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3日,第39届北京马拉松开跑。从1981年首届“北马”到现在,中国马拉松经历了39个年头的发展变革,马拉松也从一项专业而小众的运动,成为拥有上千万人参与的大众项目。
而近年来,满足不同爱好者个性化需求的山地马拉松、森林马拉松、垂直马拉松、亲子马拉松等细分赛事产品越来越丰富,中国马拉松运动正在跑进“分众时代”。
从“小众”到“大众” 中国马拉松进入“分众时代”
从1981年第一届北京马拉松举办,直到1990年代,中国的路跑赛事基本是为竞技体育服务,大众参与度低,每年全国马拉松赛事不超过10场。二十年前,随着马拉松比赛关门时间延长,赛事开始向群众打开大门。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走上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之路,参与马拉松也成为越来越多群众追求更有质量生活的方式,马拉松也开启了进入“大众时代”的征程。
此后十年,则是马拉松深入大众化的时期。特别是最近五年,马拉松的赛事数量呈现出井喷状态。中国田径协会的数据显示,2014-2018这五年间,中国马拉松赛事数量翻了四十倍。2018年中国共举办800人以上的路跑赛事、300人以上的越野跑及其他规模赛事1581场,累计参赛人次达583万。
近两年,马拉松赛事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满足不同爱好者个性化需求的山地马拉松、森林马拉松、垂直马拉松、亲子马拉松等细分赛事不断涌现,参与人群也越来越多样化,中国马拉松运动正在跑进“分众时代”。
仅仅在11月3日当天,除了最老牌的北京马拉松,同时开跑的还有“向山而跑”的广州从化山地马拉松、西湖之畔的杭州马拉松、青岛海上马拉松、以“红色”为主题的广安马拉松……
繁荣背后有隐忧 马拉松未来之路向何方?
在马拉松运动呈现快速发展和繁荣的背后,也存在不少隐忧。
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总裁张庆认为,目前国内马拉松赛事很大程度上依赖地方政府的投入,这并非长久之计。
张庆表示,从国际马拉松运动的发展趋势来看,政府的角色更多的是政策引导和购买公共服务,而协会等社会组织则扮演着重要作用。
“未来应当把喜欢跑步的人群更好地联系和凝聚起来,然后用组织化的方式去推动项目的发展。”他说。
事实上,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跑步爱好者的组织也在快速发展,各大马拉松的团体报名规模也日益增长,但目前大多数跑步团队还处在“兴趣圈子”的初始阶段。
此外,从赛事运营来说,国内的马拉松虽然在服务上提升很快,但在文化培育等方面仍显不足。马拉松应该回归路跑的本质,将跑者的体验放在首位。
“很多比赛跑者的体验有待加强。从跑者服务的角度来说,国内的一些顶级赛事已经是超量供给了,纽约马拉松和柏林马拉松提供的物资并不比国内马拉松多,但它们在赛事文化的培育和对跑者的尊重方面做了更多。”张庆说。
此外,从跑步爱好者这个群体来说,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导致“替跑”“抄近路”等行为时有发生。在跑者中倡导更加健康的跑步文化,也是马拉松运动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追梦时代 每个人都能努力奔跑
在马拉松赛道上,很多人为了超越自我而奔跑,更多人为了健康的生活迈开双腿,从而迷上跑步、享受跑步。济南市民尉伟2016年9月成为二宝爸爸后,拖着近100公斤的身体开始跑步,有时一周跑四次,每次至少10公里,多次跑出半程马拉松的距离,如今体重72公斤。
“就是为了更好地与孩子一起成长。原来中度脂肪肝、高血脂,现在都没事了。”尉伟说,以前老感觉睡不够,越睡越累,现在感觉身体很轻快,到点就醒了。
也有不少人在参与马拉松后,个人事业走向了新跑道。江苏常奥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陶婷婷2012年辞去公职“下海”,主要从事策划营销,但直到2014年才迎来“转型”。
2014年10月14日,常奥体育承办的常州西太湖半程马拉松顺利举行。而就在那个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迈进新阶段,蓬勃发展的马拉松成为体育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的缩影。
“当时马拉松已经开始在国内红火起来了,听说很多市民给市长信箱写信,问能不能也做马拉松。这是个机会,我们就提出承办。”如今说起第一次“吃螃蟹”,陶婷婷记忆犹新,虽然手忙脚乱,但陶婷婷从此却上了体育“瘾”,如今除了在全国十个城市运营马拉松等赛事外,还拓展到场馆建设和运营、青少年体育培训、高尔夫、电子竞技等多个领域。
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均与中国梦紧密相连。今天,我们奔跑着,跑出快乐、跑出健康,筑就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石,为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在一个可以追梦的时代,我们奔跑着实现个人梦想,而因每个人的努力“奔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将实现。(执笔记者:王浩明;参与记者:吴书光、王恒志、李琳海、张睿)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