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一个团队发布消息称,人工智能可以大大加速新药研发的过程——这或许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不仅体力劳动者面临转型,科研工作也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改变。
半月谈记者在广东、辽宁、浙江等地调研发现,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的进度正在加快,重塑就业形态的深度与广度前所未有,部分领域就业或将迎来“动荡期”“调整期”。
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仿生研究中心实验室,研究助理马勋举测试穿戴下肢助行外骨骼机器人行走 毛思倩 摄
人工智能落地蕴含大量就业机会
让我们回顾一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量就业机会是如何产生的。
美团发布的《2018年美团骑手外卖就业报告》显示,2018年有270多万名骑手在该平台获得收入,比2017年增加近50万人。其中,三成骑手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五成骑手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过去,送外卖只是少数人的专职工作。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送外卖成为就业大户。”从事智能机器人研发的深圳越疆科技创始人刘培超说。
记者调研发现,不少像刘培超这样的业内人士都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为例,分析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移动互联网丰富的商业模式中蕴含着海量的就业机会,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4G通讯技术日趋成熟,并且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基础上。
他们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机会很可能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有着类似的发展路径。因此,如何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落地,探索成熟的商业模式,成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关键因素。
正如谷歌建立的安卓平台极大地促进了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和生态系统成熟一样,一些头部企业也正在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安卓”。
从2018年开始,比亚迪不仅与百度合作研发智能汽车,还在探索智能汽车的开放平台“D++”,开发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开发各种适用于智能汽车的应用,意在打造智能汽车的“安卓”。
比亚迪发布的消息显示,“D++”平台基于汽车智能化体系结构和安全策略,为开发者提供开放的接口、车辆数据和控制权限。下一步,比亚迪还将向开发者开放有关汽车的66项控制权限和341个传感器的参数。
“没有一个开放的平台,就没有手机App开发者的聚集,就不会有现在如此巨大的手机生态。人工智能时代也是同样的道理,生态系统的构建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和就业机会。”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说。
事实上,无论是人工智能技术落地,还是生态系统的构建,数据都是核心因素。然而,目前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商业企业,都存在数据源分散的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存储、分析、应用平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数据资源的浪费,同时限制了人工智能在细分领域的研究和运用。
科大讯飞认为,人工智能加速落地可能有三条实现路径:一是结合数学统计建模和深度学习方法进行脑科学研究;二是使机器从有监督训练到半监督训练再到无监督训练;三是探索人机耦合的应用模式架构和科研方法。
2019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在青岛举行,参会人员在大会展示区体验工业互联网产业成果 李紫恒摄
一线工人的核心技能是需要更新的
记者调研发现,在一些智能工厂,对于一线员工的核心要求,从操作机器变成了维护设备。多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现在对工人的操作技能要求降低,“会按个按钮就行”,但对智能设备的了解增加了非常多的要求——保养、维护、简单维修,对质量控制有很好的概念,熟悉掌握操作系统、信息系统等。
如何激励已经习惯于简单操作的工人向“设备专家”转型?中国重汽集团杭州发动机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建江分析认为,过去,车间里大部分工人是计件工,这种管理方式对职工的引导就是多干活、多拿钱,工人的关注点在产量上。实现智能化后,对工人的考核管理方法要相应调整。比如,对工人采用技能等级工资制,达到什么技能给什么工资,给员工设立10级的上升通道,将员工的注意力转移到提升技能上来,主动学会维护、保养、修理设备。
目前,该公司已设置了设备应用技师和应用工程师制度,经考试达到一定技能水平,就给予相应等级的薪酬。最高级别的设备应用岗位员工年薪在10万元以上。
余建江还表示,目前的工人职称、职业技能等级所要求的技术和层次,已经和智能化转型的企业有一定脱节。建议政府部门在职称、技能等级评审方面也应调整思路,注重用人单位的意见。“工人有没有用、水平高不高,企业最有发言权。”
当然,对于劳动者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有拥抱时代变化的决心和信心,不断提升完善自身的技能,适应新的就业环境。
来自湖南娄底农村的贺鹏麟1991年来到深圳,进了一家汽车修理厂当工人。“跟我一起当学徒的,都是农村出来的小学生、初中生,我高中毕业已经算是文化程度最高的了。”他说。
随着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内地转移,技术密集的高附加值产业在当地迅速生根发芽。对自身技能水平的担忧,成为贺鹏麟不断更新知识的动力。
20多年来,他钻研汽车修理技术,开发了一套车载远程诊断系统,可以远程诊断汽车故障,积累汽车用户日常数据,实现了修理工向高技能人才的转型,还拥有了4项发明专利和17项实用新型专利。在智能化趋势下,贺鹏麟又将产品的技术路线扩展到智能感应领域,开发了大货车盲区监测辅助刹车系统。
“以前人们常说,一招鲜、吃遍天,其实这种观念已经过时了,自己的核心技能一定是需要更新的。”他说。
未来劳动者更要做跨界“杂家”
2019年6月,杭州家纺企业众望布艺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建设一个从下单、采购、生产制造、检验、包装到入库,全部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的智能工厂。对此,这家企业的负责人提出了一个硬性要求:今后招聘的员工可以不懂家纺,但必须具备智能制造的相关知识。这样的要求在未来可能成为常态。
人工智能时代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凸显出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具备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是未来教育的关键。
商汤科技新兴创新事业群总经理柳钢认为,人工智能是一门涉及编程、数学、机械、物理、工程等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科学,未来的劳动者不能只是“专家”,更要做“杂家”,需要具有跨界思维和跨界创新的能力。
目前,商汤科技与华东师范大学、商务印书馆编发了《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正在上海、深圳等地的中学推广试用。
“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普教育、科幻教育至关重要,针对孩子们想象力不足的现状,需要强烈的科普氛围把想象力的围栏打开。”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教授吴岩说。
深圳越疆科技正在把他们的智能机器人送进职业教育的实训课堂,让学生真实感受人工智能条件下的工作环境。刘培超建议,职业教育的定位需要更加清晰,要进一步与技术前沿接轨,培养的不再是单纯操作机器的“工具”“匠人”,而是要以培养具备人机协作互动素质的新型劳动者为目标。(记者 陈宇轩 王莹 朱涵)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