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法学学科团队领衔人,博士生导师。
作为一名刚步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新生,我对于研究生阶段应学什么,怎么学?存在着较大的困惑,欲努力而不知其方向。幸好法学院开设了《法学方法论》这门课程。听完这门课之后,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一、初识宋才发老师和《法学方法论》课程
听说《法学方法论》这门课程是由一位“大咖”来授课,我便揣着期待与好奇的心情开始了这门课程的学习。2019年9月16日上午,第一次听宋才发老师的《法学方法论》这门课程。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就看到讲台上站着一位面带笑容的和蔼老人,心想他可能就是这门课的老师了。听完课之前就有同学悄悄告诉我,宋老师是一位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我陡然感到震惊,因为宋老师在整个授课的过程中,始终中气十足、精力充沛。一次课长达三个多小时,宋老师从头到尾全程站着授课,尽管他允许学生们中途出去方便一下,而他自己却片刻也没有休息,不得不使我发自内心地敬佩他。同时我也暗下决心,要好好地向宋老师学习,认真听好每一次课,毕竟能遇上一位名师不易,遇上一位认真负责、以身作则而又平易近人的名师更不易。所以,我必须好好的珍惜每次听课的机会。我好奇地在百度上搜索宋才发老师的信息,得知宋才发老师生于1953年,法学博士,系中央民族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广西民族大学杰出人才引进教授。宋才发老师先后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执教,领导创建了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并任首任法学院院长;他培养出超过两百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被评定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宋才发老师授课从不照本宣科。他每次授课的内容,都是结合他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几十年的经验体会来讲授的。所以,我每次课都会很认真地听讲,然而收获也是满满的。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宋才发老师就给我们讲述了大学之大,不仅在于大楼,更在于有大师。老师也讲到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就因为它起点是学术、终点也是学术,基于学术创新和学术人才的培养。宋才发老师认为任何一所大学,“教学”只能解决大学的生存问题,只有“学术”才能够解决这所大学的发展问题。正因为大学的逻辑起点是学术、终点还是学术,所以必须崇尚学术立校、学术兴校,学术是一所大学的核心,学术始终是大学的立身之本。宋老师以此来勉励我们,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一颗做自愿做学术研究的心,并且能为了学术不竭努力,最后总能在学术上有所作为。宋才发老师的《法学方法论》课程,始终围绕着怎样读书?怎样收集资料?怎么样保存资料?怎样构思写作?怎样修改论文这些方面展开。宋老师还现身说法地讲述研究生阶段应该怎样读书,怎样写作和治学问题。身教重于言教,宋老师已经67岁了,还这样执着地言传身教,确实在我们面前立下了一个好的楷模和标杆。通过宋才发老师讲授的《法学方法论》课程,我在收集资料、读书、写作、为人、治学诸多方面,确实茅塞顿开、感悟颇深。
二、为人与治学要诚实负责和严谨
关于为人。宋才发老师在授课的时候,教导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说违心话,也不要随便乱说不负责任的话,要对自己说过的每一句话负责任。宋才发老师说知识是命运的源头,机遇永远是为有准备头脑的人安排的。所以,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平时一定要注重细节和人品,因为“文如其人”,只有人品好,才能文品好,这样才能做好学术研究。
关于治学。宋才发老师教导我们治学要严谨,要坐得住冷板凳,不要为一时之得失而计较,亦不可急功近利,要有为学术献身的精神。他认为治学就是做人的升华,需要用尽一生去努力,坚持不懈,严谨治学。宋才发老师在授课时教导我们,尽管做学问要“淡泊名利”,但并不是说不要功利,而是不能追名逐利,不可把名利看得过重;做学问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一个人要做好学问是一辈子的事情,不是一天两天即可达成的。我们平时要注意资料的积累,养成做学问的良好习惯,遇事多问一个“为什么”。做学问必须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只有当自己的知识积累够多了,自然就能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此外,宋才发老师还教导我们做学问,要注意塑造自己独立的学术风格和品格,在学术道路上不断追求学术创新,即讲人家所未讲、言人家所未言。要想成为“专家”,首先要当好一个“专门家”,即要在某一方面率先突破、独成一体,著书立说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学者。这样方能成为专家,才能在学术上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三、读书与写作要认真细致
关于读书。宋才发老师讲到,研究生阶段读书和以往读书不太一样,以往的读书属于“拿着口袋装知识”的阶段,老师在课堂上讲什么,我们就学什么、记什么。而研究生阶段的读书,是“母鸡带着小鸡”找知识的阶段。我们的读书是在导师的指导之下开展的,是带着要研究的问题,在知识的河床两岸自由地采集有用的知识。我们读书的任务是要理解吸收、融会贯通,读懂书中的内容、积累好素材,为随后进入写作过程奠定基础。在研究生阶段这个有限的时光当中,我们要通过多读书培养自己的读书兴趣,并且把读书看作是自己事业的一部分。硕士研究生阶段读书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尤其要花大气力,读几本对自己人格形成有影响的著作,少看甚至不看那些毫无益处的“匠人书”。在平时读书的时候要有恒心,切记一曝十寒、三心二意。经过时光的洗礼,我们慢慢地就会积累大量而有用的知识,进而显现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精神面貌。
关于写作。宋才发老师在授课时告诉我们,研究生要“善于读书、真诚做人、长于作文”。要把科研论文的写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去做,情真才能意切,这才不会枯燥,最终必然能写出一篇好文章。对于资料积累这方面,宋老师在一次授课的时候,把他收集保存了几十年的档案资料目录拿到了课堂上,当场展示给我们看,启发我们学会如何收集保存资料。当宋老师把资料目录翻给我们看的时候,我注意到这些资料的纸张已经泛黄,心想这应该有一定年头了。后经宋老师讲述,才知道这些资料均是从他上小学的时候一直收集保存到现在的,已经有几十年历史了。宋老师的执着精神再一次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体会到坚持做好每一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养成一个好习惯,就是在成就一件大事,将会受益终身的。宋老师在这次授课时还讲到,他当年刚开始写文章的时候,稿子也是被改得一塌糊涂的,由此勉励我们不要害怕写作。要勤写作并注意收集保存资料,养成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他告诫我们永远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任何时候都要养成“靠自己的习惯”,在平时一定要学会用知识充实自身。宋才发老师通过自身的体验启示我们,做人要大气、大度,要同不同层次的人做朋友。他曾与一些收废品的人交朋友,然后花钱从收废品的朋友那里,淘到了很多有价值的写作资料。宋才发老师还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保存资料,以及要学会有效地利用图书资料。作为资料本身并不存在有用、无用之分,就看我们怎么利用它、放在哪儿去发挥作用。只有当资料积累到一定基础的时候,我们的写作才可以信手拈来,下笔如有神。(本文作者朱振明系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19级法律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