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杂志 今年以来,安徽黄山市农业农村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一手牵两头”,在坚决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洪灾带来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向好趋势。
扎实做好茶叶产销工作
黄山市始终把茶产业作为山区生态富民的支柱产业,今年以来,该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疫情对春茶产销不利影响。一是加快龙头企业培育。坚持内联外引相结合,加快培育本土企业做强做精,支持招商引资扩大规模、提升带动力。全市现有茶叶国家级龙头2家,省级龙头22家,规上茶叶加工企业63家,省级示范联合体17家,安徽(徽茶)产业集群获批农业农村部 财政部2020年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形态开始由“大产业”向“强产业”转变。二是不断强化要素保障。在融资上,建立政银企合作机制,开发茶易贷、茶贷通等差别化贷款产品,多次举办银企对接会和项目签约,43家茶企已落实银行贷款5.6亿元。加强与蚂蚁金服普惠金融对接,积极为小微茶企、茶叶初制厂、茶农提供授信服务。在用电上,深入督促落实有关用电政策,切实为茶叶初制加工解决农业用电,积极争取外销茶企业大包装用电优惠政策。在茶企用工上,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春茶生产企业茶工市外雇工返岗保障,就外来茶工“点对点”对接、落实稳岗补贴、提供意外伤害险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建立网上采茶工招聘平台,落实采茶工2万余人。三是积极拓展营销渠道。积极开展新媒体宣传,市及区县政府负责同志亲自当“网红”,借力抖音、快手等开展直播带货。支持龙头企业依托淘宝、天猫、京东等平台,开好线上旗舰店、加盟店,今年累计开展直播300余场次,实现网上销售额近4亿元。截至8月10日,全市茶叶产量3.51万吨,产值38.1亿元。
全力保障粮油等农副产品供给
该市按照“稳粮保供给、提质促增效”的原则,在春耕生产期间及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积极推广绿色高效种植,为稳定全年粮油生产奠定坚实基础。全市午季油菜实收面积29.27万亩,单产119.5公斤,同比增11%,总产3.49万吨,同比增5.8%。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6.1万亩,其中水稻49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多次召开“菜篮子”产品产销对接会,积极利用蔬菜产销对接微信群,推进农超、农批对接,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各项政策,有力确保了“菜篮子”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目前,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2.72万亩,产量24.48万吨,同比基本持平。
千方百计推进生猪稳产保供
该市坚持把生猪稳产保供作为最大的民生来抓。在毫不放松做好非洲猪瘟等重大疫情防控同时,积极落实生猪标准化改扩建、种猪场和规模猪场贴息、种猪补贴、生猪产业信贷支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截至目前,全市已投放生猪贷款12户、458万元,市农行生猪养殖贷完成率在全省农行排名第一。我市“劝耕贷”业务新发放1.3亿元。科学规范禁养区划定管理,缩调面积853平方公里。全面推广育肥猪保险,能繁母猪保额从1000 元增加至1500元,目前已承保17.23万头,承保率60%。同时,大力发展家禽生产,提高猪肉替代品供应能力和水平。截至7月底,全市生猪存栏36.54万头,增长实现由负转正,增幅为0.9%、生猪出栏36.34万头,家禽存栏484.04万羽、出栏341.4万羽,同比分别增长5.22%和8.03%。
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
该市认真贯彻落实《疫情双十条政策》《关于疫情期间支持涉农企业复工复产保障农产品供应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积极开展“四送一服”活动,助力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面复产复工。全市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9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2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6家。屯溪区农产品加工集群和歙县薇薇茶业等6家企业分别入选省“五个一批”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强园和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组织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58”行动计划,屯溪区(徽州臭鳜鱼)入选全省“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名单,猴坑茶业等9家公司入选全省第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示范创建名单。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1-7月全市实现农产品电商销售额11.55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茶叶类6.03亿元、同比增11.8%,山货类2.46亿元、同比增7.4%,粮油类0.68亿元、同比增11.5%,瓜菜类0.52亿元、同比减少12.1%,畜禽水产类0.24亿元、同比增18.2%,其他1.6亿元、同比增17.1%)。
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
该市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以农村“三大革命”“三大行动”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整治,组织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推动美丽乡村生态宜居、天蓝水清产业绿。全市累计完成农村改厕26.48余万户(含农户自建,今年上半年完成7450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以上(含屯溪区卫生厕所),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高度重视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检查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开展农村改厕“回头看”,全市共排查农村改厕51516户、问题4448户,排查公厕622座、问题108座,已全部完成整改。农村生活垃圾PPP项目已正式运营,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80%。美丽乡村建设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0.4亿元,已建成和基本建成省级中心村325个,在建省级中心村74个。为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护机制,试点设置了农村卫生厕所管护员等一批农村辅助性岗位、临时性用工岗位,出台了公益性岗位绩效考核办法等文件,既解决了农村部分群众就业问题,又有效解决了美丽乡村建后管养问题。
着力夯实农业基础
该市全面完成46.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5万亩,建设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10万亩,2020年度1.5万亩高标准农田和6.37万亩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市主要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3%,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5%。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全市已建成村级益农信息社591个(中心站2个,标准站82个,专业站74个,简易站433个),覆盖率达85.53%。加快茶叶机采、茶园深耕施肥等适宜山区特色的农业机械研发和应用,到年底,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5%以上。
扎实做好灾后农业恢复
今年入汛以来特别是7月份,该市遭受多年未遇特大洪灾侵袭,给全市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面对灾情,我们不等不靠,迅速组织农技人员奔赴一线指导生产自救和灾后恢复,力争不减产、少减产。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组织农技人员9400余人次、指导农户3.6万户,已补改种在田作物7.13万亩、占需补改种面积95%;恢复蔬菜大棚1.07万亩、完成率98.9%;开展农作物灾后田管面积46.6万亩;调度种子15吨、化肥0.75万吨。畜禽补栏7.47万头(羽),恢复畜禽圈舍2.77万平方米、完成率91.34%。补放鱼种鱼苗185万尾,恢复鱼塘1.236万亩、完成率87.41%。(程东建 谢源)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