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永存的记忆
2020-08-20 11:39 来源:《祖国》杂志
蓦然回首,我来到安徽省临泉县已有56个年头。在这漫长岁月里,我从一名中学教师,走上了部门领导岗位。现今,虽已耄耋之年,但仍旧忘不了心中永存的记忆。 1964年3月,我从安徽省肥东一中调到临泉初级中学(现为临泉二中)工作,任教初二年级(乙)、(丙)两个班数学课和(乙)班班主任。次年,直升初中三年级任教,当时正值学生临近毕业,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担心我能否胜任承担的工作。 记得一次题为《如何做一个合格毕业生》主题班会的场景。在分组讨论会上,有的同学说,胡老师讲课南方口音重,听起来费劲,又爱好篮球、文艺,这下子咱班同学升学可是没指望了。还有的同学说,胡老师年纪轻,缺乏工作经验,要提高大家学习成绩,恐怕是很难了。这时,只见劳动班长孟广体猛地站起来说,我们要坚守“三个相信”不动摇:一是要相信学校,相信校领导是会选择一个负责任、有能力的老师来教我们的;二是要相信胡老师,相信胡老师有敢于担当的精神;三是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刻苦求学。总之,我们跟着胡老师一定会搞好学习的。我在一旁听后,深感这一番话,像是给大家一副清凉剂,又像是给我一颗定心丸。自此之后,我更加努力地工作。 由于教师认真教,学生乐意学,全班学风甚好,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很快。我还记得1965年中考,全班竟取得全校“三个第一”的好成绩。那时全班47名学生,当年考取阜阳一中8人、省地中专10县一中6人、县农技校1人,总计25人,占全班人数的53.2%,成为全校录取总数第一、录取阜阳一中人数第一、女同学升学人数第一的班级,同学们和家长对我刮目相看,我也得到了莫大的鼓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勤奋努力。 由于工作需要,1984年4月,我从临泉一中团委书记岗位上,调入县计划生育委员会任副主任,后因工作出色,县委任命我为县计划生育协会正科级秘书长,这一干就是16年,直到2000年光荣退休。虽然,我退休已有20年,但是一场老同学的误解还是记忆犹新。 那是1984年10月,在合肥一次中学同学聚会上所出现的尴尬一幕。这天,到会的同学正兴致勃勃地畅谈人生感悟,叙叙相互友情,却有一名女同学煞有介事地问我:“你现在做什么工作?”我答道:“搞计划生育!”女同学听后脸色一寒,惊讶地说:“你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学数学老师,怎么去搞这些男男女女的破事?”一席话,弄得我一头雾水,对自己的工作解释不是,不解释也不是,真是如坐针毡。 事后,我并没有气馁,而是抱着干一行爱一行的决心,迎着困难上,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跟着书本学法规、学业务,跟着老同志学经验。通过长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我逐步领悟到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也逐步掌握了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和难点,以及群众生育节育的大量信息,从而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了一定依据。 从1984年起,临泉县计划生育基础建设和管理工作经验在省地都有了很好的反响,省地曾先后在临泉县召开了现场会。《安徽日报》、《中国人口报》等多家媒体也相继作过专题报道,这些对社会影响很大。那位曾当面指责我的女同学,在第二次同学聚会时,热情地对我说:“从报刊上,我们看到了临泉县计划生育干得不错,你是其中一员,同学们还交口称赞你呢!”这真是对一件事的说法冰火两重天! 更令我难忘的,是开设初中人口教育课的记忆。临泉县人口基数大,青年人口多,出于对人口与计划生育超前教育之考虑,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县教委与计生委、县计生协密切配合,我负责实施。从1987年开始,我和县计生协的同事深入基层和学校调研,发动乡镇计生协和教育系统计生协积极参与中学人口教育工作,在城乡中学开设初中人口教育课。为了有课本可用,我通过去外地参观学习、潜心查阅资料、结合实情,编写了近十万字的《初级中学人口教育课本》,它涵盖了社会、自然、地理、生物、生理卫生等13门学科知识。通过试用,很受授课老师和中学生的欢迎。1992年3月,阜阳行署教委、计生委还专门发文,要求全区全面普及中学人口教育课,并明确指出,初中教材以临泉《初级中学人口教育课本》为主。1993年5月,黄山书社对该书正式出版发行,第一次承印5万册,发至全区各市县,以及滁州、巢湖等部分县市。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在2000年中国计生协五代会上被送展,时任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还为该书签名。 有一种坚持,叫永不言弃;有一种结果,叫荷花满塘。为了普及初中人口教育,我和县计生委、计生协的同仁们历经试点--起步--发展三个阶段工作,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中学人口教育在全县基本普及推广。为此,通过开展中学人口教育,全县每年为社会培养计划生育宣传员2万多人,有力地支持和推进了临泉县计划生育工作发展。对此,1989年3月,时任国家计生委宣教司司长沈国祥来临泉县考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时,在县六大班子负责人会上指出:“临泉县中学人口教育发展很快,对于一个人口大县来说不容易,这在全国也是为数不多的,这其中很好地发挥了计划生育协会桥梁纽带作用。”此外,《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安徽日报》都对此作了相关报道。1991年,我有幸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表彰,后又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工作先进个人。2000年退休后,我也因此享受原工资100%的待遇。 在临泉,我心中永存的记忆,真是难以尽述。现在还是让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谈谈那里在我心中永存的一些记忆吧! 人们说得好:故乡,是一种记忆和情怀,无论城市如何迅速发展,不变的是记忆中的故乡,还有那道不完的故乡情怀。我的老家在含山县林头镇,这是一个农村小镇,三面环山,一面傍水,风景倒也秀丽。这里离巢城只有20华里,早期就有铁路、水路,交通十分便捷。记得儿时,镇上只有一条东西朝向的街道,街道虽不宽敞,但青石板铺的路面倒也收拾得十分整洁,街面上的商店鳞次栉比,每天一大早来购物的人,总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每当想起此情此景,恋乡之情和说不出的欣慰便油然而生。 2019年4月5日清明节,儿子和女婿从临泉驱车送我到了林头镇,从那天起我便入住在修缮一新的三间老房子里。房子虽不豪华,但两室一厅也算得上优雅、清静。室内家具都是从临泉县城托运回来的老式大床、大柜、大椅子,一应俱全,用起来倒也得心应手。难能可贵的是少年时期的伙伴胡长顺、胡长钜、金从岩等人身体十分硬朗,常常随身相伴。特别是金从岩同学,小时,同在一个院子里长大,同在一起上学,同在一起玩耍。彼此分别多年,再见面后,却很快找回了童年感觉,往后彼此竟然多次以乳名相称,听起来倒也觉得亲切。他今年84岁,比我大三岁,可是他还能陪我走亲访友,扶我上下台阶,领我四周游览,指点我品尝美食,可谓是老友一往情深。曾记得1951年秋季,我们同时报考初级中学,最后我录取了巢湖一中(原名巢县中学),他却在慌忙中将敞开瓶盖的一瓶蓝墨水,泼在要送交的语文答卷上,从而无缘进入中学课堂。但是从那以后,他在大药店里做了三年学徒工,通过拜师学医,刻苦研读医书,终于成为地方饶有名气的“花医生”(专治天花、麻疹等类疾病),这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行行都能出状元。 在故乡生活期间,令我难忘的是一位年过八旬老人,他的名字叫郭佩堂,今年八十二岁,人们出于对他的尊重和敬仰,习惯性地称呼他为“郭老”。他原是林头镇纺织配件厂的一位车间主任,虽已退休多年,但是精神矍铄,热情好客,他家堂屋竟变成一方人士接待中心。每当茶余饭后,来往的人都要来这里坐一坐、喝喝茶、叙叙话,其话题十分广泛,有谈天说地的,有讲身边一两件新鲜事的,有说一两则笑话的,真是无所不有。这里的人群中有居民、退休工人、退休商业人员,还有退休干部、退休医生。这里既没有职务之分,也没有穷富之别,大家聚在一起格外亲切。他们所思、所想、所说,无一不是社会生活真谛。他们淡泊名利,乐以享受生活的情怀,更给人们以启迪。我回到故乡后,很快被这小小的接待中心所吸引,便隔三岔五来这里,听听乡音,讲讲家事,评评人生,从中见识了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看到了普通人最平凡的生活,这是我过去从教24年、从政16年,难以得到增见闻、长知识的机会,也是我心中永存的记忆。 张永华,是我很早就熟悉的同志,他身残志坚,治学严谨,待人谦和,三年前从林头镇中心学校教导主任岗位上退了下来。2019年春节,他为一家亲戚写了大门上的一副春联,我多次在门外驻足品读。这副春联是:京沪穗三地儿女,本硕博一门书生。我看后赞叹不已,一是赞叹春联的格调妥贴,气势恢宏;二是赞叹人才辈出的这个家庭;三是赞叹林头镇人杰地灵之灵性。对此,在我脑海里深深刻下了烙印。 家乡热土,使我流连忘返。一眨眼,我在故乡居住了一个半月。回忆起来,我从1964年离开家乡,到临泉生活已长达半个多世纪,这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现今回到故乡,一切感到那么新鲜和温馨。虽然过去繁华盛极一时的老街,如今都已沉入了历史,但依然给人们以遐想。我热爱家乡,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家乡就是我的根。“叶落归根”,这是传统的理念。只有坚守这种理念,才能对故乡爱得深沉,也才能更自觉地爱国家、爱人民,难怪学友李永侃对我说道:“你圆梦成真了!” 在家乡,也曾有好心人问我:“你翻新老房子花去那么多钱,又从老远的县城搬到小镇里居住,值得吗?”我却发自内心地回答:“值得!” 俗话说得好:“金钱有价,情谊无价”。虽然暮年回到故乡,住的是老房子,用的是老家具,会的是老朋友(简称“三老”的生活),但它见证了岁月沧桑,既追回了我对往事的心存记忆,又使我感到今日的幸福来之不易,这是很值得的一件事,它凸显了“树梢树叶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的哲理。 今后,我还打算在个人健康允许的情况下,每年春秋两季,都将在故乡住上两三个月,以弥补过去多年离乡之缺憾,同时也是人生一大快事,我当且行且珍惜。(本文作者胡玉安系安徽省临泉县卫健委退休干部)(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