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聚焦地方 >地方名片>正文

哈尔滨市木兰县:护目镜后那一双双美丽的眼神

2020-02-12 14:46 来源:《祖国》杂志

    《祖国》记者陈喜海 文/莫风 王雪菲 王巍   裹着厚厚的防护服,我看不清你们俊俏的脸庞,樱桃小嘴和高耸的鼻梁。但是,透过那护目镜,我依然能够看到那一双双的眼神。那是白衣天使的眼神,美丽而坚定。

微小的眼神,缜密的思维

    杜晓威,今年30岁。是六位护士中,唯一一对双胞胎孩子的妈妈,更是临危受命从外三科调入传染科担任护士长的人。熟悉杜护士长的人都不能忘记她那纤细眼镜后面那个不大但却很有亲和力的眼睛。

 

    穿上了厚重的防护服,宽厚的防护镜,依然挡不住她的睿智与精干。

    在众多的医护人员奔赴一线的时候,杜晓威是第一个在请战书上按下红手印的人。我是护士长,我先上!这让我想起了战争年代,我们的指挥员总是身先士卒。我是党员我先上,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任何艰难困苦中无往而不胜的法宝。经历了特殊的考验,杜晓威郑重的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杜晓威的丈夫也是一名医护人员,同样调到了传染科,可两个近在咫尺的夫妻,却很少能坐在一起说话,每次相遇,两个人只能透过防护镜相互对望一下,然后点点头。让夫妻俩唯一放不下的是两个只有26个月的双胞胎女儿。刚刚学会喊叫妈妈的宝贝儿,每天只能通过视频和妈妈相见,也许她们还不理解爸爸妈妈今天的付出意味着什么,她们只会把小嘴巴贴在屏幕上与妈妈亲亲。

    每当此时,杜晓威都忍不住流下激动的泪水,模糊了护目镜后面那双眼睛。

会说话的眼睛,清澈而坚定

    商伟玲说,在隔离区工作的168个小时里,她很少说话,与人交流,基本上靠的是眼睛说话。

 

    2008年,商伟玲毕业于黑龙江省卫生学校,随后就走进了木兰县人民医院做了一名护士。

    1月22日,她从监护室被紧急的抽调到感染科的第一天就赶上从武汉回来过年的大学生因为发热就诊。患病男孩惊恐万分,商伟玲也是惴惴不安。为了缓解患者的不安情绪,她压制住自己的惶恐,与他做着交流。眼神中透着坚定和自信。这个患者就是后来被确定为冠状病毒感染的确诊病例。

    疫情突如其来,一切都是未知数。商伟玲几乎来不及害怕就一头扎进隔离区,完成超负荷的工作。

    168个小时,对于深入疫情一线的人来说,绝对是煎熬。商伟玲一分一秒的熬过来了。想孩子的时候,她就站在隔离区的窗户前,把眼睛瞟向家的方向。

    作为隔离区最前沿的护士,她的防护也是最严格的。N95口罩磨破了她的鼻梁子,她都没有知觉。

    正在家中自我隔离的商伟玲说:等我结束隔离我还要申请回到疫情防控的一线去工作,我觉得这是一种光荣的使命。

    说这话时,商伟玲的眼睛清澈而坚定。

甜甜的眼神,暖暖的心

    她的名字和她的眼睛一样甜。她是我要记录的木兰县人民医院传染科六位护士中唯一没有结婚的一个。

 

     22岁的王甜甜,毕业于黑龙江省中医药学校护理学专业 。她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这个本是撒娇卖萌的年龄,被紧急调到了传染科。刚接到消息时,她的眼睛睁得大大的,里面除了惶恐还是惶恐。她不知道该怎样去面对着这个看不着敌人的战场。稍有不慎,就会被躲在暗处的病毒打了冷枪。无法辱没的使命让她来不及多想,她战战兢兢的走进了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传染科。她的父母得知女儿要去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尽管有一千个一万个不舍,但还是为女儿投来了鼓励的眼神。王甜甜进入传染病房的第一天,就赶上木兰县的首例确诊病人,传染科的空气霎时被紧张和恐惧笼罩着。她没有退路,更是无处躲避,而是勇敢的冲上前去。她亲自带着患者做CT,给他铺床,给他测体温。每次接触她都为她投去了甜甜的目光,用她的淡定与坚强为患者送去了关爱与鼓励,抚慰他惊恐的神情。不论是接诊普通的发热患者还是接诊疑似病例,人们都能看见王甜甜这个年轻护士送来的一日三餐和精准的扎针,换药 ,拔针 ,消毒等服务 。

有神的眼睛,美丽的心灵

    今年29岁的靳爽毕业于齐齐哈尔市卫生学校,是一个有着6年工龄的老护士了。新冠疫情发生后,她主动请櫻,上防疫一线。

 

    老实巴交的父亲靳宝福几乎每天都给女儿打电话,一遍遍的叮嘱。做教师的妈妈,每天都看电视,学习防护知识,然后告诉女儿如何做好自身的防护。

    木兰县人民医院传染科前期接诊的好多疑似病例和普通发热病例,靳爽都能做到从容面对。每天都要面对10余例前来问诊检查的病人,最多时日接诊达到20多例。靳爽一丝不苟的遵照医嘱带领每一个患者去做相关检查。

    连续几天不回家,年仅六岁的女儿每天都会给妈妈打来电话,懂事的女儿用稚嫩的声音对着视频里的妈妈说:“妈妈,等你打败了病毒就要第一时间回家亲我。”靳爽,这个在病毒面前无所畏惧的青年护士,拼命的控制着,可她炯炯有神的眼睛里又怎么能阻挡住那滚烫的泪水呀!特别是大年三十依然在病房中值班的她,有多少话想对家人们说呀?而她只能透过手机屏幕给家人拜年。

    靳爽说:面对疫情我流泪了,可眼泪并没有阻挡我走向病房的脚步。

    每当面对发热病人,她立刻换上甜甜的笑容,用她那特有神的眼睛向患者传递战胜疫情的勇气和信心。

靓丽的明眸,无私的大爱

    王超,今年31岁,毕业于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临床护理系,有着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也是护士团队中大姐大。她有着一双特别靓丽的双眸,也有一颗最柔弱善良的心。她最看不了病人的痛苦。当护士这么多年,她经常躲在病房的一角偷偷抹眼泪。从进入感染科,穿上隔离服的那一刻起,就努力克制流泪。为了不哭,她刻意的不去接妈妈和婆婆的电话。为了不哭,她就拼命地去工作,是严峻的疫情和忘我的工作,让这个爱哭的护士变得坚强。医院领导在是否调王超到传染科工作的时候,也是有几分犹豫的,生怕她挺不住。可王超的请战书却让领导意识到自己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王超在请战书的最后写到: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1月22日王超义无反顾的走进了传染科。

 

    王超努力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一丝不苟的去做好日常的消毒和防护工作。

    大年夜,万家团圆,下了班的王超没敢回家,而是一个人躲在了空屋子过年。是呀,作为女儿,她没有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守在父母的膝前尽孝,没有给家人展示厨艺,没有陪女儿一起看春晚。她拿出了一盒泡面,作为自己的年夜饭。王超第一次走进隔离区就是陪着木兰县首例新冠病毒感染者去做CT,测体温,消毒,打针。

    连续忙碌了两天的王超把晚餐递送到病房,然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准备回休息区跟女儿视频的时候,因为太劳累了,加上低血糖,突然双腿一软,眼前一黑,瘫倒在地。苏醒过来后,领导就坚决派车把她送回去休息。王超在家休息了两天就重返病房。为了不脱隔离服,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尽量不上厕所,不敢多喝水。王超也是这样。

    从最初的紧张和害怕,到如今的坚守,王超俨然变成了一个最坚强的人。这个爱哭鼻子护士王超,她最靓丽的明眸中,溢满的不在是泪水,更多的是无私的大爱。

多情的眼神  热烈而奔放

    2月7日早晨8时许,于晓庆和同事给木兰县首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侯某的妈妈采完血样后,走出了隔离区,她的脸上没有阴郁和不安,始终洋溢着一种向上的力量。

 

    这个毕业于黑龙江省护理高等专科学校高等护理专业的姑娘长着一副与生俱来的娃娃脸和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于晓庆原是县医院普外科护士,疫情防控被紧急调到感染科。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和难以预料的危险,于晓庆脸上的笑容不见了,忧郁,迷茫,恐慌等情绪笼罩在心头,一时让她不知所错。护士长和科里的姐妹没有嫌弃她,大家互相鼓励,让她卸下了心头的包袱,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当中。很快,病房里又响起了她咯咯咯的笑声。每次,那些惶恐不安的发热患者,看见了于晓庆那多情的目光和轻松的笑声就会释放压力,丢掉恐惧,坦然面对疫情。

    于晓庆说,这次疫情很严重,但也不必恐慌,只要大家科学防控,认真对待,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这一双双或大或小的眼睛里,蕴藏了一个个美丽的心灵,为我们讲述了一件件感人的故事。忘不了你的眼神,那是天使姐妹最美,最亮,最多情的眼神。


(责任编辑:李欣欣)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