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级比武集训队,“一招鲜”行不通了
“听说了吗?特战一连被上级通报批评了,原因是应急反恐能力建设考评出了问题……”去年年底,该旅官兵热议的一个话题,给特战一连官兵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
“那段时间,每当路上遇到其他连队的战友,我都下意识地低下头。”戳到痛点,上士李钦仓坦言。
李钦仓清楚地记得:当时,他们奉命参加上级组织的朱日和反恐集训比武考核,夺得多个“第一”,可谓出尽风头——反恐特战尖兵综合第一、反恐特战小队综合第一、总评第一。可短短半年过后,他们却在上级应急反恐能力建设考评中“掉了链子”。
“同一课目,半年前比武摘金夺银,半年后验收漏洞百出,是不是很讽刺?”连长张响直言不讳:比武只是检验训练的“擂台”,不能偏离备战打仗的“阵地”,否则就会重蹈这一覆辙。
去年年底的军事训练形势分析会上,该连痛定思痛,深刻剖析问题的根源。
“我们之所以能在反恐集训比武中拿到好名次,是因为我们在一些单项课目上有过人之处,并不代表我们所有课目、所有环节全面过硬。”指导员赵岩认为,比武取得好成绩后,大家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比武暴露出的问题却无人问津,致使该补的短板没能及时发现补齐。
士官支委、上士王小斌直言:“有的同志进了比武集训队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可到了与比武关系不大的日常训练时,就应付了事,这也是连队整体训练水平存在短板的重要原因!”
士官支委、中士刘潇宇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志把比武当作个人成长进步的跳板,致使连里“一招鲜吃遍天”的大有人在,而全面过硬的人才却不多。
一连“自曝家丑”的举动,为全旅上下揭开了比武训练“两张皮”的伤疤。特战一营营长林立强回忆,去年陆军组织特战小队长考核比武,所有队员均是来自各个特种部队的训练尖子,集训的强度、难度、险度很高。即使竞争激烈,他们还是斩获了总评第二的好成绩。然而,年底营里组织教练员考核时,曾在赛场上摘金夺银的5名特战小队长竟然“败走麦城”。
“为什么要参加比武?比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比武在备战打仗中应当发挥什么作用?”年终总结时,旅长赵正兵的话引发了全体官兵深刻反思。
“‘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的优良传统不能丢,但也要做好赛场夺魁扛旗之后的下篇文章!”赵正兵认为,比武的真正目的在于激发训练热情、学习借鉴经验、指导部队训练,说到底还是要为备战打仗服务,为战斗力长远建设服务。
今年以来,该旅备战各类比武的脚步依旧没有停下。与以往不同的是,所有参加备战比武的选手都要完成比武课目以外的既定训练内容。对此,该旅党委给出的意见很明确:比武和训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正在狙击手集训队参加集训的特战八连小队长矫凯告诉记者,如今想进比武集训队,必须在基础训练课目普考中达到优秀水平,以往凭借一技之长“特招入队”的办法再也行不通了。
在高手云集的比武场上,为自己寻找“更强的对手”
林海深处,该旅特种技术队四级军士长卢雪礼紧盯前方,快速测算风向风速,判定目标距离。忽然,目标出现,只见他排虚光、修误差,扣动扳机,动作一气呵成,子弹正中靶心,全程仅用5秒钟。
射击完毕,起身持枪。卢雪礼掸了掸身上的积雪,走到参训官兵跟前,现地分阶段讲解射击动作要领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射击原理及注意事项。
“卢班长是我们旅的标杆,他带出来的高徒比武夺取的奖牌不比他少……”说起卢雪礼,特战八连中尉罗威振赞不绝口。
“虽然我以前拿过许多奖牌,收获很多荣誉,但也经历过难以超越自己的痛苦。”卢雪礼回忆,入伍15年来,他参加过集团军以上各类集训比武20余场,先后获得“全军爱军精武标兵”“优秀猎人”“特等狙击手”“侦察特战精兵”“优秀四会教练员”等荣誉。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身披荣誉光环的老兵,也曾陷入过一段低谷期。
2015年,卢雪礼奉命备战一场国际狙击手比武。此前,他已经在此类国际比武中拿过金牌。面对首长和战友们的期望,卢雪礼感到责任重大,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
“什么?卢雪礼差点被淘汰?”第一轮淘汰赛,卢雪礼的成绩令全旅官兵大跌眼镜。面对糟糕成绩,卢雪礼心急如焚,可无论怎么练他都找不到状态。
“是时候放下荣誉的包袱了!”卢雪礼决定静下心来,从头开始,以一名普通狙击手的身份参加训练,就算自己被淘汰,能帮助其他队友提升成绩也是好的。
接下来的日子里,卢雪礼不但虚心向队友请教,还将心得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渐渐地,集训队整体射击水平上来了,卢雪礼也终于找回状态,以总评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入围参加比武的名单。
“备战比武最忌讳私欲过重、心存杂念,只有放下包袱、稳住心神才有可能获得成功。”特战一连副小队长陈珂欣是卢雪礼的爱徒,谈起自己在去年狙击手比武中一举夺魁的经历,他深有感触地说。
如今,陈珂欣也当上了教练员,每逢备战比武,他和卢雪礼一样,既是教员也是队员,既是师徒也是对手,他们和其他战友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整体训练水平突飞猛进。
“教会徒弟会不会饿死师傅?”面对记者的担心,某型无人机侦察连上士许彬坦言:“跟高手过招,自己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跟低手过招,自己再强又能强到哪里?”
特种技术队上士刘建军对此感同身受:能代表单位参加国际国内比武的队员,都是尖子中的尖子,虽然在本单位“一枝独秀”,但走出单位却可能“泯然众人”,只有大家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不断给自己树立更加强大的对手,才能倒逼自己在训练中精益求精、不断超越。
刘建军曾参加过全军海上特种作战骨干集训,并在潜水、机降、水下射击、操舟训练等课目中取得优异成绩,先后3次被集团军评为“特战精兵”。然而,集诸多荣誉于一身的他也有短板,那就是“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自从他担任旅里格斗和潜水的“双料教员”以来,他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很大提升,不仅集训队被他带得有模有样,个人训练水平也日益精湛。
事实证明,只有卸下比武场上的荣誉包袱,才能点燃练兵场上的燎原之火。据了解,去年该旅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比武中,仅狙击手比武这一项,他们就有4人被评为狙击枪王、7人被评为狙击精英。
一茬茬退出比武擂台的老兵,从“大侠”变成“铸剑师”
对于该旅官兵来说,比武这个话题可谓“几多欢喜几多愁”。
某型无人机侦察连中士赵家乐对此深有感触:“近年来,全旅选派队员参加国际国内比武的机会越来越多,有的人抓住机会一战成名,有的人却总是与机会擦肩而过。”
原来,赵家乐的训练成绩在该旅一直不错,备战各种比武的集训也没少参加,可一到上擂台,他的发挥总是不太稳定,和他关系不错的战友都戏称他是“预备队队长”。
对于这个称呼,赵家乐最初内心比较抵触,时间一长,他渐渐释然:既然不能代表单位走上赛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也是好的。
就这样,赵家乐不再把心思放在争取比武的名额上,而是当起了旅里的攀登训练教员。论综合训练水平,赵家乐可能不如一些战友,但在攀登训练这个领域,旅里却很少有人能够超越他。
“老赵当教员,起初一些队员确实不大服气,可真刀真枪比过之后,许多人都被老赵挑落马下。” 特战一连小队长杨红超回忆,近年来,曾在比武场上摘金夺银的队员没少向赵家乐挑战攀登课目,可都是胜少败多。在他的帮带下,许多战友攀登训练成绩显著提升。
说起赵家乐的境遇,特种技术队高级技师、二级军士长赵玉伟感同身受:“年轻的时候身体素质好、训练成绩好,可参加比武的机会少;年纪大了、身体素质下滑了,现在参加比武的机会多了,反倒力不从心了……”
虽说上不了比武场,但赵玉伟却是旅里最受尊敬的老兵之一。这是因为,他是该旅伞降训练场上的“定海神针”。
作为旅里伞降训练的“总教头”,不论是年逾不惑的旅领导,还是初生牛犊的新战士,只要按照他所教的方法扎实训练,准能练就过硬的伞降技术。不仅如此,赵玉伟还编写了《空降训练教材》,完成了41份配套教案,针对寒区伞降特点改进了10余种贴近实战的组训器材,让训练与实跳精准对接。
在赵玉伟带教的众多弟子当中,已有20余人在各类国际国内比武场上摘金夺银。每当说起这个话题,赵玉伟的脸上总是绽放出自豪的笑容:“不能当一名仗剑天涯的侠客,做一名默默无闻的铸剑师也知足了。”
“功劳簿上可以没有我的名字,但强军路上必定有我的足迹!”特战八连四级军士长刘洪平感慨地说:今天,我军和外军在赛场上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上级组织的各类比武也越来越多。但从参加比武人员的名额来看,能够登上最高领奖台的还是少数。对于绝大多数官兵来说,刻苦训练的意义并不在功劳簿上有没有自己的名字,而在于强军路上有没有自己的汗水和足迹。
特战八连中尉罗威振掰着手指头对记者说:“卢雪礼、刘洪平、张宗来……越来越多的老班长从台前走向幕后,他们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却依然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贡献力量。”
一茬茬退出比武擂台的老兵,用实际行动感染和鼓舞着该旅的“新生代”力量。大家渐渐明白一个道理: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建设,离不开每名官兵的接力付出。(刘建伟、牛辉、杨贵良)
机降作战
夏练三伏
冬练三九
狙击集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