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聚焦地方 >地方人物>正文

博士变身大山养蜂人——记平武县猫熊谷农场主张玉波博士

2020-06-05 17:41 来源:《祖国》杂志

张玉波,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从事多年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研究,曾供职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2019年3月,在四川省平武县创立“猫熊谷家庭农场”,并获得了两项实用新型专利,面向当地养蜂户开展了五次技术培训,免费培训农户达200余人次,接待参观考察100余人次,推广格子蜂箱500余群。他希望通过新技术新方法,使养蜂业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保护好当地的绿水青山,同时,创造出金山银山,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猫熊谷家庭农场,挂了好几幅标语,唯有这幅格外醒目。农场主张玉波博士,现在是一个农民,在四川省平武县的一个小山村里养蜂,想通过这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行当来保护大熊猫。

“促使我做这件事情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大熊猫的保护与其说是一个生态问题,不如说是一个经济问题。”早在十几年前,张玉波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就长期住在平武。当地虽然是绿水青山,拥有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但是老百姓并不富裕,过去几十年间,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输案例比比皆是。

举个例子,这里有个小山村,当地人称“寡妇村”。

为什么叫寡妇村呢?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这里的人为了生计,偷猎大熊猫,出售熊猫皮,结果,在一次严打运动中,基本上村子里的男人都被抓进去了,大都判了几年或十几年。前几年,最后一拨刑满释放人员才回到村子里,回来的时候有的都是老头了。

“这就是学术上说的‘生态恶化-社区贫困陷阱’的典型案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句话没有错,问题是该怎么吃。”张博士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在保护好绿水青山和大熊猫栖息地的同时,找到金山银山。

通过调研,张博士了解到当地发展养蜂业的条件得天独厚,但是,当地的养蜂业技术和设备非常落后,仍然沿用最传统的“棒棒巢”,取蜜的时候会伤害到蜜蜂的幼虫,这对于蜂群的影响非常大。而且基本没什么管理,靠天吃饭,一旦遇到气候不好的年景,几乎绝收。

“2018年,当地的蜂蜜产量减少了90%,蜂群数量减少了70%,惨不忍睹。村支书给我打电话,我觉得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

后来,张博士回到母校北京林业大学看望一位老书记,告诉老书记他要自掏腰包去山里当农民养蜂去了,八十多岁的老人听了以后还有点兴奋,对他说:“去吧,北京不缺你一个博士,山里不一样,把文章做到绿水青山之间去!”

张博士清楚,这条路上一定充满了艰辛,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

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张博士发现明朝记载的一种格子蜂箱非常适合这里的中华蜜蜂。他有一些电子方面的基础,就自己动手开发出一种太阳能物联网格子蜂箱,只要有4G信号就可以工作。养蜂人不用到现场开箱检查就可以掌握蜂群的状况。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养蜂人的劳动强度,换句话说,他可以管理更多的蜂群。而且,开箱检查也是对蜂群的干扰,减少了干扰,也就更有利于蜂群的发展。

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2019年3月,张博士就在平武县木皮藏族乡金丰村租了一片地,建立了“猫熊谷家庭农场”,下定决心要把“太阳能物联网格子蜂箱”技术落地。

开始做蜂箱的时候,乡亲们第一次看到这种奇怪的格子蜂箱,大多持怀疑态度,“尺寸太小”“没有缝子不好通风”……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地看一看。

几个月下来,“猫熊谷农场”已经摆满了小楼房似的彩色蜂箱,蜜蜂整天嗡嗡地飞出飞进,博士养蜂的事情也在朋友圈越传越开,周围很多养蜂的乡亲们都来猫熊谷农场观摩,一起来的还有平武县的各级领导和县科协的同志。

2019年7月26日,格子蜂箱要开箱取蜜了,当地的老百姓6点就起床赶来现场看稀奇。

没有领导致辞,没有农民代表讲话,大家直奔蜂园了解设备和技术。

拉开一层小门,透过玻璃,能清楚地看见内部的结构和蜜蜂的工作状况,张玉波博士耐心地毫无保留地给乡亲们讲解格子蜂箱的原理、蜜蜂采蜜回来到制蜜的过程、蜂箱的便捷打理等。

有比较才有鉴别,是好是坏开箱验验,拿事实和数据说话。熊猫谷蜂场管理员国华大哥亲自开箱,割开格子,一派丰收景象,耀眼的亮黄色引来一片赞叹,轻轻拿出一片,蜜糖全部封盖,干净漂亮,仅仅两个格子,竟然取出纯净成熟巢蜜6公斤,基本上是传统棒棒巢蜂箱的两倍。

重要的是取蜜过程中不伤害蜂群,并给蜂群留足了越冬的口粮,更有利于蜂群发展,平安地渡过高海拔地区的严冬。

“和我一起工作的国华大哥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已然是格子箱养蜂专家,乡亲们提出了很多问题,他都能详细讲解,这才是最大的成就感”。

更加可喜的是,猫熊谷的小蜜蜂在蜜源差海拔高金丰村安全越过了2019年的冬天,如今,又飞舞在了青山绿水之间。一个养殖周期顺利完成,与传统养殖相比,格子蜂箱各项指标都体现出了优越性。

“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这句话出自于李保国先生,他是河北农业大学一个搞果树栽培研究的教授,扎根太行山三十年,把濯濯童山变成绿水青山的同时,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技术能手,你看学校谁最像农民,谁就是李保国先生。”张博士说,正是这种榜样和精神,让他一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

“友天下事,读古今书”,博士太太亲自为博士农场题写匾名,并赠“场佑铭”。 目前,猫熊谷农场共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两项,面向当地养蜂户开展了五次技术培训,免费培训农户达两百余人次,接待参观考察一百余人次,推广格子蜂箱500余群。

“力争3-5年,把小山村变成生态保护基地、自然教育基地、科学研究基地、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四合一的基地。”猫熊谷农场是有梦想的,首都师大、中国农大、绵阳师院的研究生们,慕名前来造访,考察学习+鼓励点赞+出智献策。张博士说,他深深地知道,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能够汇聚更多人的智慧和力量,相信会早日建成。张博士不仅为当地捐赠了四十台红外相机,用来做巡护监测,还为村里募得了几十双素人皮鞋,武装巡护队员。张博士说,他愿意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路上做一只小蜜蜂、做一个桥梁,不求回报地把青山绿水和外部的资源链接起来,为有需求的机构对接当地相关部门,共同打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猫熊谷农场也可以成为现代版的,大家身心所需要的瓦尔登湖。”对于农林专业的人来说,一线大城市并不是他们的栖息地,他们的广阔天地在农村,在野外。张博士吸引来很多科学家和孩子们,一同走进绿水青山,在丛林穿梭,感受原始森林的苍翠葱郁,寻觅大熊猫的神秘踪迹,探索亲子自然旅课,爬山观望星空,参与农耕劳作,他说,在他的内心,猫熊谷农场不仅是现代人生活的栖息场所,也是他的精神家园、心灵故乡。他在这里观察、倾听、感受、沉思,并且梦想。他在这里耕耘,并酿造着甜蜜的事业,直到这份事业完美,并奉献到社会公共事业上来。

玉波博士有志向,精心研制新蜂房。

猫熊谷里格子箱,保湿保暖像楼房。

博士老张板眼长,现场教学忙又忙。

猫熊谷里写文章,朋友圈里转发忙。

玉波博士有梦想,要把青山变银行。

论文写在大地上,建功立业有希望。

……

当地的老百姓,把张玉波博士的故事编成快板,时时传唱。(文图/刘仁喜 王兴莉 陈玲 王艺)


(责任编辑:李欣欣)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