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消息 “我今年64岁了,文化水平不高(小学毕业),没有啥子专业技术,外出打工也没有单位接收。现在我在这个农场里务工,做点除草、灭虫、修枝等农活,家里的孙儿和老太婆也都照顾了,农场还包伙食,每月可以挣到1800元钱,一年差不多可以净赚2万元,这比我自己种庄稼划算多了。”2019年7月9日,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三泉乡丝公村洪林家庭农场村民蒲志德高兴地说。
梓潼农场定位高端,生态优先,科技引领,打造精品。图为农场村民种植
在洪林家庭农场种植区,像蒲志德这样全年在基地务工的就近民工就达到20余人,实际助农增收30万元以上。遇上收、种等高峰时段,农场还要聘请大量民工来基地干活,农场在推动自身健康高效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劳动力就近转移,带动了梓潼本地乡村经济振兴。
优越的环境,为品质护航
梓潼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6.5℃,无霜期264天,降水902.4毫米,良好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农业种养殖,梓潼历来是“五谷皆宜之乡,林蚕丰茂之里。”全县土地资源丰富,耕地、林地、草皮共占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人均耕地面积占绵阳市第一名,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一流的生态环境,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梓潼的森林覆盖率高、没有任何化学污染,属于一片难得的生态净土,这样优良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发展高端农产业,现在市场上很多优质农产品都出自梓潼。”在绵阳的一次朋友聚会中,四川省农科院专家的一句无心话语,却改变了剑阁人徐洪林的人生轨迹。2012年,精明的生意人徐洪林敏锐地察觉到生态种植大有可为,于是果断放弃了经营多年的广告公司,怀揣50万创业资金来到梓潼县三泉乡丝公村,流转了当地400余亩高山土地,开始了自己的农业创业之路。
优良的品种,为品质奠基
不管是农业种植还是农业养殖,品种是成败的关键,也是盈利的基础。在三泉乡洪林家庭农场采访期间,农场主徐洪林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农场能够高效运营,关键在于他们选择了省农科院作为自己农场的强大技术支撑,与专家组成员达成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
徐洪林说,对于农业种植,自己还是个“门外汉”,必须听从专家的良好建议,于是他们邀请专家到基地进行实地走访,考察当地的土壤成分、空气湿度、昼夜温差变化等各种自然因素。经过专家仔细考察和反复研判,大家一致认为在农场种植七曲山核桃、天宝蜜柚、梓潼本地李子,是最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和气候环境的。
实践证明,专家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七曲山核桃具有耐干旱、虫害少、生长快、挂果多等突出优势,产出的核桃果型大、果肉多、口味香;天宝蜜柚甜度高、汁水多、口感清脆;梓潼本地李子色泽金黄、口感细腻、滋味醇厚、深受消费者青睐。优良的品种,不仅保证了产业盈利,也为下一步农旅融合、以农耕文化为卖点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优异的管理,为品质担保
当然,定位于高端农业,先进的理念和精心的管理必不可少。在三泉乡丝公村洪林家庭农场,公司通过与食品加工企业合作,建立标准化农业示范基地。组建专家团队,打造最前沿的有机农业阵地,为全县其他基地提供技术标准和示范展示,并有幸成为梓潼现代农业现场学习培训基地之一。
洪林家庭农场严格遵循“生态、绿色、有机、智慧”的定位标准,坚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公害”为发展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零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来发展现代农业。于是,不打药、不施肥(化肥)、不除草,可生吃、可溯源、可检测的“三不三可”标准成为该农场产品的高品质保证。
“早就听说洪林家庭农场生产的干果水果品质一流,今天通过现场考察,更加坚定了我们选择该基地农产品的信心,鲜榨果汁是我们餐饮店的招牌特色饮品,一直深受顾客喜爱。这次代表公司前来考察,就是为公司签订优质干果与水果订单。”河北餐饮企业客商何锡川先生通过实地考察品鉴后,对农场生产的水果赞不绝口,5万斤核桃、5万斤蜜柚、3万斤李子已被他提前预定。
“建立家庭农场只是短期目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拓展乡村旅游才是终极目标。我们将在种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林下生态养殖土鸡,形成种养结合、综合利用、立体发展的循环模式,为下一步发展采摘体验、观光休闲的乡村旅游做好准备。游客来了有好吃的、好耍的、好看的、好玩的,我的创业梦想才是完美无缺的。”面对记者采访,农场主徐洪林侃侃而谈,很显然,他对农场未来发展自信满满。
强大的合作力量、先进的科技支撑、精细严苛的过程管理,高端智慧的顶层设计,造就了洪林家庭农场的一流品质,农场生产的水果和干果以生态、绿色、富硒、营养为主要特征,已经成功打进家乐福、好又多、永辉等大型超市,通过订单销售的形式,产品远销上海、山东、河北、重庆等省市,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青睐,洪林家庭农场在川西北一带声名鹊起,其现代农业的经营模式为梓潼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样本。(文/图 刘潼菱 陈仁康)
(责任编辑:李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