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方志敏家乡的曹花荣带着两个儿子在江西上饶市横峰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了解方志敏的革命事迹(7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赖星 摄
八月,夜色下南昌市赣江之滨,行人如织,光华璀璨。
当年他就义之地,已是青山绿水,一碧万顷。
今日之中国,已如他所愿。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赣江边就义,距他的37岁生日仅半个月。
8月21日是方志敏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他一生心向光明,他“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让人们明白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和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才有价值。
他,树起一座精神丰碑。
“我是一个黑暗的憎恶者,我是一个光明的渴求者”
高铁在阳光中前行,窗外树影模糊,远山和白云却清晰可见。穿过一片片田野,方志敏的童年就显示在眼前。
这是江西上饶市弋阳县的一个普通村庄,山上生长着茂盛的树林,小河弯弯曲曲穿林而过。方志敏曾从远处眺望自己的村庄,他感叹自己不是一个文学家,不能将眼前的美丽描写出来;他也看到了农村的衰败和黑暗,村民苦到不能生活。
“我于一八九九年生于离漆工镇二里许的湖塘村。在这长夜漫漫,天昏地暗的地方,我生活着,我受着压迫和耻辱地生活着;我长大起来了;我逐渐不安于这黑暗的时日;我渴望着光明;我开始为光明奋斗……”
走进他的青春岁月,就走进了他的初心赤胆,就理解了他的人生选择。
1922年,方志敏在上海求学时看到法国公园门口的牌子上写有“华人与狗不准进园”,他感到从来没有受过的耻辱。
“这几个字射入我的眼中时,全身突然一阵烧热,脸上都烧红了。”他感慨中华民族命运的悲惨,但是依然相信,即使当下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方志敏立志要建一座属于人民的公园。九年后,他的梦想成真。1931年春,在赣东北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横峰县葛源镇葛源村,他亲自筹建了列宁公园,园内小桥流水,树木成林。上自政府主席,下到年幼孩童,随时可在公园内休闲、玩耍。
“我爷爷当年就参与修建了这个公园,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是他们的心愿。”葛源村村民周子根说,在这个小村庄,包括他爷爷在内的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200多人。
80多年过去,列宁公园风采依旧。方志敏当年亲手种下、象征革命必定胜利的梭柁树如今已亭亭如盖。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叔叔,你们是干嘛的呀?”13岁的周桂兰趴在门槛上,仰头问牵着白马的男子。
“我们是要建立一个苏维埃新中国的革命者。”这名叫方志敏的男子笑着回答。
1932年,赣东北省改称闽浙赣省,周桂兰家的院落成了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的机关大院。方志敏在她家办公、居住了较长时间。
生活在方志敏身边,周桂兰对这个大英雄心怀崇敬。87年后,周桂兰已是百岁老人,她总是念叨着,方志敏是老百姓的活菩萨。
在周桂兰的印象中,方志敏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油炸的豆子,是他最爱的食物;穿的是旧长衫或者中山装,汗褂裤、被子等用两只旧箩筐装着。
至今,在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内还保存着当年的银库,这座银库是由周桂兰家的粮仓改建而成。方志敏曾自述,自己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
方志敏被捕后,敌人只在他身上搜到一块表和一支自来水笔。国民党士兵根本不相信:“你骗谁,像你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
答案写在方志敏的遗稿中:“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鄙陋潮湿的茅棚……屈辱,痛苦,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
清贫,不是贫穷,而是一种境界。正如方志敏所言:“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
“愈艰苦,愈奋斗!愈奋斗,愈快乐!”
“乡亲们,你们不要悲伤,不要哭泣,你们看在我流血的地方,在我瘗骨的地方,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那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诚的寄托吧!”
话剧舞台上,饰演方志敏的村民方旭平眼泪夺眶而出,尽管3年来,这句台词他说了不少于百次。
为了纪念方志敏,家乡的村民们把他的故事搬上了舞台。“我是听方志敏的故事长大的,他让我明白了越奋斗越快乐。”方旭平是方志敏的宗亲,他主动争取到了方志敏的角色,初中文化的他边忙农活边记台词,在台词本上,他还把生僻字都认真地标注上了拼音。
这一生,方志敏以身许党,始终怀有一颗奋斗之心。
在他看来,共产党员都抱着积极奋斗的人生观,绝不是厌世主义者,绝不诅咒人生,憎恶人生。
“但是,我们绝不是偷生怕死的人,我们为革命而生,更愿为革命而死!”他还写道:“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努力到死!奋斗到死!”
1935年1月,方志敏在怀玉山被敌人围困,他已经七天没有吃饭,饿得两脚走不稳,冻得发抖,每晚都难以入睡,但他依然鼓励自己:“吃不得苦,革不得命,苦算什么,愈苦愈要干,愈苦我越快乐。”
在狱中面对死亡,回首人生往事时,方志敏多次提笔写下“奋斗”二字。
“为着主义的信仰,阶级的解放,抱定了斗争到底的决心,所以生活虽然艰苦,而精神还是非常愉快的。愈艰苦,愈奋斗!愈奋斗,愈快乐!”方志敏回忆起过往的艰苦斗争,他用轻松的笔调写道:“一脱离白军追逐时,我们又唱起革命歌来了。”
“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
方梅只能看着爸爸的照片长大,当方志敏牺牲时,她才3岁。
她出生时,父母把这个哭声像小猫一样的女孩寄养在当地的老百姓家中。方志敏有时抽空回村看望女儿,看着患病的女儿痛得嘶哑地叫着,他的眼泪直流。
1934年夏,方志敏最后一次与女儿见面。那天傍晚,他抱起2岁的方梅亲了又亲。转身间,即成永别。
纵使远隔80多年,依然能感受到一位父亲的不舍。方梅曾走遍父亲战斗过的地方,记述父亲经历的苦难与斗争,当想起父亲被杀害前发出的声音“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时,她嚎啕大哭。
是什么,让方志敏不得不抛下他最爱的人?
“共产党员——这是一个极尊贵的名词,我加入了共产党,做了共产党员,我是如何地引以为荣呵!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方志敏深情地向党告白。
此后十余年间,无论是开辟赣东北根据地,还是率领红十军团北上抗日,方志敏对党至死相随:“党要我做什么,虽死不辞!”
在狱中,他以共产党人高尚的人格魅力,与敌人进行信仰交锋,感化了多名国民党人,使得狱中写下的文稿得以带出。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方志敏用最炽热的感情表达自己的信仰。
方梅21岁那年,母亲送给她一本父亲写的《可爱的中国》,她第一次触摸到父亲的文字。“从此,我懂得了‘祖国’的意思——祖国,就是生养了我们、值得像父亲那样的千千万万烈士用生命去保护的母亲!”她说。
如今,方梅已是87岁的老人,有时在睡梦中,她会梦到爸爸向她微笑,希望女儿幸福生活。她希望时光再慢些走,因为爸爸需要她用一生去读懂。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