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参加“永远的红军”——纪念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三次武装起义这个活动,并代表红军后代讲话。同时作为主办单位之一的负责人,也要向今天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朋友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的大别山区,是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的诞生地。全盛时期包括有20余县的地区,拥有约350万人口,主力红军达4.5万余人,地方武装、民兵20余万。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第一站就来到位于新县的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瞻仰革命烈士纪念堂。他强调,这次考察第一站就是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目的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缅怀革命先烈,告慰革命英灵。我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就是要宣示中国共产党将始终高举红色的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革命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我的父亲陈赓是于1931年9月被组织派往鄂豫皖红色区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13师318团团长。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成立,被调任第12师师长。1931年11月至1932年5月率部参加鄂豫皖苏区第3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6月率部参加鄂豫皖苏区第4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9月调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在新集西北胡山寨战斗中右腿负伤。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苏区,行至豫南地区,离队潜往上海治伤。1932年11月到上海又进牛惠霖骨科医院治疗腿伤。1932年在上海中央局揭发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并曾两次会见鲁迅先生,讲述鄂豫皖苏区军民的斗争事迹。
作为一名曾经在鄂豫皖根据地战斗过的红军将领的后代,今天与在座的大家一道重温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三次武装起义,缅怀革命先烈,追忆父辈们的革命生涯,心中确实十分感慨和激动,在此我谈以下三点感想和体会:
首先,鄂豫皖苏区是一片英雄的热土。这里有一大批仁人志士和成千上万的英雄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为革命胜利献出了生命。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先后组建了50支主力红军队伍,占全国红军总数的30%以上。先后有200万人参军参战,血洒疆场。据统计,湖北红安当时的人口约为48万,牺牲了14万人;河南新县当时的人口不足10万,牺牲了5.5万人;安徽金寨当时的人口约为25万,牺牲了近10万人。解放后,金寨县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有11000多人,占安徽省烈士总数的1/5,占全国烈士总数的1/50。大别山区,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魂,岭岭树丰碑!
第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发源地。三大起义胜利后,分别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是我国早期工农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武装力量。后来又相继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及红一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八军、红三十军等多支红军队伍,仅成军建制的队伍就有11支。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就是由大别山区诞生的第十一军改编而成的,它直属中央军委指挥。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也是长征红军的重要发源地。全国参加长征的4支红军队伍中,有两支与大别山区密不可分,分别是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特别是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创造了很多奇迹,写下了“五个第一和唯一”,被誉为“长征先锋”“百将之师”。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中共抗日武装力量的重要发源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主要由红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主要由红二十五军改编而成,新四军第四支队主要由红二十八军改编而成。这几支革命武装力量在抗日战争中都立下了不朽功勋。
第三是要弘扬好大别山精神。鄂豫皖老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创造了“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建立,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和革命群众,为了民族解放、人民独立,在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革命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革命信仰、革命行动、革命品质的革命精神总和。他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精神一样,大别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不忘初心使命,要有“一心为民”的情怀。“一心为民”是大别山精神的本质要求。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带着这样的初心,大别山区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从诞生之日开始,就一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百姓冷暖温饱放在心上,最具体、最直接地解决群众的一个个困难和难题。为了使贫苦农民能够获得梦寐以求的土地,党领导广大军民建立和保卫红色政权,打土豪、分田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为了让群众生活得更好,当时在汤家汇成立的豫东南道委、道区苏维埃政府除了组建造枪局、兵工厂、被服厂,还成立了传统的炼铁厂、榨油厂、造纸厂、木业厂和报社、邮局、学校等,解决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为解决根据地内劳动力缺乏问题,党领导农民群众建立劳动互助社、耕田队、换工队、耕牛站、耕牛合作社等互助合作组织,帮助群众克服困难,发展生产。
不忘初心使命,要有“永跟党走”的坚定。“永跟党走”是大别山精神的永恒主题。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军民坚定跟随中国共产党的步伐。在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的艰难时期,一些被分散安置的红军战士对党、对军队依依不舍,一直从金寨跟到川陕;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红28军在被敌人分割包围的情况下,紧紧依靠大别山人民的鼎力支持、主动配合,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拼搏奋战、辗转迂回,坚持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留住了革命火种、保存了革命实力,大别山上的革命红旗永远不倒。在大别山区,有很多整村整庄、整个家族都参加革命、血洒疆场的红色典型,有很多家庭一家几代都参加了红军,为了革命的胜利,前仆后继、英勇献身。漫长的斗争历程、无数的革命史实,见证了大别山人民不屈不挠、永跟党走的顽强意志。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给我们党提出了新任务新挑战。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化作“坚贞忠诚”的信念、“牺牲奉献”的胸怀、“一心为民”的情怀、“永跟党走”的坚定,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