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军事观察 >军旅生活>正文

怒江边上的“微菜园”

2020-07-03 15:36 来源:新华网

    “微菜园”一侧全景。向文 摄

  波涛汹涌的怒江,在云南福贡县境内层层山峦间连续多个急转弯后,一改万马奔腾的气势,从匹河怒族乡沙瓦村边静静流过。

  这个距离怒江最近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如今矗立着11栋6层居民楼。这里,是搬迁至此的怒族群众的新家。一年前,沙瓦村的120户怒族群众,从中缅边境的深山中迁移至此。

  居民楼不远处的怒江岸边,每块菜地旁,都挂着如同“身份证号”一样的编号,园子里种满了青菜、茄子、西红柿、辣椒等10余种蔬菜。

  “为了让怒族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我们将安置点周边的荒地整治成15亩菜田,并根据群众的种植需要,分割出330块‘微菜园’,让搬迁后的群众有地种、有菜摘。”云南省怒江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主任向文说。

  为了提高种植效益,帮建单位还对每块“微菜园”都进行了土壤改良,安装了先进的灌溉系统,并选用产量高、成活率高的优良品种。同时,沙瓦村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负责项目全面经营管理,与搬迁群众以租赁形式确定土地使用关系,在约定范围内使用、管理、养护分配菜地,并选派专人提供全程农技服务,定点进行“种”“防”引导及后续管护培训。

  “‘微菜园’和新建的村史馆,让难舍故土的怒族同胞寄托了‘乡恋’。”在与居民楼同时兴建的沙瓦村村史馆前,连续4年参与帮扶工作的向文给前来参观的访者讲述着这座小竹楼的“前世今生”。

  易地搬迁后,为了不让村民过于思念山里的老宅,怒江军地在安置点建起了村史馆。这座二层小竹楼,依照怒族群众世世代代居住的老宅仿建。竹篱为墙、柴扉为门、茅草为顶的“千脚楼”里,上面住人,下面圈养着家畜。

  走进竹楼,里面陈列着村民们手制的竹酒杯、木碗、犁耙锄头和民族乐器“达比亚”,以及世代难离的火塘。隔三岔五,村民们来到这里,看看老宅的家具陈设、生活用品、农耕器具……

  沙瓦村村史馆,不仅原汁原味地记录和展示了怒族这个直过民族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变迁,也成为怒族群众告别贫困的见证。

  “从成功修建沙瓦通村公路到逐户动员村民搬迁,从兴建‘微菜园’到建起‘村史馆’,我们在帮扶少数民族群众脱贫时,既要想方设法将他们的思维观念带入现代,也要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和风俗。”云南省军区政委余琨说,以村史馆形式还原旧居模样,让他们的“乡恋”有处可依、可见可触。

  如今,易地扶贫搬迁至怒江边沿岸的沙瓦村民脱贫出列。据了解,云南省军区各级帮扶的百余个贫困村已于5月底前全部脱贫出列。

    怒江军分区政工处主任向文定期检查“微菜园”使用管理情况。姜勇 摄

    沙瓦村村史馆正面全景。温朝君 摄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