,在河滩竹林旁边召集全师官兵讲话。他动员道:“我们要坚守三河坝,牵制敌人兵力,为向海陆丰进军的我军创造有利条件(当时主力军已占领了潮汕)。”同时他指出,我军绝大部分都是农民出身,革命的军队必须与农民结合,才能取得革命胜利。他号召大家要发扬会昌歼敌的精神,保持铁军的荣誉,战胜来犯敌人。朱德还仔细地讲解了如何构筑工事,如何防守阵地;对渡江的敌人,什么时候打,怎样打最为有利。听讲的军官都十分敬佩朱德坚定的胜利信心和渊博的军事知识。

    布防方毕,国民党钱大钧就带着3个师10个团约2万人扑来。他们用二十多条小船,在半夜顶着浓重的夜幕,开始偷渡。当木船行到江中,早在滩头阵地上严阵以待的起义军战士遵照朱德“半渡而击”的指示,一齐开火,一举将强渡之敌船打沉,强渡之敌亦全部被消灭在河中,一些无人把舵的船只在河水中团团打转。

    10月3日拂晓,韩江江面上浓雾沉沉。敌人利用浓雾的掩护,调集大批船只,在密集炮火的掩护下,分多路强渡韩江。起义军战士虽经昼夜激战,又已粮绝,仍坚持顽强拼搏。当夜幕落下时,起义军已陷入对方的重兵包围中。朱德认为起义军与数倍的敌人经过三天三夜的顽强作战,大量杀伤敌人,掩护主力进军潮汕的任务已经完成。起义军在激战中伤亡也很大,为了保存实力,必须立即撤出战斗,去追赶主力。于是下令留下第二十五师七十五团第三营作掩护,其余部队交替掩护,迅速转移。

    在三河坝战役中,为最大可能消灭和拖住敌人,给主力南下争取宝贵时间,朱德率领的起义军在既无火炮又无后援,甚至连子弹、手榴弹都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与五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殊死拼杀。就在敌人形成的三面包围圈越来越小时,朱德果断下令“次第掩护,逐步撤退”,从而保留了约2000人的战斗实力。

茂芝转兵

    朱德和周士第、李硕勋等率领第二十五师约2000人,在10月6日清晨撤出三河坝后,当夜兼程去追赶主力部队,当晚起义军从大埔进驻饶平县茂芝。

    10月7日清晨,一个意外的沉重打击突然来到。第二十军教导团参谋长周邦采带领该军仅剩的200余人,从潮安赶到茂芝向朱德汇报了第十二、二十军在潮汕遭敌袭击、阵地失守,部队建制和指挥系统均被打散的不幸消息。主力部队的失败如同一盆冷水浇在大家头上,而此刻起义军周围更是云集了在潮汕和三河坝的国民党军5个多师,4万余人。敌人大军压境,我军又连续受挫,许多人心情沉重,思想混乱,一些指挥员也处于不知所措的境地。大家都在质疑,革命的前途究竟如何?“八一”起义的种子要不要保存下来?“八一”武装的旗帜要不要继续高举?这支部队究竟何去何从?

    就在绝望情绪不断蔓延,队伍随时有覆灭和瓦解危险时,朱德以非凡的革命胆略和求实精神挺身而出。他当即把几位主要领导召到跟前,冷静地分析道:“敌闻饶平失守,黄绍竑部队必速援饶平。但我军已于昨晚撤走,敌不知我军去向,必暂停追赶。再则,敌恐中我伏击,也不敢贸然进犯。据我估计,敌人今天不会来,明天也不可能来,8号以后敌人是否能来就很难说了,我们要抓紧时间在此休息两天,收容我前线失散人员。目前的关键问题是急需把情况向大家讲清楚,树立坚定的信心,总结失败的教训,就一定能冲破敌人的重重包围。”

朱德力撑危局保留南昌起义革命火种

茂芝会议旧址内的人物蜡像

    为了初步统一全军思想,把部队带出危险境地,10月7日上午,朱德在饶平茂芝全德学校,主持召开了有20余名排以上干部参加的会议,史称“茂芝会议”。会议开始后,朱德如实介绍了起义军在潮汕失利的情况,并鼓励大家不要因为一时受了挫折就灰心丧气,主力虽然失利了,但革命没有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要保留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把实力保存下去。朱德的话刚说完,与会者便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些心灰意冷的人甚至提出要解散部队。朱德一听到有人说要解散部队,立即说:“起义军虽然失败了,但是‘八一’起义的旗帜不能丢,武装斗争的道路一定要走下去。我是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把‘八一’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保留下来,决心带领好这支部队,甩开敌人重兵,摆脱险恶处境。我们一定要团结起来,把革命干到底!”七十三团党代表陈毅第一个表示支持:“我愿尽瘁竭力辅佐朱军长,为保存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作一个有力的助手。”李硕勋、王尔琢等也纷纷表示,一定要保留这支革命队伍,以求今后之发展。经过热烈讨论,朱德把大家的意见归纳为四条:“第一,我们和上级的联系已断,要尽快找到上级党取得联系,以便取得上级的指示;第二,我们要保存这支军队,作为革命种子,就要找到一块既隐蔽又有群众基础的立足点。湘粤赣边界地区,是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是个三不管的地带,这一带农民运动搞得早,支援北伐最得力,我们应当以此为立足点;第三,据最新情报看,敌人已从南、西、北方面向我靠拢,我们要从东北方向穿插出去。现在敌强我弱,我军又是孤立无援,所存弹药不多。行动上要隐蔽,沿边界避敌穿插行进;第四,要继续对全军做艰苦的政治思想工作,要发挥党团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坚决扭转对革命失去信心的混乱思想,安定军心,更要防止一些失败主义者自由离队,拖枪逃跑,甚至叛变投敌的严重事故发生。会议否决了少数同志关于解散队伍的提议”。粟裕回忆这段历史时曾说:这真是一个异常严峻的时刻,这支部队处境极其险恶。敌人大军压境,企图完全消灭我军,扑灭革命火种。从内部来说,我们的部队刚从各方面会合起来,在突然遭到失败的打击之下,不论在组织上和思想上都相当混乱。既孤立无援,又同起义军的领导机构前敌委员会失去联系,一切只能由朱德独立负责,当机立断地作出决断。虽然下面的部队绝大多数都不是他的老部队,领导起来有困难,但在此千钧一发之际,他分析了当前敌我情况,作出了正确的决策。

    这次会议通过了“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军事决议,为这支处于绝境而陷入混乱的队伍指明了出路,同时朱德指派李硕勋去找上级党的组织。在革命最危难关头,朱德以令人钦佩的革命坚定性和对革命形势的准确判断独撑危局、力挽狂澜,让南昌起义开创的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旗帜依然高举。

赣南三整

    在向赣南进军途中,朱德、陈毅为了巩固这支部队,保留革命火种,适时地对部队进行思想教育、健全党团组织、开展军事训练等三次整顿。这就是天心圩整顿、大余整编、上堡整训,史称“赣南三整”。

    朱德率领部队离开茂芝后,边打边走,一路急行军,跨过闽赣边界,经过筠门岭,于10月下旬到达江西安远县天心圩。在这段时间里部队思想仍然处于涣散的状态,尤其是官兵逃走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像林彪这样参加了南昌起义和血战三河坝的连长都发生了动摇,认为一没粮食二没兵,是兵家绝地,乘夜带了一队人马逃离部队,后因迷路又怕被民团抓住打死,才被迫反了回来。纪律也十分涣散,有抢当铺的,有白吃白拿的,有强占民女的。朱德、陈毅为整饬军纪,痛心疾首地枪毙一名用手榴弹威胁老百姓和强奸民女的害群之马。为了使大家认清革命形势和坚定革命信心,保存尽可能多的革命种子,朱德和陈毅在天心圩对部队进行了初步整顿。

朱德力撑危局保留南昌起义革命火种

天心圩整顿

    整顿的主要内容是进行思想教育,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振奋革命精神。根据朱德命令,部队开到天心圩南面的河坝子集合。朱德面对集合好的队伍,双腿摆开,双手背在身后,表情温和地说道:“大家知道,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话毕,他稍微停了停,观察了一下大家的面部表情,发现许多人的情绪还是低落。于是,他提高语调再说:“但是,大家要把革命的前途看清楚。1927年的中国革命,好比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了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1917年’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朱德铿锵有力的讲话在现场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使大家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在困难中认清了方向。陈毅后来对此次讲话作了极高的评价:人们听了朱总司令的讲话,也逐渐坚定,看到了光明前途了,当时如果没有总司令的领导,这个部队肯定地说是会垮掉的。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增加了群众的革命信念,这是总司令的伟大。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远见,是不可能的。

    10月底,部队抵达江西大余地区。这时,正如朱德所预料,国民党新军阀各派之间矛盾重重,粤系、桂系、湘系军阀相继混战,他们忙于互相争夺,不得不暂时放松了对起义军的追击。朱德、陈毅便利用这个间隙,领导部队进行了一次整编。

朱德力撑危局保留南昌起义革命火种

1927年10月底,朱德在大余整顿党组织,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图为大余旧貌。

    首先对部队中的党团员进行重新登记,整顿了党团组织,成立了党支部,还选派了一些优秀党员去基层担任指导员,从而加强了党对部队的全面领导。同时对整个部队进行了统一的整编,取消了“军、师、团”建制,从实际出发,把部队改编为一个纵队,共组成6个步兵连和1个迫击炮连、1个重机关枪连,使它更有利于指挥和作战。部队改名工农革命军,为缩小目标,便于隐蔽,采用“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番号,司令朱德,指导员陈毅,参谋长王尔琢。部队经过这次整编,面貌焕然一新,大家虽然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但精神抖擞,斗志昂扬。

    11月初,起义军到了湘、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江西崇义县西南的上堡地区。这时,湘、粤军阀之间重新开战,朱德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又一次进行了整训。

    首先是整顿纪律,部队明确规定募款和缴获全部归公,只有没收委员会才有权没收财物,并对官兵进行了自觉遵守纪律的教育。其次是军事训练,在朱德的指导下,部队一边进行新的游击战术训练,一边以上堡、文英、古亭等山区村镇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虽然这时部队只剩七八百人,只有饶平出发时的三分之一,但是就整体来说,这支部队经过严峻的锻炼和考验,质量更提高了,是大浪淘沙保留下来的精华,已成为不灭的革命火种。

    不谋而合的是,朱德领导的“赣南三整”开始于1927年10月下旬,而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开始于1927年9月底。这两个重大事件,在时间上相近,在做法上相似,都取得巨大成功,说明它们都是切合大革命失败后客观形势变化实际需要的正确措施,对以后的整党整军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朱德力撑危局保留南昌起义革命火种

朱德(前排左三)、毛泽东(前排左二)与参加井冈山斗争的部分同志在陕北合影。

    经过“赣南三整”,部队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仍然面临着物资和弹药得不到补充,伤病员得不到药品的医治,隆冬将至,官兵还穿着褴褛的单衣和短裤等诸多困难。此时,朱德得知了与蒋介石有很深矛盾的好友范石生的部队在湖南郴州、汝城一带,当即决定与范石生合作,把部队藏进了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中,同时坚持部队组织上独立、政治上自主和军事上自由这三大原则,部队得到了很好的休整和补充。就这样,一支八百多人的部队竟从国民党眼皮底下突然消失。1928年初,蒋介石发觉南昌起义军余部隐藏在范石生的部队里,要范立即解除起义军的武装,逮捕朱德。范石生立即通知朱德离开,并在给朱德的信中说道:“‘孰能一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最后胜利是你们的,现在我是爱莫能助。”朱德率部脱离险境后,收集了广州起义的一部分失散人员,折向湘南,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湘南起义”的又一枪。

    朱德、陈毅等在南昌起义军面临生死存亡严峻考验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独撑危局,以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凝聚人心、感染部队,以丰富扎实的革命实践科学决策、正确判断,以勇于担当的开拓精神整饬部队、重塑体系,给人心涣散的南昌起义部队余部创造了新的生机,从而保留了南昌起义部队的革命火种。1928年4月,冲破千难万险,朱德、陈毅所领导的这支高举南昌起义开创的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旗帜的革命火种和革命队伍,终于在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朱德用他充满信仰的初心和力挽狂澜的使命,为保存、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南昌起义的不朽,为革命火种的永存,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本文第一作者刘建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学院副院长、朱德元帅外孙、少将军衔。)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