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消息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近年来,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游仙智造”的脚步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的路上越来越稳健,点燃游仙经济新引擎:依靠科技创新,杰邦科技研发出了隧道反光瓷砖,成为全世界提升隧道通行条件的重要解决方案;依托科技创新,紫东食品公司将一粒爆米花卖到了全世界,代表绵阳市休闲食品产业走出国门,搏击海外市场……
游仙高新企业24小时轮流加班加点完成订单任务
在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时,游仙区坚持以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崛起,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工程,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为民生福祉提供科技支撑。
培育创新主体 开启科技创新加速度
进入6月,位于绵阳市游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绵阳市光联科技有限公司一派忙碌景象。一期项目的4条全自动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开足马力,加紧赶制第二季度订单。经过长达数年的技术投入和积累,这家从事5G网络100G光模块生产的公司,从芯片到器件再到模块,已经具备垂直整合与研发生产能力,技术达行业领先水平。
公司董事长陈春光告诉记者,6月6日,国家工信部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由此正式拉开了5G商用序幕。积累了技术优势的光联科技一时间收获大量100G光模块产品订单,全公司4条生产线不分昼夜,工人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生产。与此同时,公司新投资建设占地249亩、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光电产业园也已完成场平,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同样位于游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四川特锐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保持每小时2万个陶瓷电容产品的生产速度运行。该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SMD陶瓷电容产品,产量近40%出口韩国等国家,由于他们掌握了关键技术,生产和销售未受到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采访中,公司董事长刘世军深有感触地说:“无论是开拓国内市场,还是应对国际市场,掌握关键技术是核心问题。”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已成为游仙区企业家最基本的共识,科技创新也已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游仙区不断加强研发投入政策解读和业务培训,集中指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认真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组织企业开展研发投入统计,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有效激发了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游仙区科学技术局局长常代兵介绍,对此,该区正多举措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
游仙区通过实施“领航计划”“涌泉计划”和企业培育计划。依托区内富集的军工科研资源,经过多年探索发展,在游仙区的土地上孕育出了科莱电梯、雅化集团、湖山电器、维博电子等131家规模以上企业。截至今年5月,已培育引入科技型中小企业1223家,2018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116亿元。
营造创新环境 激发创新主体内生动力
“游仙区政府专门针对我公司的发展问题成立了帮扶专班,真的是‘雪中送炭’。”四川杰邦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韩玉平告诉记者,该企业面临融资扩能、老旧厂房调规无法盘活资产等阻力,区委、区政府组建以区委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相关区级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经济试验区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帮扶专班,采取针对性举措精准帮扶。
急企业之所急,忧企业之所忧。长期以来,游仙区着力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促使创新发展环境优化。该区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组建行政审批局,将20多个部门行政许可权全部集中,推行“一窗受理、全程代办”模式,项目建设审批时间从200多天减少至60天以内。
该区设立了1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出台《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八条扶持政策》等,通过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人才绿卡体系,吸引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急需人才。去年,游仙区柔性引进29名高层次人才,建成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两家。
游仙区大力打造科技企业孵化平台。按照省级孵化器建设的标准和要求,结合游仙发展特色和主要产业优势,积极推进“众创空间(星创天地)+专业孵化器+特色加速器+特色园区”链条建设,打造科技孵化平台6家。为入驻企业提供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技术咨询、培训和交流等方面的服务。
目前,游仙区自建研发平台51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24家、市级16家。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氛围中,游仙区企业不断加大创新投入。2018年,游仙区131家入统企业累计投入研发费用3.41亿元,比2017年增长47.7%,研发投入增幅位列全市县(区)第一。今年,已有20余家企业积极准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历年之最。
加速成果转化 推动科技产业提质增效
今年初,四川蓝狮科技有限公司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这家由中物院某所依托先进军品技术,与雅化集团共同成立的主要经营火工品公司,是游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产物。
一边是大量的科技成果在实验室“沉睡”,一边是“饥饿”的企业找不到新技术。科技成果“入市难”问题,成为制约科技发展的顽疾。
思路决定出路,游仙区探索实施“大联盟,小组团”发展模式,建立起高新技术、规上企业、高技术人才及科研院所联系机制,通过撮合同类产业、同类人才、同类需求和上下游产业链条,组建起18个产学研小组团。截至目前,联盟入驻企业218家、国家级研发平台1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研发平台24家,辖区建设有国、省、市各类企业研究中心51家。已有包括复旦大学邓海团队在内的16个专家团队入驻联盟,为联盟成员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此模式,院所和企业共享实验室,科技成果实现无缝转化。
截至目前,隧道安全节能增亮新材料、伦奇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工具快换器等10余个项目已逐步实现产业化。深圳金信诺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中物院某所共同成立了绵阳金信诺环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在特种线缆行业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四川物科光学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与西科大环资学院拟共同合作测速仪项目、东材科技与西科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进行无机超细蒙脱土乙二醇分散液的制备研究。
去年,该区完成技术交易合同登记认定5951.01万元,申报国家、省、市三级各类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助项目100余个,金额4100余万元。(文/图 刘仁喜 李健)
(责任编辑:李欣欣)