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要求,提高复工复产效率,有针对性地精准施策,打通“堵点”、补上“断点”。中央开出的“药方”,切中现实痛点难点,来得正是时候。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不少地方又开始机器轰鸣,大批“新基建”项目蓄势待发,城市街头巷尾渐渐有了“烟火气”。但也应看到,复工复产的路上,依然存在不少“拦路虎”和“绊脚石”。
比如,企业反映用工短缺依然存在,一些关键岗位员工受困于疫情难以返岗;物流运输“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一些企业反映,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看得见摸不着,资金压力依然很大;一些企业原材料不足,部分重要原料企业没有复工复产……
种种“堵点”“断点”“卡点”,就是当前阻碍复工复产的关键梗阻。从宏观层面来看,产业链环环相扣,一个环节阻滞,上下游企业都无法运转,经济大循环就不可能顺利进行。从微观层面来说,如果员工回不来、资金接不上、原料供不上、产品出不去等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势必导致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扛不住”。形势严峻,任务紧迫,为复工复产打通“堵点”补上“断点”,是摆在各地各部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有道是“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打通“堵点”补上“断点”,关键是围绕“通”字做文章,着力保障物流和人流畅通。人、财、物等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市场活力才能迸发出来。当前形势下,根据不同地区的疫情风险等级精准施策,显得尤为重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人为制造梗阻,通过“奇葩证明”等让务工人员和企业举步维艰。正如这次会议指出的,低风险地区之间的人员和货物流动,必要的健康证明要做到全国互认,不得再设置障碍,不对人员采取隔离措施。
哪里还在堵,到底通没通,说到底还得问企业的真实感受。打通“堵点”补上“断点”,需要换位思考,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难。对大企业,重点帮助其修复和完善供应链、市场链、配套链,尽快恢复和释放产能。对中小企业,当务之急是帮助解决资金周转、债务偿还等迫切问题,降低运营成本,有效降低疫情带来的影响。政策实不实,关键看效果。应坚持靶向发力、精准服务,让各项举措不仅“看上去很美”,而且“用起来真好”,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在困难时期实实在在拉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