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时代人物>正文

老缉毒警做了24年“卧底”:希望天下无“毒”

2017-06-27 15:06 来源: 新华社

    原标题:他当了24年“卧底” 最大的愿望是天下无“毒”
    新华社兰州6月26日电   “这些害人的东西就应该无处藏身。”今年“国际禁毒日”前夕的6月26日,甘肃省销毁了1吨多的毒品,王秋实和战友们却无法到现场体会成功的喜悦。
    队里来了个技术员
    王秋实今年54岁,却做了24年的卧底。学校毕业后,他在油田和环境监测站干过几年技术员。1990年,兰州市公安局成立缉私大队,也就是现在缉毒支队的前身,他考上了,圆了儿时的警察梦。
    卧底恐怕是警察这个职业中最具有挑战的岗位之一,人们的认知多从影视剧中来:他们隐去自己的真实身份,游走在正邪之间,要面对着非同寻常的压力、风险。
    上世纪90年代初,还没有五花八门的新型毒品,当时毒贩把海洛因叫“白面子”,一克划成10份,用锡纸分成小包卖,吸食海洛因的人被叫做“包包客”。高成瘾性的海洛因让很多人无法自拔、倾家荡产,“包包客”吸到灯枯油干,生命耗尽。
    “队长,刚抓住的吸毒人员里有人要立功,说能对接上‘老四’,货就是从那拿的。”一次抓捕吸贩毒人员的行动后,审讯的同志将这一消息告诉带队领导。这是一次打入毒贩内部的绝佳机会,但是谁去,需要认真筛选。
    “我去,我是生面孔。”声音来自新人王秋实,领导愣了一会儿,开始上下打量他。1米6几的个头,看上去瘦弱单薄,戴个近视眼镜,根本不像个警察。王秋实似乎看出了领导的心思,继续说:“今天不敢,那明天还能不敢吗?总得过这一关。”
    这一年是1991年。从那天开始,王秋实彻底告别了之前技术员的身份,变成了“张老板”,开始“打内线”。
    第一次任务就挨打
    几经周折,“老四”答应见面交易。
    那天,王秋实被线人领到棚户区一座四合院,推门进入,四五个年轻人在缭绕的烟雾中虎视眈眈,一句话从身材魁梧的“老四”口中蹦出:“门关掉!”
    “老四”满脸堆笑地站起身走到王秋实跟前,手已经摸向他的腰间。王秋实身体微微一颤,背部直立的汗毛如针扎般刺痒。他知道,对方是在借此搜身。
    “钱给我,货让人给你去取。”
    “先把货拿来,你把钱拿走,货不见影子,钱没了我找谁去?”
    “到这来你说了不算。”
    “生意不做都成,钱不能先给你。”说完,王秋实起身走到门口。“老四”已经堵住去路,之后,密集的拳打脚踢袭来……一通拳脚之后,对方还是把毒品从另一个窝点拿来。王秋实“钱货两清”走出院门,捋捋耷拉在额前的头发,这个动作之后,埋伏在周围的同事如猎豹冲入院内。
    “第一次出任务就挨顿打,还把我揍得挺狠。”王秋实笑了起来,他告诉记者,之后也遇到过几次这样的情况,但基本上都化险为夷,当警察就是这样。
    王秋实以前上学时比较内向,同事们却说,现在做卧底的他天不怕地不怕。
    人不能被“魔鬼”控制
    梁朝伟在电影《无间道》里有句经典台词:“说好了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做卧底就是这样。“老四”的事后,王秋实居然做了24年的卧底,出了70多次任务。
    哈三是个“老实人”,这是邻居们对他的印象。开着临街的小卖部,养活着一家老小,逢人都是笑脸,但他是个毒贩。
    王秋实第一次见到哈三时,哈三就在马路对面的店里看着他,笑得一脸憨厚。
    “老板坐下,天热得很,先喝个茶。”哈三热情地招呼王秋实在铺子里坐了下来。电话里两个人一来一往交流已久,但毒贩毕竟是毒贩,很警惕,不愿意在电话里说事,力邀王秋实到自己店里来。
    一般情况下,第一次见面都不聊毒品,所以,王秋实欲擒故纵。半个月之后的一天中午,王秋实接到哈三的电话。“哥哥,我到兰州办点事情,请你到小西湖这边来,我们吃个手抓。”哈三依然热情,让王秋实感觉就像接一个来自乡下的兄弟。
    “上有老、下有小,都要养活,我看着别人弄‘粉’挣钱多。”王秋实在饭馆像老朋友一样听着哈三讲述自己的家庭。一直到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哈三肯给货了。
    当哈三被同事扑倒的一瞬间,依旧倔强地扭向王秋实一侧。王秋实说,当时心情很复杂,哈三没有想到这一幕,但我是警察,我要阻止魔鬼控制他们。
    “贩毒可以有千个理由,但铲除毒祸却只有一个道理,阻止毒品造成的家破人亡。”王秋实说,面对大大小小的毒贩,要时刻提醒自己是个警察,哪怕只是在深夜中,穿上崭新的警服,面对着镜子里的自己敬礼。
    我愿“天下无毒”
    和王秋实见面是在兰州市一条叫农民巷的街道,这里饭馆林立,是家庭聚餐,亲朋相邀的好地方。有很多年,王秋实不来这里了,因为熟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时,就会给这位彼时的“马老板”“张老板”或者“赵老板”带来不测之祸。因为,他对面坐着的,可能就是凶狠的毒贩。
    卧底要向毒贩隐瞒自己的身份,做到万无一失,但负伤了,同样也不能给家人透露。“有时候不得已把工作中的技巧用在家人身上,这应该算善意的谎言吧。”王秋实摸着头笑了。
    有一年,王秋实和同事们在抓捕嫌疑人时,毒贩疯狂地袭击王秋实的头部,鲜血浸湿了衣服。缝合完伤口,王秋实在离家只有数百米的地方登记了宾馆,因为下班后他不敢回家,害怕吓着家人。那段不在家的日子,在家人的记忆中,只不过是他某次平常的“出差”。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师傅带着我去一个年轻的吸毒人员家里,毒品毁了他,妻离子散,除了一张床和满地的垃圾污秽,什么都没有了。”王秋实说,当时的场景让他心里暗自发誓:和毒贩斗上一辈子。
    结束采访时,王秋实戴上一顶鸭舌帽准备出门,记者问他还有什么最想说的,他回过头扔下一句:希望天下无“毒”。此刻,阳光在门口刻画出一个的剪影。

    由于特殊原因,记者用王秋实的化名代替了这位老缉毒警察的真名,希望天下无“毒”的那一天,他可以光明正大地穿上警服,接受来自人们真挚的掌声。(记者黄文新 王博)


(责任编辑:周金玉)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