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红军后代登烈士墓地洒酒祭拜。
1935年6月28日,中央红军转战八省,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在小金县(原懋功)北部的两河口召开了长征路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两河口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确定了红军挥师北上的重大战略方针,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指明了方向。
梦笔山是小金县通往阿坝州首府马尔康的唯一通道,也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二座大雪山。
红军后代夜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次日寻访红军“卓克基会议”旧址。
卓克基,嘉绒藏语意为“至高无上”,原卓克基土司驻地。“红军卓克基会议旧址”位于马尔康县卓克基镇以西的卓克基土司官寨内。
官寨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依山而建,远目望去犹如一座壁垒森严的古堡。 官寨的主体是由四组高大的石木楼房组合而成,没有用一根铁钉,实木榫头穿斗衔接而成。官寨通过石墙、回廊、花窗等典型的建筑特点,将藏、汉民族精湛的建筑艺术融为一体,被赞誉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
1935年6月底,红一方面军六团翻越梦笔山进入卓克基镇。镇西的卓克基土司官寨里,国民党“游击司令” 亲率土兵200余人进行阻击。深夜,红六团为联络后续部队向天空发射几颗五光十色的信号弹。土兵看到后,又因火药枪因受潮无法使用,以为红军会施“法术”,吓得惊慌弃寨,仓皇而逃。
红一方面军两个团顺利进入官寨。7月1日,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进驻土司官寨。
有意思的是,卓克基藏族官寨的土司酷爱汉文化。毛泽东入住官寨后,对“蜀锦楼”丰富的藏书甚感惊讶,对卓克基土司也有了新的认识。毛泽东在官寨居住了7天,感叹:“古有郿坞,今有官寨。土司的这个城堡应该是我们在长征途中见到的最有特色的建筑了。”
党中央入住官寨的第三天,在“土司议政厅”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通过了《告康藏西番民众书——进行西藏民族革命运动的斗争纲领》,号召藏族民众起来反对英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成立游击队,实现民族自决。
从此,川西北开展了一场被毛泽东生动表述的“牦牛革命”。
红军长征过境、驻留阿坝州的16个月里,先后创建松理茂和大小金川根据地,其总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藏、羌族群众,人口仅20万,人均年有粮400斤、人均有牲畜不到2头,承担了支援10万主力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一部)给养的繁重任务。据不完全统计,共支援红军粮食2000万斤,各类牲畜20万头。许多藏族群众为给红军筹粮,当向导,作翻译,掩护伤病员,摆渡部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红军离开北上后,国民党川军趁机反扑,屠杀了大批苏维埃和其他各种红色组织成员,各苏维埃组织遂亡。
红军长征驻留四川阿坝期间,在川藏高原建立了中共大金省委,领导在大金川流域建立根据地的各项工作,支援前线红军作战。同时,在茂县、理县、汶川等地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府,在绥靖县成立了回族苏维埃政府,在小金、阿坝、卓克基、瓦钵梁子区、周伞等地建立了藏族苏维埃政府。
在中共大金省委的具体组织下,1935年11月8日,“格勒得沙共和国”宣告成立,首都位于在绥靖县(今金川县)。
格勒得沙是嘉绒藏语的译音,意藏族人民。共和国接受中共大金省委的直接领导,是藏族历史上第一个人民革命政权。格勒得沙共和国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革命政权,也是党在民族地区成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地方政权,为后来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制定、实施、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宝贵经验。
1936年7月上旬,红二、四方面军北上陕甘,格勒得沙共和国革命根据地内的机关和革命武装随主力红军撤出,参加长征北上,格勒得沙共和国的历史宣告结束。
红军长征“红五军团遗址”所在地丹巴县甲居藏寨(甲居,藏语:百户),已经建设的犹如田园牧歌般的画卷,享有“藏区童话世界”的美称,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首。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