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消息 耳濡目染心向党、危难时身先士卒、一笔党费感党恩……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黄羊关下,80岁老党员高应华的故事,在大山里广为流传。
近日,记者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水泥路,来到平武县黄羊关藏族乡山园村看望老党员高应华,与他聊起了难忘的岁月,一生不忘的初心。而今年事已高的他,仍然关注国家方针政策,每天准时观看《新闻联播》,关心脱贫攻坚工作,经常对周围的贫困户捐钱送物,经常给年轻党员干部上党课。
一句承诺 诠释对党忠诚
年幼时,高应华的奶奶经常向他讲红军过黄羊的故事。1935年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挺进川西北大山深处的平武县,贫瘠而沉寂的山区激荡起滚滚春潮。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那些千百年来受尽统治阶层压榨的穷苦人,第一次发出震荡群山的呐喊,第一次当上了自己命运的主人,红军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红军亲民、爱民的形象深入人心。
当时的黄羊关藏族乡交通条件十分落后,军用物资、粮食补给只能靠群众肩挑背驮,当地许多农民、青壮年、妇女等主动加入运输队伍,保障红军的物资供给,高应华的父亲除主动交纳了粮食,还不分白天黑夜与乡亲们一起帮助红军协调运输生活用品。
从小受红色文化熏陶的他,深深扎下光荣传统之“根”和“魂”,他告诉奶奶,自己长大后要参加红军,为穷苦人民谋幸福。从那以后,为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能力水平,他用细条竹片、“火石子”当笔,爬在地上、木板上、石头上一笔一笔的练习写字,一不小心被竹片划破了手指,他也要坚持。在当地党组织的关心和培养下,他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1965年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一颗红心 永葆党员本色
从1966年起,高应华先后任黄羊关藏族乡公社会计辅导员、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人大主席。在他任职期间,1976年发生“7.2”级“松平”大地震,那时山崩地裂、道路堵塞、哭喊声一片,高应华主动担当,勇敢的深入灾情最为严重、房屋道路坍塌最为严重的龙池、草原村,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发动群众抗灾救灾。当时,黄羊关藏族乡下着倾盆大雨,河水陡涨,湍急的洪水卷起坍塌的房屋冲刷而下,汹涌的洪水快要吞没废墟上的一小孩儿,他顾不上细想,一步一步挪过去,一把拽起孩子背到背上就向岸边走去。将小孩儿安全送上岸后,他不顾裤腿上交杂着的血水与泥水,又在洪水中救起一名村民,他还一人救起山羊12只,他用自己汗水和鲜血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后,他带领当地群众修公路,亲自抬石头抡二锤,手掌心起了10个血泡仍然奋战在修房舍、道路、水利工地的第一线,共计新修房屋400多间,疏通坍塌堵塞道路共计120余公里。在之后的工作中,他还组织带领当地党员干部群众发展“三木药材”基地5000余亩,种植天麻、党参等野生药材基地800余亩,发展商品牛、羊2000余只,为当地群众增产增收,尤其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那时不兴奖金,激励表扬就是大红花,戴了大红花浑身就有精气神!那时,我们工作不分黑夜白日,冒着大雨,浑身打得透湿,也要到工地参加修路、修房劳动。”高应华老人说,他们工作的那个年代,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常常是白天工作,晚上参加学习。有时,夜里接到上级的紧急通知,从被窝里一翻身就爬起来立马投入到工作中。
一笔党费 彰显爱党情怀
“是党和国家给了我一切,让我幸福地安度晚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多交点党费,表示一下自己的心意,也为平武脱贫攻坚尽点绵薄之力。”80岁高龄的高应华老人在去年“七一”前后分两次,用颤颤巍巍的双手上交了共计3000元的特殊党费。
有着53年党龄的老党员高应华,始终坚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参加退休支部的学习讨论,激励年轻干部要“清清白白做官、公公正正办事、踏踏实实为民”,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和本色。他告诉笔者,自己如今老了,早已离休了,不能再为国家贡献什么,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能让心灵蒙尘积垢,忘了初心。
该县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以来,高应华的家乡黄羊关藏族乡山园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交通条件越来越好、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如今的人民安居乐业,不愁吃、不愁穿,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让老人深受感动,于是决定交纳3000元特殊党费,一方面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另一方面也是为平武脱贫攻坚工作出一份力。
如今,高应华老人仍然散发自己的光和热,践行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高应华老人的言传身教,正让平武县无数党员干部群众向他学习、向他看齐,昂首阔步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康庄大道上。(文/刘潼菱 范祥)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