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台创园施湾村的成熟麦田里,“田保姆”农机服务队的联合收割机正在为种粮大户机收小麦。目前,全县全程托管式、承包式、订单式、“保姆”式服务达50万亩,一大批农民从中受益。左学长摄(中经视觉)
6月3日,河南省商水县郝岗镇新庄村喜粮家庭农场粮农正在使用大型机械堆放收获的小麦。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商水县今年通过实施良种良法,加上农民科学管护,120余万亩小麦喜获丰收。吕耀光摄(中经视觉)
截至6月12日,全国麦收已近八成。此前多年,麦收季节曾是农民最辛苦的日子,不仅活累,而且心急,最怕遇到阴天下雨。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和土地流转工作的推进,各地麦收效率越来越高,到处麦浪滚滚、机声隆隆。对于麦收等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进步,各地读者纷纷来信,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说体会。
麦收方式变迁
殷建光
少年时,我最怕的就是割麦子。人要起得很早,割了自家的麦子,还要帮助别人家割,为的就是集中人力尽快割完,拉到场院及时晾晒。中午天热人还累,但必须翻场,否则麦子就晒不透,下午不能打麦。忙活一天,累得腰酸背痛。即使这样,父亲还说,这比过去已经好多了,过去因为产量低,有时连过节都很难吃上饺子。
改革开放后,很多地方有了收割机。先有了小收割机,把麦子割倒,然后再捆起来。这虽然免去了割麦子的劳累,但是捆麦子、打麦子的活依然很累。再后来,有了小型联合收割机,但需要两个人站在机子上接口袋,刚脱粒的小麦附有尘土,弄得人又脏又渴,绝对是个力气活。那时,人们都期待着以后能坐在地头收麦子。很快,这一梦想就实现了,大型联合收割机开始应用普及,不仅割麦子彻底机械化了,掰玉米也机械化了,后来很多农活都实现了机械化。笔者有一个亲戚包了200多亩地,播种、管理、打药、收获,一切机械化,农活干得十分轻松。如今,麦收季节再也不是“腰酸背痛”的季节了,已经成了人们欣赏麦浪滚滚的季节,享受丰收喜悦的季节。
麦收方式的变迁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缩影。70年来,我国农业和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来自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自全国人民的拼搏奋斗。今天,我们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行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我坚信祖国的未来一定更加美好,人民的生活一定更加富足。
(作者单位:河北冀州职教中心)
镰刀成了“文物”
周荣光
麦收时节回村,原打算给亲戚帮帮忙,可看到轰隆隆的收割机开进麦地,颗粒饱满的麦子哗哗哗淌进口袋,收割小麦不再需要汗流浃背地在烈日下挥镰劳作,更不需要请帮工、找麦客,原先的打算落了空,不由得感慨万分。
我的家乡陕西关中是小麦主产区,庄稼人种了一代又一代,麦子也收了一年又一年。每逢麦收,乡亲们既高兴丰收了,又抱怨其苦累。过去有句老话:“龙口夺食,绣女下床”,意思是这时候无论男女老少都要下地,人人都得挥镰割麦,谁也不能例外。麦收时节,人们每天劳作十几个小时。收割、运输,加上夏播、夏管,农活繁杂,时令紧迫,劳动强度大,不要说老人妇女会累得腰酸腿疼,就连一些小伙子也吃不消。
但是,割完麦子,只不过是完成了夏收一半的工作,还得摊场碾打、扬场晒麦,人们忙着拥进麦场,碾了东家碾西家。那时,小麦收割碾打全靠人工,一个麦收季需一个月,赶上连阴雨还会延长。现在,联合收割机在麦地里纵横驰骋,大口大口吞食着金黄的麦穗,又“哗哗”地吐出黄褐色的麦粒,几天工夫,麦田便只剩下齐刷刷的麦茬,颗粒饱满的麦粒早躺进麦囤,有的还直接运进早已签好收购合同的面粉厂库房,农民就高兴地数起了钞票……
从地头回到亲戚家,看到墙上还挂着两把镰刀,随即笑道:“有收割机了,谁还用这个?”亲戚却说:“留着是个念想!现在收麦不要人工,年轻人都不知道碌碡、木杈这些收麦碾场用的工具,镰刀已经成文物咧!”确实如此,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农业日趋走向现代化,镰刀悄然无声地退向岁月深处,成为标志农耕时代的一种“文物”。
(作者地址:陕西咸阳市秦都区兴秦新村)
破解晒粮难题
张全林
麦收季节,很多乡间公路变成晒粮场,不仅会带来交通隐患,在柏油路上晾晒也极易污染麦子。其实,农民也不是不知道占路晒粮违法,但机收普及之后,农民考虑生产成本,便不再另外寻找专门的晒粮场地,只好往公路上挤。公路晒粮自然不是长远之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还要靠发展解决。
目前看,动员粮农出售潮粮是一个思路。如果选择晾晒或烘干,投入的成本并不低。有人曾做过统计,每斤小麦烘干的费用为四五分钱,晾晒一天,费用支出后每个劳动力至少要减少100元钱的收入。晒粮很费劳力,对于青壮年来说,直接卖掉虽然收入少一点,却不耽误出去打工挣钱。尽管这个道理很简单,但要让农民普遍接受,仍需要乡村干部做好繁琐细致的动员工作。
中期看,解决晒粮难应与乡村振兴战略这个大局挂钩。农民晒粮应与解决农村多功能公共场所、停车难等问题统筹纳入一个盘子解决。要本着一场多用思路,从每个村庄的实际出发,该建综合公用场地的要建,该统筹建设晒粮场、停车场的要及早规划。对尚未完成规划的村庄,要考虑把乡村多功能场地建设纳入进来,已有规划的也应及早完善修订。在建设文化大院等村级文化场所时,要兼顾晒粮功能,实现“一场多用”。
长远看,还要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配套程度。农业生产已逐渐实现了耕、种、管、收机械化管理,但晒粮这个环节却被忽视了。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政策上应给予扶持,鼓励其成立粮食烘干中心。粮食烘干设备除了满足农场、合作社本身的需要外,还可以为分散农户提供烘干服务。另外,还需积极研发在机收环节实现收、烘一体化方面的技术。
(作者单位:河南省淮滨县委组织部)
绷紧安全这根弦
朱 丹
麦收期是一个与天抢时的时刻,如果不能及时收割,麦子可能直接落到地里,如果遭遇恶劣天气,会导致麦子发霉腐烂。因此,农民会在天气晴朗的最短时间里完成麦收,颗粒归仓,将丰收带回家。短暂的麦收期也是安全事故高发期,这就需要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
一方面,麦收时节时间紧、任务重,很多农民都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尤其是“麦客”,经常要长途跋涉,连续作战,疲惫不堪。在这样的状态下,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另一方面,联合收割机也是日夜不停地工作,高速运转,很容易发生故障,这就给安全埋下了隐患。因此,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对麦收时节安全的监管。
比如,各地农机部门应该在麦收前加强对麦客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升他们的安全操作技能,加强机械检修,为麦收提供安全基础。在麦收中,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随时为麦客提供维修和指导服务,及时排查和化解安全隐患。各地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麦客的服务,包括开通麦客绿色通道,确保机械畅通无阻,加强油料供应,实施送油上门服务。此外,还可提供休息场所,满足麦客的休息需要,对一些疲劳驾驶或者连续作业的麦客实施强制休息制度,确保操作安全。
麦收不只是农民和麦客的事情。各职能部门应积极行动,采取联动措施,绷紧安全这根弦,打赢“三夏”攻坚战。
(作者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
小麦秸秆还田好
姚 平
过去,为了禁烧秸秆,不少地区的县乡村三级干部力没少出、神没少费,但一些村民收割完小麦后,为了抢时复种,总要在晚上偷偷摸摸焚烧秸秆,既浪费人力又污染环境。
这几年,很多地方都开始重视小麦秸秆还田工作,有的地方还为收割机配备了粉碎机、旋耕机,要求在机割小麦时直接将秸秆粉碎还田,做到边收割边粉碎、边还田边旋耕,在小麦收割结束后,既见不到麦秸垛,又不会出现焚烧秸秆现象。
小麦机割时直接将秸秆粉碎还田,好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龙口夺食”、抢时复种,做到小麦收割结束之日就是复种任务完成之时;二是有利于避免焚烧秸秆,污染环境;三是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小麦秸秆内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和有机质。有研究发现,小麦秸秆连续还田5年后,土壤有机质可增加0.29%,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促进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和养分的分解利用。
总之,对于小麦秸秆的综合利用,秸秆还田是首选。特别是我国不少农村土地多年大量使用化肥后,土地板结,质量下降,秸秆还田有利于促进农土质量回升,提高地力,驱动农业生态环保。可以说,这是一项一举多得、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应推而广之。(作者地址:陕西省咸阳市世纪大道渭滨苑小区)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