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中国记忆 >历史档案>正文

看到贺龙、聂荣臻的复信,周士第上将为何眼睛湿润?

2019-07-03 14:12 来源:《祖国》

    叶挺独立团向来被认为是我党领导的军队的开始,连毛主席都说军史要从叶挺开始写。但实际上,在叶挺独立团之前,还有一支更早的部队。这支部队,就是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曾名噪一时,成为革命的一面旗帜。这支部队名义上是孙中山的大元帅府护卫队,但实际上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一支部队,连经费都是由共产国际提供的。而这支部队的队长,就是刚刚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的周士第。

看到贺龙、聂荣臻的复信,周士第上将为何眼睛湿润?

开国上将周士第

    1925年11月,以这支铁甲车队为基础,改编成了国民革命军第4军12师34团,也就是叶挺独立团。而周士第,则担任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成为叶挺的最得力助手。1926年12月,独立团被扩编成第4军第25师,叶挺成为副师长,而独立团改编成第73团后,周士第任团长。

带领的73团构成起义重要力量

    1927年“四一二”事变之后,联合讨蒋的呼声不断,汪精卫在武汉与在南京的蒋介石分庭抗礼。7月15日,汪精卫突然宣布“分共”,这意味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中共中央被迫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参与决策的主要有周恩来、李立三、谭平山、张国焘、恽代英和彭湃等。

看到贺龙、聂荣臻的复信,周士第上将为何眼睛湿润?

周士第

    时间紧迫,党决定在政治上打出“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这一国民党左派的旗号;因为军事方面依托的是第二方面军内我党控制的部队,所以起义军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名义,并将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列为起义军总指挥,将第四军军长黄琪翔列为起义军前敌总指挥。实际上前敌总指挥是十一军军长叶挺(起义前为24师长),总指挥是二十军军长贺龙。所以,当年国共两方提及南昌起义部队时,都冠以“叶贺”两个字。

    第二方面军由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扩编而来。第四军在北伐中享有“铁军”之誉,这与共产党人的支持和叶挺独立团的英勇善战是分不开的。正因为如此,张发奎对军中共产党人一直相当宽容,晚年提及叶挺、周士第、蒋先云等这些共产党员时,仍称赞他们“勇敢善战”,有“热忱与战斗精神”。

    朱德同志谈到叶挺独立团时这样说:“南昌起义时,该团已发展成为六个团,编为第十一军。还有卢德铭等同志所率领的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也是从独立团派出的干部组织的,这支队伍后来归毛主席领导,参加了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

带领的25师作为会昌战斗的主力

    1927年7月底,张发奎在庐山召集师以上军官召开“清共”会议,周士第有所耳闻,因未得到党的指示而十分着急。8月1日上午,周士第出发去师部开会时,他还不知道几个小时前南昌已打响起义的第一枪。到师部后他先去见参谋长张云逸同志,当时,张云逸的党员身份尚未公开。一见面张云逸就低声提醒:“今天要注意……”话还没说完,师长李汉魂就进来了。李对周士第说:“总指挥(指张发奎)很称赞你,要重用你,希望你不要跟共产党走,跟我们走。”周士第态度鲜明地予以拒绝:“第四军在北伐中能打胜仗,张发奎所以有今天的地位,是由于有共产党的帮助,共产党员的英勇牺牲。你们今天跟汪精卫‘分共’‘反共’就是走死路!”

看到贺龙、聂荣臻的复信,周士第上将为何眼睛湿润?

     此时,从南昌开来一列火车,周士第赶紧前去探听消息,正好碰到曾任73团参谋长的许继慎同志。周士第后来回忆道:“他见到我,吃了一惊,暗地对我说:南昌已经起义了,你快回去!”

    周士第快马加鞭地赶回73团团部,前来布置起义的聂荣臻已在等他。二人商定:立即举行起义,把能控制的部队都拉到南昌去。具体部署是:

    午睡时开始行动,起义各部以打野外为名拉出驻地;驻师部附近的75团三个营先走,74团重机枪连跟进,73团殿后,下午六时以前到德安车站附近集中;如遇阻挠破坏起义者坚决镇压,如遇追赶拦阻之敌坚决消灭。同时,周士第令团部军需周廷恩去师部及时领回了73团八月份的经费。

    8月1日下午,25师起义各部按计划向德安开进,73团1营担任后卫。部队行至德安车站以北时,张发奎、李汉魂等乘火车从九江方向追来,当即遭到1营的猛烈射击。张发奎、李汉魂深知军内共产党人的厉害,跳车而逃。列车继续前行,抵达德安车站后被75团包围,车上张发奎卫队营的五六百人全部配备手提机关枪,不肯缴枪,周士第向营长施压后全部缴械。这些当年的先进武器,后来在井冈山七溪岭战斗和长征的土城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聂荣臻、周士第率队伍到达南昌之后,25师划归十一军,周士第被任命为师长,原25师政治部主任李硕勋担任党代表。因74团仅拉出来一个重机枪连,起义指挥部给该团分配了800名南昌入伍的新兵。

看到贺龙、聂荣臻的复信,周士第上将为何眼睛湿润?

右起:关向应、彭真、林枫、周士第、贺龙。

    据起义军参谋长刘伯承的统计,南昌起义实际兵力有2万多,包括贺龙第二十军三个师,叶挺第十一军三个师(含24师、25师和蔡廷锴的第10师),朱德领导的第九军军官教育团和部分南昌市警察。从各地赶来参加起义的农军和党团员,有的也编入了部队。

    自8月3日起,起义军陆续南下,25师为全军后卫,7日才离开南昌。起义军经进贤、抚州、宜黄、广昌、宁都,于8月19日占领瑞金,8月24日,向集结在会昌一带的敌军十几个团发起进攻。此役25师承担攻下敌主阵地的任务,战斗进行得极为激烈。周士第回忆会昌战斗时说:“(我)令师部司号长吹25师冲锋号。随着师司令部的号声,各团、营、连的冲锋号声响彻了整个山岗”。“几个战士中弹仆倒了,又有几个战士倒下了,但部队仍然冒着弹雨冲上去,一步步逼近敌人。这情景不禁又使人想到一年前这个团队——叶挺独立团在汀泗桥、贺胜桥,在武昌城下奋勇作战的情形来。”   

    9月18日,起义军攻入广东大浦,19日在三河坝实施分兵:指挥部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主力直下潮汕,9军副军长朱德和周士第率主力25师驻守三河坝。

原来“家人”一直在挂念着自己

    从10月1日起,敌钱大钧部十个团向三河坝轮番发起进攻,昼夜不停。25师将士浴血抗敌,中共大浦县委也派出农军助战,派群众救护伤员。血战三昼夜之后,25师伤亡900余人,虽消灭敌军3000多人,但有更多敌军涌来,已形成三面夹击之势。10月3日,朱德和周士第决定“梯次掩护,逐步撤退”,安全离开了三河坝。

    南昌起义失利后,很多人都产生了悲观、消极的情绪,在第25师,大多数中级以上干部都选择了离队,作为师长的周士第,也去了香港,在团级以上干部中,只剩下陈毅和王尔琢两个人。

    直到晚年时,周士第还对这段经历非常后悔。他曾惭愧地说:“主要是自己无产阶级立场不坚定,南昌、广州起义失败后产生悲观情绪的表现。”当然,党对周士第在早期的功劳是不会忘记的,1933年,周士第参加了19路军的福建反蒋事变,并与红军发生了联系,提出了归队要求。当时的中央以贺龙、聂荣臻的名义复信邀请周士第归来。看到这封落款为“聂荣臻”的信时,周士第眼睛湿润了:原来“家人”一直在挂念着自己。

    1935年10月,由罗贵波和董必武介绍,经中央批准,周士第重新加入了共产党,又回到了革命队伍中。后来,相继担任红二方面军参谋长、八路军120师参谋长、第一野战军第18兵团司令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参谋长兼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7分校校长,晋绥军区副司令员兼晋绥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华北军区第1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晋北野战军、第18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太原前线指挥部副司令员。

看到贺龙、聂荣臻的复信,周士第上将为何眼睛湿润?

贺龙和周士第、关向应、甘泗淇等在雁门关前线

    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抢渡金沙江、直罗镇战役、东征山西、百团大战、太原战役、兰州战役……他所参加的战役,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周士第亲历的齐会战斗、陈村战斗、百团大战、黄土岭战役、甄家庄歼灭战等系列抗击日军的战役,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史上的经典之战。

看到贺龙、聂荣臻的复信,周士第上将为何眼睛湿润?

1949年11月入川解放大西南时,贺龙、周士第(右二)、王维舟(右一)同志在进军途中。

    1955年9月,周士第被授予上将军衔,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78年,他任解放军总参谋部顾问。历任第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9年6月30日,周士第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江泽民题写周士第将军纪念馆

    周士第上将曾说过,兵,乃保家卫国之士、杀敌平寇之丁,升官发财,贪生怕死,自然统统不应与他有缘。从此,将军就用一生来实践这个“兵”字。1964年,这是周士第作了一首题目《一个兵》的诗:戎马四十年,陷阵何止千,敌人未灭净,斗志更强坚。虽然当时的周士第已被授予上将军衔,但将军一直把自己当作一个兵。

    按照他的遗嘱,他的骨灰被儿女从八宝山革命公墓移葬于老家——海南琼海,没有墓,也没有碑,只在旁边种了一棵小松树。

看到贺龙、聂荣臻的复信,周士第上将为何眼睛湿润?

周士第将军纪念馆

    1995年,琼海市人民政府兴建了周士第将军纪念馆,馆前庭正中竖立周士第将军花岗岩全身雕像,基座正面镌刻杨成武题写的“周士第将军”。馆正面上方镶嵌着江泽民题写的“周士第将军纪念馆”,李鹏、刘华清、张震、迟浩田等为纪念馆题词,中共海南省委、省人民政府为纪念馆立碑文。在纪念馆展厅里,展出周士第将军参加革命活动的照片、文献资料和文物600多件,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周士第将军的生平和历史功绩。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