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记者陈喜海 格桑花也叫幸福花,是藏族文化的象征植物。它长期以来一直寄托着藏族人民期盼幸福和吉祥的美好情感,而西藏也是一个寄托着全中国人民虔诚与向往的神圣之地。西藏距离大部分中国人很远,远到去一趟西藏可以成为一个梦想。而西藏却距离一个人很近,近到去了一趟西藏后,这里便成为了他的梦想,他将自己耕植在这片土地上成为了一朵格桑花。
“有头有尾”的普通党员
这个人也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叫张来智。张来智,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1962年7月出生,1979年参加工作,1986年10月入党,2002年6月赴藏工作,2004年6月援藏结束后又自愿申请继续留在西藏工作,至2013年11月份退休。从东北到西南,足足5000公里,这八分之一的赤道距离,这斜贯中华雄鸡首尾的援藏之路有着怎样的前因后果呢?
黑土地中的前半生
张来智是典型的60后,在红旗下成长,在党的培养和父母的教育下满怀理想,同那时的许多有志青年一样,张来智从小就树立了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搞建设促发展的思想。
80年代初,那时刚刚参加工作的他为了响应党和团中央的号召报名了支援甘肃,虽然因种种原因没有如愿,但如今看来也并非坏事。那时的张来智刚刚成年不久仍需磨炼,而东北这片他最熟悉亲切的土壤将为他提供23年的充足养分,为他日后的援藏工作以及在之后的理想与执着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工作了15年后的1994年,张来智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那时的他已经在自己的家乡——穆棱县邮电系统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出了很好的成绩,任邮电党总支组织委员,团总支书记(近十年书记),市民兵通信连长,兼任市政府机关团委副书记。
那是1994年的12月,当时市委动员青年干部到农村挂职锻炼。张来智看到这则消息后没有犹豫就报了名,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自己安逸舒适的城市生活和工作15年的邮电。张来智没有忘记他的初心,他一生的信仰就是共产主义,一生的追求就是按党指引的道路前进。实实在在地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做点事,做党的忠诚战士,这就是他的追求。
然后经过组织的严格考察,张来智被指派到穆棱市福录乡五丰村挂职,任村支书。经过他的辛勤努力,在短短三年时间就改变了这个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不仅建立了果树一品村,更创建了省级文明村。1996年7月1日,被牡丹江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同年10月因思路清,工作成绩显著,被市委破格提拔为该乡常务副乡长,1997年又被提拔为该乡党委政法书记兼政府常务工作,2002年元月调任市乡企局任副局长。
这一年的张来智正值不惑,他拥有处在攀升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稳定的生活,他本可以这么舒舒服服地度过自己的后半生,但是23年前的梦想却再次敲打了他的心门。
高原上的工作狂
2002年6月,成为援藏干部的机会摆放到了张来智面前,此时的他已经40岁了,但他仍保持着18岁时的热血沸腾,恰如8年前的不曾犹豫,这次他又义无反顾地响应党中央号召,参加了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批到西藏援藏工作,时任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计委主任。
2002年8月24日下午,也就是他刚到谢通门县援藏还不到两个月,老家传来噩耗,奶奶去世了,他当时非常悲痛;当时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抓紧回家奔丧…可是他又冷静一想,不行,自己是带着使命来援藏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在调研摸底了解全县的各项经济发展和区域规划等工作,情况还没有完全掌握,工作局面还没有打开;不能因为个人的事情影响整个援藏工作的推进,更不能影响全县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最后他忍着悲痛和父母讲明了情况,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让他化悲痛为力量,保重身体,不要辜负家乡父老的期望…
在这个岗位上,在这两年里,这个中年人继续保持着高度的工作热情,废寝忘食,起早贪黑。从规划、管理、建制度入手,积极为县委、政府献计献策,当好参谋。经过两年努力工作成绩显著,彻底改变了这个县的格局,为该县现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可以说:对事业他是兢兢业业,在内地也好,在藏也好,人称工作狂。
这两年来的援藏工作,使他更加深切的懂得了党中央的援藏决策是怎样的英明。西藏真的太落后了,这里真需要实干和有经验的人来这里工作。把内地好的管理办法和好的经验带进来,在建设、开发西藏中发挥作用是多么的重要。
两年来他们在黑龙江省委和日喀则地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家乡人民和谢通门人民的支持下和关怀下,尽全力的完成好援藏任务,可是他感到这里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两年的援藏时间太短了。2004年6月援藏结束,这两年来的援藏经历,张来智不仅没有感到不适,反而觉得自己不管是身体还是能力都适应在藏工作,所以他又自愿申请继续留在西藏工作,想要将自己多年来的经验与愿望倾注在在这片圣神的土地中,发扬老西藏精神,实践自己的人生价值。
经日喀则地委组织部研究决定将他的工作关系从内地老家调入西藏,工作调到地区交通局(这期间援藏结束调整期三个月),2004年8月下旬任拉孜县副县长,2007年9月份调任地区发改委任副调研员,2011年8月份调任地区工会任党组成员、副调研员。在这期间他不仅自己留下了,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建设西藏,在援藏期间回家休假的时候,他还动援亲朋好友如果有钱可去西藏投资,不断地向人们讲述那里的老百姓的穷苦情况以及当地政策的优势等等。就这么一直鞠躬尽瘁直至2013年11月份退休。
在西藏工作的前2年,张来智就对建设生态和保护生态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美好的理想,因为在穆棱福禄乡村的工作时期,他就是注重发展与绿化、水保并行才让当地富裕了起来。但是即使是没去过西藏的人也能想象到,那样的高原地带,想在荒滩砂石上搞绿化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张来智只是一名普通的公务人员,他的时间精力以及资金都是非常有限的,在西藏搞绿化水土保持应该只能在梦里实现吧。
绽放在日喀则的绿色格桑花
在2004年援藏快结束的时候,张来智忐忑的把想留在西藏工作的打算跟父母说了。毕竟2年转瞬即逝而留在西藏工作到退休,这么久的时间父母能同意吗?
张来智的父母不仅对张来智的决定完全支持,同时告诉张来智:“你总说那里发展落后,老百姓太苦太穷了,如果政策允许,对当地发展有好处,能带动周边老百姓一起致富的事情我们做,我们老俩口手里还有点钱,拿去做点事,如果不够你们兄妹在拿点,大家基本同意。”
这给予了张来智极大的感动与鼓舞,有了家人的全力支持,张来智那现在怀抱已久的绿化梦也就敢于实现了。就这样,他们依法依规按程序办理了土地使用手续,取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土地使用证。又按土地部门批的规划建设了生活用房、养殖用房和经营用房,实施了生态绿化、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种草等、修建水塘水渠、园区道路等。
16年以来,在他的主导和家人的共同努力下,不忘初心,在为改变生态,开发治理西藏日客则雅江流域的一片荒滩上留下了一段段的艰苦奋斗故事。在他和家人的努力奋斗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片荒滩上耕耘着,当初这片地上没有一棵树,只有一点杂草,植被特别差。这片荒滩地和内地的荒山,荒滩是区别很大的,内地的荒滩、荒山含土的成分很大,种植什么都可以,这里就不一样了,全是大小鹅卵石加沙子,水基本上都存不住,挖坑种树就更难了,挖一个树坑要两个人换着挖,工具必须得用尖镐和钢钎及铁锹才能挖成,坑挖好种树必须人工浇水,种树要想成活必须长期要人工浇水。梦想和绿化难实现吗?难,无法想象的难。但也容易,再无法想象的事只要动手干,就能想象到,就能变成现实,而他们就是这样一年一年的坚持干。
现在已把近80亩的荒滩地开发改造成了绿树成荫,草地成片,小溪流淌,水塘蓄水,一片荒滩在他们的改造和保护下整体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过去的荒凉景色已经变为历史,现在的优美景色已具备了为城里和周边的百姓游玩、休闲、度假的条件,过去的小学教师、乡工作人员及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无处散步和遛弯,现在在园区内每天早晚可看到他们的身影,还有一些在此开车路过的人们也要在这踩个刹车,坐在树下休息一下,吃个便饭在赶路。
为什么要搞绿化、改变生态?不仅仅是为了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人,为了人生而追求幸福的权利。人们是向往优美环境,追求大自然陪伴的。这些年来,张来智按当初的规划,对园区内的开发绿化、种草、种树、建水塘、修水渠等,明显改变了这里的生态环境。同时他也没忘记义务保护周边的树木和草地,对破坏植被树木的人和牛羊也进行了驱离和教育;他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没有忘记一个党员的义务和肩上的责任,几十年如一日,不论是在西藏还是在内地,他首先把党的教导和人民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时刻记住自己是一名党员,不能让自己的行为影响党的形象,不论在什么场合,只要有损党的言论和行为他总是挺身而出,维护党的形象。可是这些年对他来讲,付出的艰辛和遇到的事情是常人难以理解和承受的。
从面上看生态园没什么,搞的挺好,但是16年的坚持靠的是不弃不舍的愚公精神,他在这里所作的一切就是为了守护西藏这片净土,保护着人类的水塔和改善水塔周边的生态植被环境,同时他们还在扩大生态植被面积,在保护开发过程中,又在这片荒地上因地自宜规划建了面积不等的大小蓄水塘,把灌溉期不用的水蓄起来增加了涵养水源,既扩大了湿地面积,还可以利用水面游玩和养鸭,水中养鱼。他带领家人在这片荒滩上坚守耕耘了16年,这么多年默默的为改变生态,保护生态所作的一切,就是听党的话,按党指引的方向脚踏实地,义无反顾的向前走,争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没有房产,只有绿地
话又说回来,16年的开发经营说起来时间也不算长,但人生有几个16年,对一个从大东北来到大西南的援藏干部来说是何等的艰难,在这里不论是生活条件,自然环境比内地都差的很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高原常年缺氧他的身体大不如从前,当年来援藏的时候他刚满40周岁,现在已是接近60岁的人了,现在在西藏向他这个年龄的同事好多都回内地老家或到条件好的城市安家,安度晚年了。而如今的张来智却是目前自己名下没有一处房产,外债近70万。退休前,他只能利用早晚和节假日休息的时间到生态园参加劳动;张来智这个人不管是在内地还是在西藏对自己的工作是认真负责的,工作是第一位的。他对生态植被看的比他生命都重要,特别是园区内的一草一木,平时他对家人和民工总在讲,必须要对我们的花草、树木,也包括我们周边所有的植被要象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护它们;可现实我们还是要面对的,在西藏这种自然环境这么恶劣的条件下,家人的思想状况波动也很大,因为常年累月这么干,又看不到回头钱,每年还要借贷投资,希望一点也看不到,他自己也因工作忙顾不上园区内的事。
有时家人的情绪也让他很矛盾,怎么办按大家的想法放弃吗?这不行,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
当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来援藏为的是什么?下决心留在西藏又为的是什么?不就是要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干点实事吗!留下不就是为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吗!通过我们的努力,把这片荒滩的生态治理好,为一方经济发展实实在在干点事。不管什么原因,坚决不能动摇;他这个东北汉子这辈子就这个脾气,想干的事,就义无反顾,坚韧不拔,所以他坚决不放弃,坚决往前走......他说服家人要往前看,要相信党的政策,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响应党的号召和自治区的鼓励政策,我们当初也是根据这些政策,才选定了这个投资项目,为的就是改变这片荒滩,打造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山庄,通过我们这辈人的辛苦努力,给后人和日喀则东嘎经济发展打个好基础;咱们回忆一下,当年我们刚到这里是什么样?现在又是什么样?我们当年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到目前变化是非常大的,现在已初具规模,这么多年的辛苦努力没有白费,我们当初的一些想法和目标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成就还是很大的。
草地是柔软的但草地之下的土地是坚硬的
虽然说成果显著,虽然说众志成城,虽然说家人支持,但生活的困难总是比想象的更多一点。对张来智而言,这16年是幸福快乐的,也是困难和压力并存的,这16年他们的经历很不平凡,该来的也避免不了。首先2006年10月他的婚姻出现了变故,因种种原因和前妻离了婚;随之而来的又是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大地震、拉萨暴乱等,在某种程度上对他们也造成了影响,特别是拉萨暴乱的影响特别大,对西藏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五年左右处于停滞状态;
对张来智最直接的影响则是生态园主要经营管理人,那个人在这关键时期也提出不再生态园干了,主要理由就是对这里的发展前景没有信心,更受不了的就是孤独寂寞和恶劣环境;另外,这么多年也没什么经济效益,我在这又增加你们的开支等等。总之,这前后发生了这么多事,特别是拉萨暴乱给好多在西藏的人都留下了阴影,他们考虑再三同意他表弟的请求离开了这里;对张来智来讲这又是一次不小的打击;但是人总是要面对现实,谁常年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孤独寂寞,更何况在西藏这种民族地区的荒郊野外、民族风俗和文化的差异,语言沟通又非常困难,有时让人感觉很无助。可是这些困难并没有把这个东北汉子吓倒,反倒让他更坚强。他懂得“生活中总有许多不如意,人生是一场跋涉,走久了,才知心酸,才知艰难,才有坚韧,才有渴望。前方的路,尽管遥远,尽管颠簸,但脚步依然,追求依然,方向依然”。他没忘记自己的初心,他坚持只有按党指引的方向前进是不会错的。2007年他因身体原因和工作需要,组织决定调他到地区发改委工作,对他个人来讲是好事,既对身体有好处,也方便照顾家人,同时对生态管理也有好处。
这个一直为西藏耕植梦想的男人,西藏不会坐视不管的。他为日喀则的荒滩砂石铺上了绿色的格桑花,日喀则也回赠给他一朵格桑花。在这期间他结识了现在的妻子,一位热情善良的藏族姑娘,当时她一个人带一个6岁男孩,前夫因工去逝。张来智与她相处了一段时间,双方彼此都认可,于是他们确立了夫妻关系。然后按女方要求将6岁孩子送到内地老家培养,让他了解汉族文化,长大后对民族团结会大有好处。当时的张来智很需要一个人帮忙管理园区,尤其是藏族就更好了。因为有她在,园区和周边当地百姓好沟通了许多,就这样张来智和他的格桑花就开足马力继续实现那美丽如格桑花的绿化梦。通过他们的结合又增进了民族之间的团结,也符合党的民族政策。
这期间张来智从大格局的角度始终关注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围绕西藏的社会发展搞了调研。于2009年10月份,向当时的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写了情况反映;重点谈了关于西藏社会长治久安和发展的一些问题;一是日喀则市铁路火车站选址的问题;二是西藏想长治久安必须从娃娃抓起,幼儿教育问题;三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建议出台一个政策,让机关40岁以上的工作人员文化低的退下来,让出岗位解决大学生就业;四是卫生医疗方面的技术援藏问题;五是援藏资金必须整合办大事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反映,并得到了国务院的重视。为2010年国家十几个大部委到西藏调研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围绕调研和日喀则地区的经济现状及城市规划,在西藏日报和西藏经济杂志上发表了署名文章。
不普通的普通党员张来智
2013年11月,根据西藏自治区的相关规定,张来智办理了退休手续,退休后的他带领家人继续一心扑在生态园的发展建设上,虽然张来智是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但是他从来没忘记自己是从基层上来的,从来没有忘了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来没把自己当过领导,时时刻刻挂念着百姓,关心百姓。什么时候都是身体力行干在前面,退休后他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为尽早把这片生态环境改造好,发展好而努力拼搏,自己动手亲自干,修水渠、树剪枝、植被浇水、修剪等,他们付出的劳动是很辛苦的,在高原走路都很费力气,在劳动就更难了。他这种顽强奋斗的精神是一般人比不了的,在他身上真让我们看到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他这16年的这种坚持是常人做不到,他不要享乐,只要奋斗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同时在退休后,第一时间又主动与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取得联系,谈了自己的想法。张来智说,虽然自己退休了,但是自己还是想为一方发展干点事,希望乡党委和政府能给予支持,依托乡里的雪冲林卡(就像我们内地郊外游比较集中的地方)这个资源取长补短,打造东嘎乡村旅游品牌,把乡村旅游发展起来,带动百姓致富奔小康。当时的乡党委董翔宇书记表示全力支持,同意帮助协调争取乡村公路项目,因为基础设施国家投资配套;2014年经过和乡党委的共同努力,争取完成了生态园内的道路与雪冲林卡的乡村道路连接硬化工程。
多年来,张来智始终坚持按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特别是近几年他们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精神落实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在他的带领下通过近16年的努力开发,完全改变了这里的生态环境,为了一方经济和康养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了更好地让一方百姓走上富裕之路,他又按国家要求带领部分农民成立了桑珠孜区红鼎山庄专业合作社。现在已具备开业条件,等疫情过后,根据实际情况将制定经营规模,让更多生活在西藏的百姓可以享受到绿植青草的清新环境,让这片绿色的格桑花为每一位百姓而绽放。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